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当领袖,而不是当经理 见东方的一位国家元首发表了见解,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觉得自己不能再保持沉默了,他 也不管唐太宗说完没有,就抢着说:“诸位,坦率地说,我认为,管理是当领袖,而不是当经理。” 那么领袖和经理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不介意对方的不礼貌,他反而对威尔逊的论点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 威尔逊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获得了政治博士学位,他不愧是一位博士,说话简明扼要、 条理清楚: 第一、领袖强调未来,是播种者;经理着眼点在目前,是花匠,懂得怎样修剪树枝,美化环境 “第二、领袖是曹操,懂得用望梅止渴的远见和激励;经理是孔明,擅长草船借箭的计划与执行。 “第三、领袖领导人;经理管理事。 “第四、领袖犹如建筑师,知道怎么设计最有效能的房子(组织);经理是包工,懂得怎样把房子(组织) 造得最有效率。 第五、领袖授权赋能,将权力向外扩散;经理分层负责,权力是一层一层向上请示的。” 最后,他总结道:“在所有领袖和经理的定义中,将差异说得最好的是:领袖知道什么是对的事;经 理知道怎么做得对
管理是当领袖,而不是当经理 见东方的一位国家元首发表了见解,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觉得自己不能再保持沉默了,他 也不管唐太宗说完没有,就抢着说:“诸位,坦率地说,我认为,管理是当领袖,而不是当经理。” “那么领袖和经理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不介意对方的不礼貌,他反而对威尔逊的论点产生了浓厚的 兴趣。 威尔逊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获得了政治博士学位,他不愧是一位博士,说话简明扼要、 条理清楚: “第一、领袖强调未来,是播种者;经理着眼点在目前,是花匠,懂得怎样修剪树枝,美化环境。 “第二、领袖是曹操,懂得用‘望梅止渴’的远见和激励;经理是孔明,擅长‘草船借箭’的计划与执行。 “第三、领袖领导人;经理管理事。 “第四、领袖犹如建筑师,知道怎么设计最有效能的房子(组织);经理是包工,懂得怎样把房子(组织) 造得最有效率。 “第五、领袖授权赋能,将权力向外扩散;经理分层负责,权力是一层一层向上请示的。” 最后,他总结道:“在所有领袖和经理的定义中,将差异说得最好的是:领袖知道什么是对的事;经 理知道怎么做得对
追求“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接着,对人类思想最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家之一的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老子说,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管人治事。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大多具备突出的才干,不然也当不 上领导。但是同为领导,业绩和成就却有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人艺术的高低。普管人者,指 挥若定,左右逢源,一呼百应。被管的人也心甘情愿,心悦诚服。有了“人心”的基础,企业自然会燕蒸日 上,一帆风顺。而不善管人者,捉襟见肘,顾此 失彼,焦头烂额,企业人心涣散,一盘散沙。二者的境况天差地别,这里面显然暗藏天机。 有人认为,“管人”不就是施展手中的权力,通过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让别人“俯首称臣”吗?事实上, 管人”可不那么简单,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你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对别人颐指气使,吆五喝六;也 不能对下属平等到他们瞧不起你、不把你当回事的程度;你不能玩弄权术,让别人都觉得你黑你坏,也不 能诚实到你心里有什么事别人马上就能看出来;你既不能城府太深,用心太过,也不能嘻嘻哈哈,随随便 便;既不能冷酷到不近人情,又不能脸皮太薄,心肠太软。你既要做到和高可亲、平易近人,又必须令出 禁止,威严有度;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魔鬼手段…可见,管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 唐僧知道,老子一向主张为官者要无为而治。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 有大为。 他想起自己从书上看到的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 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 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 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追求“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接着,对人类思想最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家之一的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老子说,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就是管人治事。现代社会中,领导者大多具备突出的才干,不然也当不 上领导。但是同为领导,业绩和成就却有较大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人艺术的高低。善管人者,指 挥若定,左右逢源,一呼百应。被管的人也心甘情愿,心悦诚服。有了“人心”的基础,企业自然会蒸蒸日 上,一帆风顺。而不善管人者,捉襟见肘,顾此 失彼,焦头烂额,企业人心涣散,一盘散沙。二者的境况天差地别,这里面显然暗藏天机。 有人认为,“管人”不就是施展手中的权力,通过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让别人“俯首称臣”吗?事实上, “管人”可不那么简单,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你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就对别人颐指气使,吆五喝六;也 不能对下属平等到他们瞧不起你、不把你当回事的程度;你不能玩弄权术,让别人都觉得你黑你坏,也不 能诚实到你心里有什么事别人马上就能看出来;你既不能城府太深,用心太过,也不能嘻嘻哈哈,随随便 便;既不能冷酷到不近人情,又不能脸皮太薄,心肠太软。