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 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 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 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 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 图谋的。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 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利益、维 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 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 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的 思想。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党继承了列宁关于和平共处的思想, 并将其发展为调整和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即“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已经成为处理国际关系 的普遍准则。邓小平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和平共处的原则,将这一原则的适用范
11 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 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 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 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 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 图谋的。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 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 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 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的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利益、维 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 两制” 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 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列宁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可以和平共处的 思想。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党继承了列宁关于和平共处的思想, 并将其发展为调整和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五项原则,即“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已经成为处理国际关系 的普遍准则。邓小平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和平共处的原则,将这一原则的适用范
围由国家之间转向一个国家内部,用来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解决一个 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指出:“和平共 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 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 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运用和体现 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结构形式理论,国家的结构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 两种。 单一制的形式下,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立法机关,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 府。在国内,所有按行政区划设置的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须由中央政府统一领 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在对外关系上,单一制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 出现。单一制国家一般是在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状态之后形成的,是最常见的国 家结构形式。 “一国两制”在保证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突破了原来单一制国家结构 形式中的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使统一后的中国在国家结构形式上成为一个带有 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国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学 说的新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保存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 内,允许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居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主动提出在 部分地区长期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权组织形式,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和实践中的首创。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 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 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 12
12 围由国家之间转向一个国家内部,用来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解决一个 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指出:“和平共 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 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 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 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动运用和体现, 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形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结构形式理论,国家的结构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 两种。 单一制的形式下,全国只有一个统一的立法机关,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 府。在国内,所有按行政区划设置的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须由中央政府统一领 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在对外关系上,单一制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 出现。单一制国家一般是在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状态之后形成的,是最常见的国 家结构形式。 “一国两制”在保证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突破了原来单一制国家结构 形式中的地方政府的权力范围,使统一后的中国在国家结构形式上成为一个带有 复合制特征的单一制国家,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结构形式学 说的新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保存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之 内,允许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居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主动提出在 部分地区长期保存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权组织形式,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和实践中的首创。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 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 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
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 了新的思路。 当今世界并不平静,各种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和平问题仍是 世界所面临范围内的一个重大问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为世界各 国提供了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 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国家间、民族间的争端,可以消除许多“热点”、 “爆发点”,稳定世界局势,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利益。中英 两国政府、中萄两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设想分别和平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 问题之后,世界各国朝野人士纷纷发表感想,表示赞赏。 当今世界上还存在许多争端,有的国与国之间甚至至今还在打仗,给当事 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究竞怎样才能正确解决世界上的各种争端问 题,是否只有用战争方式武力解决?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圆满地 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一条比较理想的选择。 它说明,当今世界上任何有争议的地区,只要各当事国或有关方面能以维护世界 和平、振兴各国经济为重,采取“一国两制”式的和平商讨方针,就能找到消除 战争、缓和局势、解决争端、促进世界和平的新途径。 与此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为当今世界上处于分裂状态国家的和平统 一,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同我们需要和平统一祖国一样,当前,在世界范围内 还有一些国家至今尚处于分裂状态,人民不幸、痛苦,渴望早日实现国家统一。 但是,如何实现统一,有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战争方式,一是和平统一方式。 历史经验证明,和平统一方式要比战争方式好。如果各方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统 国家,那么就不难从诸多方式中找到一种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具体方式。我国政 府以“一国两制”构想为指针,和平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这将对其他国家和 平统一祖国方式的探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984年12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在谈到南北朝鲜统一问 题时指出:“朝鲜南北双方也可学习香港方式,各自维持现行的经济体制不变, 实现和平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实现国家和
