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 源泉 1、需要是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 导致这种紧张状态的原因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当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 现对某些必需因素的缺失或不足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从而产生一种内部的 紧张状态。譬如,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就会感到口渴,从而产生喝水的需要:社会治安状况 不好,就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从而产生安全的需要。如果需要得到满足,这种紧张状态 就会消除,出现新的平衡状态。当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新的缺失或不足,又会产生新 需要 2、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 由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需要,归根结底是人对个体生存和发展要求 的反映。这种客观要求有的是来自内部,如口渴了就要喝水,这是由机体内部的要求引起的 有的是来自外部,如小学生为了实现老师或家长的期待,而产生搞好学习的愿望。这些要求 无论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都指向能满足生存和发展要求的一定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没 有的。例如,口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东西。 人的需要在指向一定的对象时,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具体表现为对满足需 要的方式的选择。例如,饿了要吃东西。但具体吃什么东西,人们往往都有各自的选择。有 的人随便吃块面包就行了:有的人还要求色、香、味俱全。一般来说,个体满足需要的经验、 个体的爱好和价值观、个体生活的文化习俗都会影响个体选择一定的对象来满足自己的需 要 3、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 因素,但需要是最根本的,其他的动力因素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使 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就越容易引 起并推动人们的活动。可见,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正因为如此,在西方心理学中 需要往往被称作内驱力(内部驱动力)。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自然性需要与维持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繁衍相联系的,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如人对空气 水分、食物、睡眠、性生活、安全、运动等的需要。自然性需要又称生物性需要或生理性需 要,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类需要。但人与动物在满足自然性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上存在本质 的差异。动物只有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天然物质来满足需要: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则主要靠生产 劳动生产满足需要的对象,其满足需要的水平受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其满足需要的 方式受文化习俗和个人特点的制约 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学习 审美、威信、道德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类需要。它是从社会要求转化而 来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各种要求,当个体认识到接受这些要求的必 要性时,社会的要求就会转化为个体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既包括对自然界产物的需要 又包括对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人体的物质需要既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社会性需要的 内容。例如,在对服装的需要中,既有满足人们防寒、防晒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满足 人们自尊、追求美的需要的内容 精神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如对劳动、交往、审美、道德、 创造等的需要。随着社会的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所特有的精神需要不断发展 人类对劳动和交往的需要是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这些需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精神需要有高尚与低级趣味之分。高尚的精神需要可以使人不断取得进步,而低级 趣味的精神需要则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歧途,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 源泉。 1、需要是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 导致这种紧张状态的原因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当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 现对某些必需因素的缺失或不足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从而产生一种内部的 紧张状态。譬如,血液中的水分不足,就会感到口渴,从而产生喝水的需要;社会治安状况 不好,就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从而产生安全的需要。如果需要得到满足,这种紧张状态 就会消除,出现新的平衡状态。当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新的缺失或不足,又会产生新 需要。 2、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 由个体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需要,归根结底是人对个体生存和发展要求 的反映。这种客观要求有的是来自内部,如口渴了就要喝水,这是由机体内部的要求引起的; 有的是来自外部,如小学生为了实现老师或家长的期待,而产生搞好学习的愿望。这些要求 无论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都指向能满足生存和发展要求的一定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没 有的。