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排比夸张重复B.对比重复拟人 C.重复排比对比D.借代 对比排比 【课外阅读】 1.对下面这首《钟乳》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友人送我一石钟乳,/我爱它一滴滴凝成非凡气度。/我把它摆在桌上细细地观赏,/蓦地听 见它深情地倾诉:/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人类的爱,是我的痛苦 A.石钟乳没有生命,诗人却说听见它深情地倾诉″,从思维的角度看,这属于想象:从修 辞的角度看,这是拟人手法 B."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前面省略了表示条件的句子,补上去,可以这样写:如果我 仍旧生长在原来的地方。 C这首小诗是说,要让事物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应持主观主义态度。 D这首小诗的主旨应当是:爱,应有正确的态度,应采取正确的方法。 2读戴望舒的《赠内》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空白的诗帖,幸福的年岁;/因为我苦涩的诗节,只为灾难树里程碑 即使清丽的词华,也会消失它的光鲜,/恰如你鬓边憔悴的花,映着明媚的朱颜 不如寂寂地过一世,受着你光彩的熏沐,/一旦为后人说起时,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A.这首诗是赠给妻子的,全诗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抒写了诗人为自己有这样一位美丽而 又贤惠的妻子相伴一生而感到无比幸福之情。 B.诗人总是以"苦涩的诗节″叙写灾难的人生,而对幸福的爱情生活却没留下诗行,为此,他 深感遗憾
A.排比 夸张 重复 B.对比 重复 拟人 C.重复 排比 对比 D.借代 对比 排比 【课外阅读】 1. 对下面这首《钟乳》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友人送我一石钟乳,/我爱它一滴滴凝成非凡气度。/我把它摆在桌上细细地观赏,/蓦地听 见它深情地倾诉:/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人类的爱,是我的痛苦。 A. 石钟乳没有生命,诗人却说“听见它深情地倾诉”,从思维的角度看,这属于想象;从修 辞的角度看,这是拟人手法。 B.“十万年后,我该是一架大山”前面省略了表示条件的句子,补上去,可以这样写:如果我 仍旧生长在原来的地方。 C.这首小诗是说,要让事物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应持主观主义态度。 D.这首小诗的主旨应当是:爱,应有正确的态度,应采取正确的方法。 2.读戴望舒的《赠内》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空白的诗帖,幸福的年岁;/因为我苦涩的诗节,只为灾难树里程碑。 即使清丽的词华,也会消失它的光鲜,/恰如你鬓边憔悴的花,映着明媚的朱颜。 不如寂寂地过一世,受着你光彩的熏沐,/一旦为后人说起时,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A.这首诗是赠给妻子的,全诗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抒写了诗人为自己有这样一位美丽而 又贤惠的妻子相伴一生而感到无比幸福之情。 B.诗人总是以“苦涩的诗节”叙写灾难的人生,而对幸福的爱情生活却没留下诗行,为此,他 深感遗憾
C.诗人以比喻和映衬的艺术手法赞美妻子的容颜,着重表现的是妻子的外在美 D诗人愿熏沐妻子的光彩,寂寂地度过一生,这是直接抒情: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则是间接抒写感受,含蓄地表现了妻子的内在美。 3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 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 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 "我"要摧毀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4.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草儿在前,/鞭儿在后。/那喘吁吁的耕牛,/正担着犁鸢,/古着白眼,/带水拖泥。/在那里 一东二冬"地走着
C.诗人以比喻和映衬的艺术手法赞美妻子的容颜,着重表现的是妻子的外在美。 D.诗人愿熏沐妻子的光彩,寂寂地度过一生,这是直接抒情;“但叫人说往昔某人最幸福”, 则是间接抒写感受,含蓄地表现了妻子的内在美。 3.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 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的"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我"满怀怨愤, 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的"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我"渴望火的到 来,要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的"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着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 "我"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4.读康白情《草儿》(1919 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草儿在前,/鞭儿在后。/那喘吁吁的耕牛,/正担着犁鸢,/古着白眼,/带水拖泥。/在那里 "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牛啊,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牛啊,快犁快犁。/你还要叹气,/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 A、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 的主人软硬兼施的两手。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牛"的主 人隶使牲口的狡黠 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 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 的精神。 附答案:课内阅读:1A2B3.D 4.C课外阅读:1.C(该诗诗眼是最后一句,点明了主旨)2.B(没深感遗憾意)3 A项(这是一首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失去了昔日的荣华 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不是"煤"的意象特征)4.D(诗人作于1919年的这首诗 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寸"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4.《中外短诗五首》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舵(duo)手跫(q6ng)音春帷(wei)
"呼……呼……"/"牛啊,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牛啊,快犁快犁。/你还要叹气,/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人呵!/草儿在前,/鞭儿在后。 A、诗中的"草儿"对牛而言,是一种生存诱惑,而"鞭儿"则象征着一种威胁压迫,这是"牛" 的主人软硬兼施的两手。 B、"草儿在前,鞭儿在后"这种矛盾、险恶的境遇,使人感到牛辛苦拉犁的悲壮,"牛"的主 人隶使牲口的狡黠。 C、牛这一形象其实就是在田野上"一东二冬"地艰难劳作的中国穷苦农民的形象。 D、诗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热情赞美以牛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沉默坚韧的生命力与吃苦耐劳 的精神。 附答案:课内阅读:1.A 2.B 3.D 4.C 课外阅读:1. C(该诗诗眼是最后一句,点明了主旨) 2. B(没深感遗憾意) 3. A项(这是一首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失去了昔日的荣华 ""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不是"煤"的意象特征)4.D(诗人作于 1919 年的这首诗, 表达了对中国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愤恨,"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对"牛"有哀其不幸之心,却无"热情赞美"之意,D 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是不准确的。) 4.《中外短诗五首》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舵(duò)手 跫(qióng)音 春帷(wéi)
