政建设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 大台阶。 专栏1 “十二五” 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指标 2015年 年均增速 [累计】 2015年 年均增速 [累计们 经济发展 (1)国内生产总值(GDP)(万亿元) 790 67.7 7.896 (2)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47 50.5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1.5 56.1 科技教育 (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 93 (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常(6) 87 87 (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2 2.1 (7)每方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3 、 6.3 ,资源环境 (8)耕地保有量(亿由) 18.18 18.65 (9)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 、 [35) (1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53 0.532 (1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11.4 12 (12)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16 [18.2] (13)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17] [20] (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8) [12.9j 二氧化硫 [8] [18.0j 氨氨 [10 [13.01 氨氧化物 [101 [18.61 (15)森林增长 森林覆盖率(。) 21.66 21.66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143 151 ,人民生活 (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96 7.790 (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79% 、 9.6% (18)城镇登记失业率(。) <5 4.05 (19)城镇新增藏业人数(万人) 4500j [64311 (20)城销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亿人) 3.57 3.77 (21)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3) [3) (22)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3600] [4013] (23)全国总人口(亿人) <13.90 13.75 (24)人均预期寿命(岁) 74.5 76.34 注:①GDP、居民收入增速按可比价计算,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②2015年耕地保有量根 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更新。③山内为5年累计数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2 政建设成效显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 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 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 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 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 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 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 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 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 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肋和非传统安全 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 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 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 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 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 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 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必须清醒 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 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 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 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 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 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 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 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 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 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 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规律与国情,积极适应把 握引领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
3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 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 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 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 曲折复苏、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走势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新兴经济体困 难和风险明显加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能源格局发生重 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 逐步趋向平衡,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区域性高标 准自由贸易体制挑战。局部地区地缘博弈更加激烈,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 威胁交织,国际关系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 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大。 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但提质增 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 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消费升级加快,市场空间广阔,物质 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资金供给充裕,人力资本丰富,创新累积效应正在显 现,综合优势依然显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 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成长壮大。全面 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同时,必须清醒 认识到,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增速换 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 民生等多重挑战。有效需求乏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传 统比较优势减弱,创新能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金融风险隐患增大。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商品房库存过 高,企业效益下滑,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开发粗放低 效,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仍 然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 发,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增多,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 有待加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难度加大。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 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 变化,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尊重规律与国情,积极适应把 握引领新常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 心,迎难而上,继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 第二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 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 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 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 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一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 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 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的发展。 一一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 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 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一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 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4 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 心,迎难而上,继续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 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 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 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 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 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 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 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 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 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 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 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一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 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 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一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 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 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是: 一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 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 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一一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 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 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一一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 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 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 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一一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 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 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 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 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一一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 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 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5
5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 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 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 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 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 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 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 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 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 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 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 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 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 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 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 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 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 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 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 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 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 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专栏2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国内生产总值(GDP)(方亿元) 61.7 >927 >6.56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8.7 >12 >6.696 预期性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 56.1 (3)城镇化率 60 [3.9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9.9 45 [51] (4)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 50.5 56 [551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21 2.5 0.41 预期性 (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6.3 12 57刀 预期性 (7)科技进步贞献率(9%) 553 60 [4.7] 预明性 (8)互联网普及率 闲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40 70 30 移动宽带用广户普及率(。) 57 预期性 85 [281 ,民生福祉 (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65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23 10.8 [0.571 约束性 (11)城销新增诚业人数(方人) [>5000] 预期性 (12)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55751 釣束性 (13)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2 90 8 预期性 (14)城镇柳户区住房改收造(万套) [20001 约束性 (15)人均顶期寿命(岁) [1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6)耕地保有量(亿亩) 18.65 18.65 [o] 约束性 (17)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审) [3256 约束性 (18)方元GDP用水量下降(96) [231 约束性 (19)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9o) 、 [15] 约束性 (20)非化右能源占一次能源清费比重(。) 12 15 [3) 约束性 (21)单位GDP三氧化碳排放降低(6) 18】 约宋性 (22)森林发展 森林覆盖率(%) 21.66 23.04 [1.38】 森林斋积量(亿立方米) 约束性 151 165 [14]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 (23)空气质量 天数配率( 76.7 >80 细颗粒物(PM2)末达标地领 约束性 及以上威市浓度下降(。) 18) (24)地表水质量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66 >70 约束性 劣V类水体比例(%) 97 <5 。 化学需氧量 10 (2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6) 氨氨 10 约束性 二氧化硫 [15] 氨氧化物 [15] 注:①GDP、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按可比价计算,绝对数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②[门内为 5年累计数。③PM25未达标指年均值超过35微克/立方米 一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 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 6
6 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 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 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