例如,口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东西。 人的需要在指向一定的对象时,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具体表现为对满足需 要的方式的选择。例如,饿了要吃东西。但具体吃什么东西,人们往往都有各自的选择。有 的人随便吃块面包就行了;有的人还要求色、香、味俱全。一般来说,个体满足需要的经验、 个体的爱好和价值观、个体生活的文化习俗都会影响个体选择一定的对象来满足自己的需 要。 3、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人生观等,都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 因素,但需要是最根本的,其他的动力因素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需要使 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需要越强烈、越迫切,就越容易引 起并推动人们的活动。可见,需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正因为如此,在西方心理学中, 需要往往被称作内驱力(内部驱动力)。 (二)需要的种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自然性需要与维持个体的生存与种族繁衍相联系的,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如人对空气、 水分、食物、睡眠、性生活、安全、运动等的需要。自然性需要又称生物性需要或生理性需 要,是人和动物都具有的一类需要。但人与动物在满足自然性需要的对象和方式上存在本质 的差异。动物只有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天然物质来满足需要;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则主要靠生产 劳动生产满足需要的对象,其满足需要的水平受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其满足需要的 方式受文化习俗和个人特点的制约。 社会性需要与个体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如人对劳动、交往、学习、 审美、威信、道德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类需要。它是从社会要求转化而 来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各种要求,当个体认识到接受这些要求的必 要性时,社会的要求就会转化为个体的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以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既包括对自然界产物的需要, 又包括对社会文化产品的需要。人体的物质需要既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社会性需要的 内容。例如,在对服装的需要中,既有满足人们防寒、防晒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满足 人们自尊、追求美的需要的内容。 精神需要是个体对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如对劳动、交往、审美、道德、 创造等的需要。随着社会的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所特有的精神需要不断发展。 人类对劳动和交往的需要是最早形成的精神需要。这些需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精神需要有高尚与低级趣味之分。高尚的精神需要可以使人不断取得进步,而低级 趣味的精神需要则会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歧途。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 A·H·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
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 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图2-6)。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图26人类需要的层次关系 图2-6人类需要的层次关系(摘自 Maslow1970)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最基层的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如个体对食物、空气、 睡眠、性、母性等的需要。马斯洛指出,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那么,有机体就会 被生理需要所支配,其他需要简直变得不存在了,即被生理需要掩盖了。古人说“衣食足而 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2、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指对安全的环境、恒定的秩序、避免伤害和威胁的需要。一般而言,当生 理需要满足以后,安全的需要就随之产生了。但在面临危险或威胁时,人们会把安全看得比 切都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安全需要是基本得到满足的。但我们依然能看到表现 安全需要的现象。如在房子上安上防盗门窗:喜欢稳定的工作:避免从事危险的工作;参加 各种社会保险:注意食品、药品卫生,等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与别人交 往,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例如,儿童希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和父 母的爱。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在前两种需要基本满足以后产生的 4、尊重的需要 个体在前三种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追求体现个 人价值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方面。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如自强 自信、自主、支配他人、胜任工作、取得成就等,都是自尊的具体表现。他尊是指别人对自 己的尊重。如追求名誉、地位、尊严、威信、获得别人承认、引起别人注意和欣赏等,都是 他尊的具体表现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艺术家要创作,科学 家创造发明,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些都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自我 实现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都基本满足以后才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 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 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见图2-7) 心理的发展 图2-7马斯洛所描绘的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 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