窗扉(fei) 重要字形: 心扉雨雪霏霏 文学常识: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 《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 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 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 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 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 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 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仼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 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 野》《驰驱集》《远帆》《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 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郑愁予,1933年生,河北人,现代诗人。少年随父至台湾。先后毕业于新竹中学及中兴大 学,曾任职基隆港。60年代末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仼教于耶鲁大学。诗 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早期诗集包括《梦 土上》《窗外的女奴》《衣钵》(三集合称《郑愁予诗集》)。后又有《燕人行》《雪的可 能》。郑愁予的创作意象多变,音韵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他的诗集共有32卷之多 有名的《法兰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他在从1905~1914年这十年 间主编《诗与散文》之前,主要是一个剧场老板、剧作家、象征主义演剧运动者。他很早就 活跃于巴黎的戏剧界了。1890年,他创办了一个"艺术剧场〃,上演梅特林克和马拉美等象
窗扉(fēi) 重要字形: 心扉 雨雪霏霏 文学常识: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 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 《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 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 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 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 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 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芦荻,1912 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30 年代即从事诗歌创作,与 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 水》主编。1956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 野》《驰驱集》《远帆》《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 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郑愁予,1933 年生,河北人,现代诗人。少年随父至台湾。先后毕业于新竹中学及中兴大 学,曾任职基隆港。60 年代末赴美,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任教于耶鲁大学。诗 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早期诗集包括《梦 土上》《窗外的女奴》《衣钵》(三集合称《郑愁予诗集》)。后又有《燕人行》《雪的可 能》。郑愁予的创作意象多变,音韵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他的诗集共有 32 卷之多, 有名的《法兰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他在从 1905~1914 年这十年 间主编《诗与散文》之前,主要是一个剧场老板、剧作家、象征主义演剧运动者。他很早就 活跃于巴黎的戏剧界了。1890 年,他创办了一个“艺术剧场”,上演梅特林克和马拉美等象
征派的诗戏曲,对抗当时的自由剧场”的自然主义。在一般人认为此类戏曲不可能上演的议 论纷纷之下,他终于获得了可惊异的成功。1912年,他获得了诗王"的光荣称号 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评论家。曾先后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和哈密尔顿大学求 学。1908年离美赴欧,在伦敦加入了以诗人叶芝为中心的一批作家、诗人的小圈子,成为 意象派的一员。1914年编成《意象派诗选》第一辑。此后,帮助詹姆斯·乔伊斯发表《青 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又帮助T·S·艾略特发表长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1920年去巴黎,在那里结识帮助了年轻的海明威。1920年去意大利,在拉巴洛一住就是 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思想极为混乱,他在罗马电台每周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 政策进行宣传,抨击美国的战争行动。战后被判犯有叛国罪而遭逮捕,关押在比萨附近的监 狱中。后因被认为精神失常而住进医院,直到1958年,在一批诗人和同情者的呼吁下,对 他的控告才被撤除。获释后他返回意大利,1972年病逝于威尼斯。庞德关于诗歌意象的理 论推动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他对东方文学哲学的翻译介绍引起欧美文学界对东方的兴 趣,不少后起作家在他的帮助下成为英美文学大师 【文本释要】 1.《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 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晢理命题。"你站 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 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 饰″了他们的”梦〃。 2.《风雨》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 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这首诗的含意不 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 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 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3.《错误》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21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
征派的诗戏曲,对抗当时的“自由剧场”的自然主义。在一般人认为此类戏曲不可能上演的议 论纷纷之下,他终于获得了可惊异的成功。1912 年,他获得了“诗王”的光荣称号。 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评论家。曾先后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和哈密尔顿大学求 学。1908 年离美赴欧,在伦敦加入了以诗人叶芝为中心的一批作家、诗人的小圈子,成为 意象派的一员。1914 年编成《意象派诗选》第一辑。此后,帮助詹姆斯•乔伊斯发表《青 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又帮助 T•S•艾略特发表长诗《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1920 年去巴黎,在那里结识帮助了年轻的海明威。1920 年去意大利,在拉巴洛一住就是 2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思想极为混乱,他在罗马电台每周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 政策进行宣传,抨击美国的战争行动。战后被判犯有叛国罪而遭逮捕,关押在比萨附近的监 狱中。后因被认为精神失常而住进医院,直到 1958 年,在一批诗人和同情者的呼吁下,对 他的控告才被撤除。获释后他返回意大利,1972 年病逝于威尼斯。庞德关于诗歌意象的理 论推动了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他对东方文学哲学的翻译介绍引起欧美文学界对东方的兴 趣,不少后起作家在他的帮助下成为英美文学大师 【文本释要】 1.《断章》写于 1935 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 4 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 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 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 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 饰”了他们的“梦”。 2.《风雨》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 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这首诗的含意不 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 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 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3.《错误》这首诗写于 1954 年,当时的郑愁予年仅 21 岁。他在原诗的《后记》中说:“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