你既要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又必须令出 禁止,威严有度;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魔鬼手段……可见,管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套高深的谋略。 唐僧知道,老子一向主张为官者要无为而治。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 有大为。 他想起自己从书上看到的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 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 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 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固事 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 化的影响力。” 老子的话又把唐僧的思想拉回了会场:“当然,无为不是叫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它必须有两 个先决条件。第一是制度的运行和个人礼义修养有很高的水平,第二是百姓的衣食住都必须充裕供应,不 虞匮乏。唯有天下一家的制度能自然运动,同时个人礼义修养又有很高的水准,放任才不会变成放纵。同 时百姓日常所需有了充分供应,人们才不会被生活所逼,做出互相残杀或以下犯上的事。” 老子指出,为了当个“无为”之官,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下属正当请求,这些都是为官者在放任无为之 前,须先预作策划的,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天下祸乱、乌纱不保的根源,这是身负 政治重任的为官者所必须注意的。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与“清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要实行令下属负担很重的任务 第二,应该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 第三,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最后,老子说:“其实,〈无为而治的精髓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则运行不违。严明 法纪,制度严明,自然下属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些形式上的条文中,而不是管理者身上,管理者隐藏于制 度之身后,以制度之有为行自身的无为,这才是真正聪明的管理之道。” 接着又有很多人纷纷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唐僧眼界大开,他后悔没有把几个徒弟带来, 便做了些笔记,准备在方便的时候,把这些经验之谈让他们也好好学学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 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 化的影响力。” 老子的话又把唐僧的思想拉回了会场:“当然,无为不是叫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它必须有两 个先决条件。第一是制度的运行和个人礼义修养有很高的水平,第二是百姓的衣食住都必须充裕供应,不 虞匮乏。唯有天下一家的制度能自然运动,同时个人礼义修养又有很高的水准,放任才不会变成放纵。同 时百姓日常所需有了充分供应,人们才不会被生活所逼,做出互相残杀或以下犯上的事。” 老子指出,为了当个“无为”之官,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下属正当请求,这些都是为官者在放任无为之 前,须先预作策划的,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天下祸乱、乌纱不保的根源,这是身负 政治重任的为官者所必须注意的。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与“清静”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要实行令下属负担很重的任务; 第二,应该尽量少施行命令或指示; 第三,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最后,老子说:“其实,‘无为而治’的精髓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则运行不违。严明 法纪,制度严明,自然下属的注意力就转移到这些形式上的条文中,而不是管理者身上,管理者隐藏于制 度之身后,以制度之‘有为’行自身的‘无为’,这才是真正聪明的管理之道。” 接着又有很多人纷纷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唐僧眼界大开,他后悔没有把几个徒弟带来, 便做了些笔记,准备在方便的时候,把这些经验之谈让他们也好好学学
三。怎样用人管人—让下属把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天早晨,白龙马在工厂的门口等到了这位青年人,但青年人却心灰意冷,不愿向任何人谈起他的发 明之事了,他不理白龙马,径自进工厂干活去了。 不坚强的人干不成大事 唐僧取经历尽了千辛万苦,他经常教育下属要能够坦然接受逆境的磨炼。唐僧说:“逆境给人宝贵的 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一个人无论遇到多少次的挫折,都必须不屈 不挠,勇敢地站起来。 在招聘的时候,唐僧也特别偏爱那些能够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人。 有一次,DBA保险公司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员,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计划招聘10人,由于 DBA保险公司的效益非常好,名气也很大,因此,报考的却有几百人。经过一周的考试和面试之后,通过 电子计算机计分,选出了10位佼佼者。当唐僧亲自将录取者一个个过目时,发现有一位成绩特别出色、面 试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未在10人之列。这位青年叫田三郎。于是,唐僧当即叫人复查考试情况 结果发现,田三郎的综合成绩名列第二,只因电子计算机出了故障,把分数和名次排错了,导致田三郎落 选 唐僧立即吩咐纠正错误,给田三郎发录用通知书。 第二天,公司的员工转告唐僧一个惊人的消息:田三郎因没有被录取而跳楼自杀了。录用通知书送到 时,他已死了。 听到这一消息,唐僧沉默了好长时间。孙悟空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多可惜,这么一位有才干的青