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 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图 2-6)。 图 2-6 人类需要的层次关系(摘自 Maslow 1970)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最基层的需要,是指维持个体生存与种族繁衍的需要。如个体对食物、空气、 睡眠、性、母性等的需要。马斯洛指出,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那么,有机体就会 被生理需要所支配,其他需要简直变得不存在了,即被生理需要掩盖了。古人说“衣食足而 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2、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指对安全的环境、恒定的秩序、避免伤害和威胁的需要。一般而言,当生 理需要满足以后,安全的需要就随之产生了。但在面临危险或威胁时,人们会把安全看得比 一切都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安全需要是基本得到满足的。但我们依然能看到表现 安全需要的现象。如在房子上安上防盗门窗;喜欢稳定的工作;避免从事危险的工作;参加 各种社会保险;注意食品、药品卫生,等等。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爱和爱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与别人交 往,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例如,儿童希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和父 母的爱。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在前两种需要基本满足以后产生的。 4、尊重的需要 个体在前三种需要基本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追求体现个 人价值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方面。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如自强、 自信、自主、支配他人、胜任工作、取得成就等,都是自尊的具体表现。他尊是指别人对自 己的尊重。如追求名誉、地位、尊严、威信、获得别人承认、引起别人注意和欣赏等,都是 他尊的具体表现。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潜能的需要。艺术家要创作,科学 家创造发明,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些都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体现。自我 实现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都基本满足以后才产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 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 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见图 2-7) 心理的发展 图 2-7 马斯洛所描绘的五种主要需要渐进变化图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 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家就
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马斯洛的需要理 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 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 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 无私的人 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 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1、动机的功能 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有发动有机体活动的作用。爱集邮的人,看到一张精美的邮票 就会产生占有它的动机。个体一旦产生这种动机,就会想方设法买到或用其他物品换到这张 邮票。这里的“买”或“换”的活动就是在“占有”的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如果没有这种 动机就不会产生“买”或“换”的行为。动机的指向功能就是指动机使人们的活动指向特定 的对象。一个人有了想吃东西的动机,他的活动就指向食品,他会去寻找或购买食品。在学 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会到书店买书或去图书馆借书。 当活动产生以后,如果其活动指向了个体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会加强,这种活动就能 继续下去;如果其活动偏离了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得不到强化,这种活动就会减弱或停止。 这就是动机对活动的维持功能。 2、动机与活动的关系 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十分复杂。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活动应指 向能满足个体动机的对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动机与活动具有一致性。正因为如此,我们 可以通过观察个体的活动来推测其动机的性质和水平。根据个体活动的对象可以推测其动机 的内容;根据其活动的显著性,推测其动机的强度。例如,个体有了学习动机,才会看书 思考:而学习动机越强,他看书、思考就越刻苦。但动机与活动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动机与 活动是一一对应的 首先,动机与活动的目的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具有相同动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活 动目的。例如,许多人具有“为国争光”这种动机,有的人通过刻苦训练,认真比赛,取得 好的比赛成绩来为国争光:有的则通过做好本职工作,来为国争光。同时,具有相同目的的 人则可能有不同的动机。许多人在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其中,有人想将来出人头地 光宗耀祖,有的人想将来有个好工作,有的人只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其次,动机与活动的效 果的关系也十分复杂。一般来说,动机与活动的效果是一致的。良好的动机一般能产生良好 的效果: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动机与活动的效果往往不一致。 例如,有的儿童想为父母做一点事,帮着洗碗,结果不小心把碗打破了。 (二)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人们感到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缺失或不足时, 就会产生需要。一旦有了需要,人们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 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例如,一个腹中空空行路的人,就会产生吃 东西的需要。如果发现了食品店,其想吃东西的需要就会转化为购买食品的动机 但是,并非任何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 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较弱时,人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需要叫意向。由于意 向不能为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推动人们的活动,形成活动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达 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为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这种需要叫愿望。只有当人们具有一定的愿望 时,才能形成动机。当然,个体的愿望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否则,只能停留 在大脑里。例如,一个人无论多么想读书,如果没有读书的必要条件,他读书的愿望就不能 付诸行动,也就不能形成读书的动机了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想买衣服的人,看到商场陈列的服装,就可能 产生购买的动机。商场里的服装就是购买活动的诱因。诱因使个体的需要指向具体的目标, 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因此,诱因是引起相应动机的外部条件
是依据这个理论,制定满足职工需要的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但马斯洛的需要理 论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这些需要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成熟的过程,这严 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马斯洛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 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全了解殉道、英雄、爱国者、 无私的人”。 二、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 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 1、动机的功能 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有发动有机体活动的作用。爱集邮的人,看到一张精美的邮票 就会产生占有它的动机。个体一旦产生这种动机,就会想方设法买到或用其他物品换到这张 邮票。这里的“买”或“换”的活动就是在“占有”的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如果没有这种 动机就不会产生“买”或“换”的行为。动机的指向功能就是指动机使人们的活动指向特定 的对象。一个人有了想吃东西的动机,他的活动就指向食品,他会去寻找或购买食品。在学 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会到书店买书或去图书馆借书。 当活动产生以后,如果其活动指向了个体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会加强,这种活动就能 继续下去;如果其活动偏离了追求的目标,其动机就得不到强化,这种活动就会减弱或停止。 这就是动机对活动的维持功能。 2、动机与活动的关系 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十分复杂。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活动应指 向能满足个体动机的对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动机与活动具有一致性。正因为如此,我们 可以通过观察个体的活动来推测其动机的性质和水平。根据个体活动的对象可以推测其动机 的内容;根据其活动的显著性,推测其动机的强度。例如,个体有了学习动机,才会看书、 思考;而学习动机越强,他看书、思考就越刻苦。但动机与活动的一致性并不意味着动机与 活动是一一对应的。 首先,动机与活动的目的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具有相同动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活 动目的。例如,许多人具有“为国争光”这种动机,有的人通过刻苦训练,认真比赛,取得 好的比赛成绩来为国争光;有的则通过做好本职工作,来为国争光。同时,具有相同目的的 人则可能有不同的动机。许多人在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其中,有人想将来出人头地、 光宗耀祖,有的人想将来有个好工作,有的人只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其次,动机与活动的效 果的关系也十分复杂。一般来说,动机与活动的效果是一致的。良好的动机一般能产生良好 的效果;不良的动机则会产生不良的效果。但在现实生活中,动机与活动的效果往往不一致。 例如,有的儿童想为父母做一点事,帮着洗碗,结果不小心把碗打破了。 (二)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当人们感到生理上或心理上存在着某种缺失或不足时, 就会产生需要。一旦有了需要,人们就会设法满足这个需要。只要外界环境中存在着能满足 个体需要的对象,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例如,一个腹中空空行路的人,就会产生吃 东西的需要。如果发现了食品店,其想吃东西的需要就会转化为购买食品的动机。 但是,并非任何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 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较弱时,人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需要叫意向。由于意 向不能为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推动人们的活动,形成活动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达 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为人们清晰地意识到。这种需要叫愿望。只有当人们具有一定的愿望 时,才能形成动机。当然,个体的愿望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诱因的作用。否则,只能停留 在大脑里。例如,一个人无论多么想读书,如果没有读书的必要条件,他读书的愿望就不能 付诸行动,也就不能形成读书的动机了。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想买衣服的人,看到商场陈列的服装,就可能 产生购买的动机。商场里的服装就是购买活动的诱因。诱因使个体的需要指向具体的目标, 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因此,诱因是引起相应动机的外部条件
