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 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 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 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 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 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 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 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 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 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 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 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 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 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 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 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 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 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 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 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 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 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 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 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 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2.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 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 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 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 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 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 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 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ν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 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 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 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 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一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 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 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 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 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 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 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 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ν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 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 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
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 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 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 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 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 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 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 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 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 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 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 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 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3.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 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 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 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 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 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
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 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 《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 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 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 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 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 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 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选自《毛泽 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节) 【教材练习】 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答: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头的 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 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 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ˇ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 怀
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 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 (《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 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 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 “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 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 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 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选自《毛泽 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有删节) 【教材练习】 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 答: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头的 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 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 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 怀?
答: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 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 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 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答: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 起来欣赏。欣赏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浪漫是 如何高度统一的。当前许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在网上发起专题讨论, 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不妨动员学校语文老师参与其中的 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让校园网进一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交流的园地 【高考链接】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2003年上海高考试题)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答: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 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 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三、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 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 答: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 一起来欣赏。欣赏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浪漫是 如何高度统一的。当前许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在网上发起专题讨论, 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不妨动员学校语文老师参与其中的 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让校园网进一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交流的园地。 【高考链接】 阅读下文,完成第 1~4 题。(2003 年上海高考试题)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附答案: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 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 空间、时间。3、B 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 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 【课内阅读】 1.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顺序本来 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2.《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能体现这幅画面特征的一个字是 A.尽B.碧C.争D.竞 3.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既描绘了湘江寒秋图,又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附答案: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是衬托手法的运用)2、“三峡”和“六朝”,一个是地 理概念,一个是年代概念,是两个不同的纬度,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思考,所填空应该是: 空间、时间。3、B 4、这首诗的颈联所写的角度不止两个,如“红日”和“白烟”是从色彩角度,“画角”则是从声 音的角度,而“催”和“起”则是从动态的角度等,但根据题目要求只要回答出两点就可以了。 【课内阅读】 1.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常顺序本来 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2.《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描绘了一幅秋景图,能体现这幅画面特征的一个字是 A.尽 B.碧 C.争 D.竞 3.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既描绘了湘江寒秋图,又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