三。怎样用人管人——让下属把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一天早晨,白龙马在工厂的门口等到了这位青年人,但青年人却心灰意冷,不愿向任何人谈起他的发 明之事了,他不理白龙马,径自进工厂干活去了。 不坚强的人干不成大事 唐僧取经历尽了千辛万苦,他经常教育下属要能够坦然接受逆境的磨炼。唐僧说:“逆境给人宝贵的 磨炼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一个人无论遇到多少次的挫折,都必须不屈 不挠,勇敢地站起来。” 在招聘的时候,唐僧也特别偏爱那些能够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人。 有一次,DBA保险公司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员,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计划招聘10人,由于 DBA保险公司的效益非常好,名气也很大,因此,报考的却有几百人。经过一周的考试和面试之后,通过 电子计算机计分,选出了10位佼佼者。当唐僧亲自将录取者一个个过目时,发现有一位成绩特别出色、面 试时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轻人未在10人之列。这位青年叫田三郎。于是,唐僧当即叫人复查考试情况。 结果发现,田三郎的综合成绩名列第二,只因电子计算机出了故障,把分数和名次排错了,导致田三郎落 选。 唐僧立即吩咐纠正错误,给田三郎发录用通知书。 第二天,公司的员工转告唐僧一个惊人的消息:田三郎因没有被录取而跳楼自杀了。录用通知书送到 时,他已死了。 听到这一消息,唐僧沉默了好长时间。孙悟空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多可惜,这么一位有才干的青
我们没有录取他。” “不,”唐僧摇摇头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不坚强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唐僧本人正是一贯秉持锲而不舍、不轻易放弃的精神的。 唐僧,法名玄奘,通称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称。 玄奘出生在读书人家,幼年受父亲教导,学习经书,对儒学略知一二。十几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 和尚。后来,为了求师学习佛法,他来到了长安,后经汉川到达成都。学习几年,不满足,又出川到荆州, 北上相州,至赵州,返回长安。 这时唐朝初建,社会还不稳定。玄奘东西南北地奔波,相当辛苦,表现出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他日后 去印度取经磨炼意志的初步尝试,也可以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四处学佛法,感到各家对佛教宗旨,或者说得不明不白,或者说法不一。他想寻根究底,就想到佛 教的发源地去拜访名师,寻求经典,于是决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学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时唐朝国力尚不强大,与西北突厥人正有争斗,禁 止人民私自出关。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宏愿,令小 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病 死了。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认为玄奘的宏愿是罕见的,不应扣留他,就发了恻隐之 心,催促玄奘赶快前行。 玄奘买了一匹老马,收了一名叫石陀的徒弟,连夜上路出发了。 慧琳、道整二个人不能忍受长途旅行的劳累和艰辛,很快就回凉州了。但艰难的行进使玄奘进一步下 定了西行的决心,他暗暗发誓:不到印度,终不东归,纵然客死于半道,也决不悔恨。 半夜,他和徒弟偷渡玉门关成功。但是,徒弟石陀宁死也不再愿意陪师父行。玄奘只好任他离去,孤 身一人前进
年,我们没有录取他。” “不,”唐僧摇摇头说,“幸亏我们公司没有录用他,意志如此不坚强的人是干不成大事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唐僧本人正是一贯秉持锲而不舍、不轻易放弃的精神的。 唐僧,法名玄奘,通称唐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称。 玄奘出生在读书人家,幼年受父亲教导,学习经书,对儒学略知一二。十几岁便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当 和尚。后来,为了求师学习佛法,他来到了长安,后经汉川到达成都。学习几年,不满足,又出川到荆州, 北上相州,至赵州,返回长安。 这时唐朝初建,社会还不稳定。玄奘东西南北地奔波,相当辛苦,表现出不畏艰险的精神,是他日后 去印度取经磨炼意志的初步尝试,也可以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四处学佛法,感到各家对佛教宗旨,或者说得不明不白,或者说法不一。他想寻根究底,就想到佛 教的发源地去拜访名师,寻求经典,于是决心取道西域去印度求学。 贞观三年,他从长安出发,经过兰州到达凉州,当时唐朝国力尚不强大,与西北突厥人正有争斗,禁 止人民私自出关。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宏愿,令小 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怕白天被官兵捕捉,便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病 死了。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认为玄奘的宏愿是罕见的,不应扣留他,就发了恻隐之 心,催促玄奘赶快前行。 玄奘买了一匹老马,收了一名叫石陀的徒弟,连夜上路出发了。 慧琳、道整二个人不能忍受长途旅行的劳累和艰辛,很快就回凉州了。但艰难的行进使玄奘进一步下 定了西行的决心,他暗暗发誓:不到印度,终不东归,纵然客死于半道,也决不悔恨。 半夜,他和徒弟偷渡玉门关成功。但是,徒弟石陀宁死也不再愿意陪师父行。玄奘只好任他离去,孤 身一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