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 儿童被同伴群体接纳,可以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里,同伴群体的作用就是一种正诱 因。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考试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 往往意味着自尊心的伤害,因此,他们往往采取种种方式以逃避考试,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在这里,考试作用就成了负诱因。 已形成的动机推动了个体的的活动,而活动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随后的动机 (三)影响动机形成的因素 价值观 价值观是由个体评价事物的价值标准所构成的观念系统。个体的兴趣、信念、理想是价 值观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价值观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体需要系统的反映。人们的需要是各种各样 的。一方面,需要本身有强弱之分: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一部分需要能够满足 有时,满足某种需要是以抑制其他需要为前提的。这样,个体就逐渐形成了各种需要按强弱 的程度组成的一个需要系统。这个需要系统为个体所意识到,就成为一定的观念系统,亦即 价值观。它从整体上控制着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价。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它对需要的作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它可以抑 制或延缓一些需要,同时激活或强化另一些需要,从而影响个体的动机。例如,在抗洪救灾 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战士不顾个体安危,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这就是个体抑制自己的安全 需要,激活了奉献需要的结果 2、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当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会 出现高兴、快乐等积极情绪: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需要的满足一再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悲 痛、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 情绪对已有的需要有放大的作用。愉快的情绪加强已有的需要,大大提高个体活动的积 极性:而不愉快的情绪则削弱已有的需要,抑制个体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活动的效率。例如, 婴儿在母亲身边时,由于其情绪较为愉快,表现出较多的探索活动。当母亲不在身边时,则 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其探索活动明显减少, 3、认知 项活动是否值得做?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动机 因此,认知是影响个体动机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J·W·阿特金森(1964)认为,诱因能否引起个体的行为动机,关键在于个体对行为的 价值和成功的概率的估计。对行为价值的估计叫效价,对成功概率的估计叫期望。他提出 行为动机是效价与期望的乘积。这种估计是主观的,但个体对行为的效价和期望估计越高, 其动机的强度就越大。 B·韦纳(1972,1980)认为,个体的期望大小是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有关。每个人都 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行为结果的原因。这种认知活动就是归因。个体对成败的归因直 接影响行为动机的强度。如果将行为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内部的、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 度、方法),则会增强相应的动机:如果将成败归因于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运气、 难度等),则会削弱相应的动机。 A·班杜拉(1982)提出,个体的期望大小与其自我效能感有关。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根 据以往的经验,对自己从事该活动的能力进行的估计。这种估计是主观的。自我效能感强的 人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遇到困难能坚持不懈,情绪饱满。自我效能感弱的人则相反 4、行为的结果 动机作用产生的行为,其结果对动机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行为结果的成败对动 机有重要影响。成功的结果会增强自己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加强已有的动机:相 反,失败的结果则会削弱已有的动机。其次,行为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动机有重要影响。一般 而言,及时知晓行为的结果既能使个体发现的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增强活动的热情,又能发 现自己的不足,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个体不能及时知晓行为的结果,则行为结果的反馈 作用就会减弱或消失。再次,他人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动机有重要影响。表扬和奖励等正面 评价对已有动机有强化作用,批评与惩罚则对己有动机有削弱作用。 (四)动机的种类 1、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可以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主导动机