13 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 了新的思路。 当今世界并不平静,各种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和平问题仍是 世界所面临范围内的一个重大问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践,为世界各 国提供了国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个成功范例。 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国家间、民族间的争端,可以消除许多“热点”、 “爆发点”,稳定世界局势,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利益。中英 两国政府、中葡两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设想分别和平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 问题之后,世界各国朝野人士纷纷发表感想,表示赞赏。 当今世界上还存在许多争端,有的国与国之间甚至至今还在打仗,给当事 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究竟怎样才能正确解决世界上的各种争端问 题,是否只有用战争方式武力解决?我国政府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圆满地 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一条比较理想的选择。 它说明,当今世界上任何有争议的地区,只要各当事国或有关方面能以维护世界 和平、振兴各国经济为重,采取“一国两制”式的和平商讨方针,就能找到消除 战争、缓和局势、解决争端、促进世界和平的新途径。 与此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为当今世界上处于分裂状态国家的和平统 一,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同我们需要和平统一祖国一样,当前,在世界范围内 还有一些国家至今尚处于分裂状态,人民不幸、痛苦,渴望早日实现国家统一。 但是,如何实现统一,有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战争方式,一是和平统一方式。 历史经验证明,和平统一方式要比战争方式好。如果各方都同意用和平方式统一 国家,那么就不难从诸多方式中找到一种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具体方式。我国政 府以“一国两制”构想为指针,和平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这将对其他国家和 平统一祖国方式的探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1984 年 12 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在谈到南北朝鲜统一问 题时指出:“朝鲜南北双方也可学习香港方式,各自维持现行的经济体制不变, 实现和平统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实现国家和
平统一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它越来越被国际上广泛理解和接受, 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在全世界都能感 受到其影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 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 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为祖国统一,香港回归创造了条件。但是, 新中国成立之初处于帝国主义的联合包围、封锁之下,处境相当困难。保留香港、 澳门有利于新中国冲破封锁,有利于新中国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根据当时的 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制订和实行了暂时保留香港、澳门原有地位不变的政策。随 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和国际条件的变化,结束殖民主义统治,收回主权,和平统 的条件逐步出现并日臻成熟。 新中国建立后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为和平解决香 港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采用和平过渡方式解决港澳(特别是香港)问题呢?从毛泽东的 谈话可以看出两个原因:一是有利于我们发展海外关系。当时,把香港继续留给 英国,有利于分化、瓦解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为新 中国发展海外关系创造条件。二是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新中国要同包括资本主义 国家在内的各国做生意,保留香港这个传统的国际通道,以便发展与世界各地的 进出口贸易,可为社会主义建设吸收必要的外部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成功的 管理经验,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这就是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人民解放军“勒 马深圳河”,没有进军香港的原因。 随着1997年,即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的99年的期限的临近, 香港回归的时机终于成熟起来了。从70年代起,中英双方的领导人就意识到1997 年应成为香港回归的契机
14 平统一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它越来越被国际上广泛理解和接受, 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在全世界都能感 受到其影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 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 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为祖国统一,香港回归创造了条件。但是, 新中国成立之初处于帝国主义的联合包围、封锁之下,处境相当困难。保留香港、 澳门有利于新中国冲破封锁,有利于新中国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根据当时的 实际情况,中国政府制订和实行了暂时保留香港、澳门原有地位不变的政策。随 着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和国际条件的变化,结束殖民主义统治,收回主权,和平统 一的条件逐步出现并日臻成熟。 新中国建立后对香港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为和平解决香 港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要采用和平过渡方式解决港澳(特别是香港)问题呢?从毛泽东的 谈话可以看出两个原因:一是有利于我们发展海外关系。当时,把香港继续留给 英国,有利于分化、瓦解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为新 中国发展海外关系创造条件。二是有利于进出口贸易。新中国要同包括资本主义 国家在内的各国做生意,保留香港这个传统的国际通道,以便发展与世界各地的 进出口贸易,可为社会主义建设吸收必要的外部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成功的 管理经验,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这就是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人民解放军“勒 马深圳河”,没有进军香港的原因。 随着 1997 年,即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的 99 年的期限的临近, 香港回归的时机终于成熟起来了。从 70 年代起,中英双方的领导人就意识到 1997 年应成为香港回归的契机
1、中英、中葡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谈判 (1)1979年3月底,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后中国政府把解决香港问题 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到达中国,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 正式开始。 进人20世纪80年代,中英两国为香港回归问题正式开始了接触和谈判。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和英国之间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从1982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起,至1984年9月两国代表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 合声明,其间一共进行了22轮会谈才达成协议。1984年12月19日,中国政府 首脑与英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 宜布,收回香港地区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 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 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5年5月27日,中英两国政府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 港问题和平解决的大局已定。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诞生并经七届全国人大 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2)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 行政长官的产生。 2、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1)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及其意义: 1997年7月1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 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庄严宣告:中国政 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注下,飘扬在香港上空达 150年之久的米字旗被迫降下,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香港重新回到了 祖国怀抱。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标志 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 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2)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及其意义:
15 1、中英、中葡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谈判 (1)1979 年 3 月底,香港总督麦理浩访问北京后中国政府把解决香港问题 提上了议事日程。 1982 年 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达中国,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的谈判 正式开始。 进人 20 世纪 80 年代,中英两国为香港回归问题正式开始了接触和谈判。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和英国之间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从 1982 年 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起,至 1984 年 9 月两国代表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 合声明,其间一共进行了 22 轮会谈才达成协议。1984 年 12 月 19 日,中国政府 首脑与英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 宣布,收回香港地区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将香 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 1985 年 5 月 27 日,中英两国政府互换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香 港问题和平解决的大局已定。 199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诞生并经七届全国人大 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2)1987 年 4 月 13 日,《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任 行政长官的产生。 2、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1)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及其意义: 1997 年 7 月 1 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在这一天 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庄严宣告:中国政 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注下,飘扬在香港上空达 150 年之久的米字旗被迫降下,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冉冉升起,香港重新回到了 祖国怀抱。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标志 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 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2)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祖国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