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 儿童被同伴群体接纳,可以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里,同伴群体的作用就是一种正诱 因。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考试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 往往意味着自尊心的伤害,因此,他们往往采取种种方式以逃避考试,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在这里,考试作用就成了负诱因。 已形成的动机推动了个体的的活动,而活动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随后的动机。 (三)影响动机形成的因素 1、价值观 价值观是由个体评价事物的价值标准所构成的观念系统。个体的兴趣、信念、理想是价 值观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价值观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个体需要系统的反映。人们的需要是各种各样 的。一方面,需要本身有强弱之分;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只有一部分需要能够满足, 有时,满足某种需要是以抑制其他需要为前提的。这样,个体就逐渐形成了各种需要按强弱 的程度组成的一个需要系统。这个需要系统为个体所意识到,就成为一定的观念系统,亦即 价值观。它从整体上控制着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评价。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它对需要的作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它可以抑 制或延缓一些需要,同时激活或强化另一些需要,从而影响个体的动机。例如,在抗洪救灾 的战斗中,人民解放军战士不顾个体安危,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这就是个体抑制自己的安全 需要,激活了奉献需要的结果。 2、情绪 情绪是个体对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当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就会 出现高兴、快乐等积极情绪;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或需要的满足一再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悲 痛、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 情绪对已有的需要有放大的作用。愉快的情绪加强已有的需要,大大提高个体活动的积 极性;而不愉快的情绪则削弱已有的需要,抑制个体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活动的效率。例如, 婴儿在母亲身边时,由于其情绪较为愉快,表现出较多的探索活动。当母亲不在身边时,则 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其探索活动明显减少。 3、认知 一项活动是否值得做?成功的把握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动机。 因此,认知是影响个体动机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J·W·阿特金森(1964)认为,诱因能否引起个体的行为动机,关键在于个体对行为的 价值和成功的概率的估计。对行为价值的估计叫效价,对成功概率的估计叫期望。他提出: 行为动机是效价与期望的乘积。这种估计是主观的,但个体对行为的效价和期望估计越高, 其动机的强度就越大。 B·韦纳(1972,1980)认为,个体的期望大小是与个体对成败的归因有关。每个人都 力求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行为结果的原因。这种认知活动就是归因。个体对成败的归因直 接影响行为动机的强度。如果将行为结果的成败归因于内部的、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努力程 度、方法),则会增强相应的动机;如果将成败归因于外部的或不可控制的因素(如运气、 难度等),则会削弱相应的动机。 A·班杜拉(1982)提出,个体的期望大小与其自我效能感有关。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根 据以往的经验,对自己从事该活动的能力进行的估计。这种估计是主观的。自我效能感强的 人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遇到困难能坚持不懈,情绪饱满。自我效能感弱的人则相反。 4、行为的结果 动机作用产生的行为,其结果对动机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行为结果的成败对动 机有重要影响。成功的结果会增强自己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加强已有的动机;相 反,失败的结果则会削弱已有的动机。其次,行为结果的及时反馈对动机有重要影响。一般 而言,及时知晓行为的结果既能使个体发现的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增强活动的热情,又能发 现自己的不足,以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个体不能及时知晓行为的结果,则行为结果的反馈 作用就会减弱或消失。再次,他人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对动机有重要影响。表扬和奖励等正面 评价对已有动机有强化作用,批评与惩罚则对已有动机有削弱作用。 (四)动机的种类 1、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可以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主导动机
是个体最重要、最强烈的、对行为影响最大的动机。非主导动机是强度相对较弱、处于相对 次要地位的动机。人的行为实际上是由不同重要性的动机构成的动机系统决定。在这个动机 系统中,主导动机可以抑制那些与其目标不一致的动机,对个体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非主 导动机则起辅助作用。通常所说的“公而忘私”就是主导动机作用的体现。在这里,“公 是主导动机,“私”则是非主导动机。 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因素引 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刺激的作用而引起的。例如,有的儿童刻苦学习是因为他 们在学习方面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责任心、上进心等,这种学习动机就是内部 动机;有的儿童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表扬和奖励,避免受到批评和惩罚,这 种学习就是外部动机。相对而言,内部动机比较稳定,会随着目标的实现而增强;而外部动 机则是不稳定的,往往会因目标的实现而减弱 当指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外部动机可以转化 为内部动机。个体的许多社会性动机就是通过外部动机转化而来的。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可以将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 机。近景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性动机则是与较长远的目标相联系的动 机。例如,学习外语,有的只是为了四、六级考试取得一个好分数,有的则是为了将来能很 好地使用外语这个工具。 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的划分是相对的。与一种动机相比是近景性动机,而与另一种 动机相比则可能是远景性动机 4、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以个体生理 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例如,饥饿、渴、排泄、性欲、母性等都是生理性动机。社会性需要是 以人的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例如劳动动机、创造动机、交往动机、兴趣、成就动机等 都是社会性动机。严格地来说,由于人类生理需要的满足要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因而,人没 有纯粹的生理性动机。例如,吃饭本来是满足人对食物的需要,但朋友之间的请客吃饭,就 不单纯是为了果腹,而包含一定交往的动机。 (五)动机的相互作用 人在同一时间往往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有的是目标相互一致的,有的则是相互矛盾或 对立的。人的行为到底由什么动机决定,主要取决于这些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 1、动机的联合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 为。例如,个体有在将来找到好工作的动机、有喜欢学习的动机、有追求当前物质利益(如 奖学金)的动机,而取得好成绩是这些动机的共同目标。这些动机就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 学习活动。 在几种相互联合的动机中,强度最大的是主导动机。它对其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这种 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主导动机有凝聚作用,将相关动机联合起来,指向最终目标 同时主导动机还决定个体实现具体目标的先后顺序。其次,主导动机具有维持作用,将相关 动机的行为目标维持在一定的目标上,阻止个体行为指向其他目标。非主导动机的影响力较 小,但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非主导动机可以增强或削弱这种动机联合的强度。 2、动机的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产生冲 如果几种相互对立的动机在强度上差异较大,强度较大的动机很多容易战胜其他动 机,而成为主导动机,这时的动机冲突就不明显,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如果几种相互对立的 动机在强度上差异较小,这时的动机冲突就显得十分激烈。通常,动机冲突是专指这种较为 明显的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 生的冲突。如,晚上既想看书,又想看球赛。这就是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 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例如,冬天,有的人既怕寒冷,而不愿早起;又 怕因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这就是双避冲突
是个体最重要、最强烈的、对行为影响最大的动机。非主导动机是强度相对较弱、处于相对 次要地位的动机。人的行为实际上是由不同重要性的动机构成的动机系统决定。在这个动机 系统中,主导动机可以抑制那些与其目标不一致的动机,对个体的行为起决定性作用;非主 导动机则起辅助作用。通常所说的“公而忘私”就是主导动机作用的体现。在这里,“公” 是主导动机,“私”则是非主导动机。 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因素引 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刺激的作用而引起的。例如,有的儿童刻苦学习是因为他 们在学习方面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责任心、上进心等,这种学习动机就是内部 动机;有的儿童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表扬和奖励,避免受到批评和惩罚,这 种学习就是外部动机。相对而言,内部动机比较稳定,会随着目标的实现而增强;而外部动 机则是不稳定的,往往会因目标的实现而减弱。 应当指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外部动机可以转化 为内部动机。个体的许多社会性动机就是通过外部动机转化而来的。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可以将动机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 机。近景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性动机则是与较长远的目标相联系的动 机。例如,学习外语,有的只是为了四、六级考试取得一个好分数,有的则是为了将来能很 好地使用外语这个工具。 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的划分是相对的。与一种动机相比是近景性动机,而与另一种 动机相比则可能是远景性动机。 4、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以个体生理 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例如,饥饿、渴、排泄、性欲、母性等都是生理性动机。社会性需要是 以人的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例如劳动动机、创造动机、交往动机、兴趣、成就动机等 都是社会性动机。严格地来说,由于人类生理需要的满足要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因而,人没 有纯粹的生理性动机。例如,吃饭本来是满足人对食物的需要,但朋友之间的请客吃饭,就 不单纯是为了果腹,而包含一定交往的动机。 (五)动机的相互作用 人在同一时间往往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有的是目标相互一致的,有的则是相互矛盾或 对立的。人的行为到底由什么动机决定,主要取决于这些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 1、动机的联合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 为。例如,个体有在将来找到好工作的动机、有喜欢学习的动机、有追求当前物质利益(如 奖学金)的动机,而取得好成绩是这些动机的共同目标。这些动机就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 学习活动。 在几种相互联合的动机中,强度最大的是主导动机。它对其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这种 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主导动机有凝聚作用,将相关动机联合起来,指向最终目标; 同时主导动机还决定个体实现具体目标的先后顺序。其次,主导动机具有维持作用,将相关 动机的行为目标维持在一定的目标上,阻止个体行为指向其他目标。非主导动机的影响力较 小,但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非主导动机可以增强或削弱这种动机联合的强度。 2、动机的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产生冲 突。 如果几种相互对立的动机在强度上差异较大,强度较大的动机很多容易战胜其他动 机,而成为主导动机,这时的动机冲突就不明显,不易为人们所察觉。如果几种相互对立的 动机在强度上差异较小,这时的动机冲突就显得十分激烈。通常,动机冲突是专指这种较为 明显的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 生的冲突。如,晚上既想看书,又想看球赛。这就是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 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例如,冬天,有的人既怕寒冷,而不愿早起;又 怕因迟到而受到老师的批评。这就是双避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