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单元提示学习 诗歌基本常识 概念: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 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一般分行排列 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放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的形式上,不是与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类: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可分为:抒情诗(如舒婷《致橡树》) 和叙事诗(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按形式分为格律诗(如闻一多的《死水》)、自由诗(臧克家《有的 人》)、散文诗(高尔基《海燕》)。 按来源分为群众创作的民歌(《诗经》中的“国风”)和文人诗作 按时代可分为现代诗歌(1919年五四运动产生)和古典诗歌两大部分。 现代诗歌按形式又可分为新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 想感情的诗歌 古典诗歌又有诗、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能力 3、德育目标: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单元提示学习 1、诗歌基本常识 概念:诗歌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 者丰富地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一般分行排列。 特点: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放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③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形象的,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 ④诗歌的形式上,不是与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类: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可分为:抒情诗(如舒婷《致橡树》) 和叙事诗(如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按形式分为格律诗(如闻一多的《死水》)、自由诗(臧克家《有的 人》)、散文诗(高尔基《海燕》)。 按来源分为群众创作的民歌(《诗经》中的“国风”)和文人诗作。 按时代可分为现代诗歌(1919 年五四运动产生)和古典诗歌两大部分。 现代诗歌按形式又可分为新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和思 想感情的诗歌。 古典诗歌又有诗、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诗的种类很多,但从格律上来看,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古体诗又 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也有一定的句式和音节,但写法 较为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则受格律限制。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按 照诗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七言。近体诗中按诗句数分绝句(每首诗四句), 律诗(每首八句),长律(或排律,超过八句)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是中国古代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词又叫诗 余: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词由词牌和题目构成,词牌规定了 词的字数、结构、用韵、乐谱等形式,因此又叫倚声。词的分类:按字 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 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前阕,后阕;上片,下片;正式双调:换头 过片)、三叠、四叠:按风格可分为婉约词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 等)和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曲可分为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和戏剧(杂剧和传奇) 2、鉴赏诗歌的方法 A、从作者了解背景(包括作者所出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 B、从字面读出感觉 C、从意象掌握感情、洞察心胸 D、从语言赏析技巧 3、朗诵、背诵的要求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大家一起回忆以下,我们曾经有学过哪些文章或者是你们所知道的关于秋 天的文章?(多媒体课件展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宋玉·《九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 净沙·秋思》 郁达夫《故都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秋天有两种不同的感觉,有些人认为秋天树木凋零,落叶纷飞,代
诗的种类很多,但从格律上来看,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今体诗。古体诗又 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古体诗也有一定的句式和音节,但写法 较为自由,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则受格律限制。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按 照诗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七言。近体诗中按诗句数分绝句(每首诗四句), 律诗(每首八句),长律(或排律,超过八句)。 词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是中国古代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词又叫诗 余;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词 由词牌和题目构成,词牌规定了 词的字数 、结构 、用韵、乐谱等形式,因此又叫倚声。 词的分类:按字 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 字以上);按 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前阕,后阕;上片,下片;正式双调;换头, 过片)、三叠、四叠;按风格可分为婉约词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 等)和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岳飞等)。 曲可分为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和戏剧(杂剧和传奇) 2、鉴赏诗歌的方法 A、从作者了解背景(包括作者所出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及创作背景) B、从字面读出感觉 C、从意象掌握感情、洞察心胸 D、从语言赏析技巧 3、朗诵、背诵的要求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大家一起回忆以下,我们曾经有学过哪些文章或者是你们所知道的关于秋 天的文章?(多媒体课件展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宋玉 · 《九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 净沙·秋思》 郁达夫《故都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秋天有两种不同的感觉,有些人认为秋天树木凋零,落叶纷飞,代
表了生命的结束;而有的人却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 悲”、“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刚才我们举的例子中有许多就是这样的。接下来我 们一起来看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的秋天是怎样的。首先请同学们把这首 词齐读一遍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沁园春”词牌名。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 戚所夺,有人咏其事,于是得名。 “长沙”标题。作者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 活动。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毛泽东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 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提问)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 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 而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 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 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也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了解了这些会对我们 理解词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 (四)重点词句分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橋子洲头。”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 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先让个别学生把上阕朗读一遍) 提问:上阕中哪里有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浸江碧透,百舸争流。龛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A、“看”字,总领七句。 提问:“看”字管到哪里?或者作者看到哪些东西?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桀”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 “红”的象征意义? 万”: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这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 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 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C、“漫江碧透,百矧争流”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D、“鸯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 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 提问:“击”“翔”好在哪里?换成“飞”“游”如何? “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描写“鹰”和“鱼”实际上是要表达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这几句,诗人
表了生命的结束;而有的人却认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 “悲”、“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刚才我们举的例子中有许多就是这样的。接下来我 们一起来看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描写的秋天是怎样的。首先请同学们把这首 词齐读一遍。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 “沁园春”词牌名。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 戚所夺,有人咏其事,于是得名。 “长沙”标题。作者毛泽东同志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 活动。这首词写于 1925 年秋。毛泽东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 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提问)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 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 而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 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 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也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了解了这些会对我们 理解词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 (四)重点词句分析 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 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先让个别学生把上阕朗读一遍) 提问:上阕中哪里有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 自由。” A、“看”字,总领七句。 提问:“看”字管到哪里?或者作者看到哪些东西?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 “红”的象征意义? “万”:摹出了群山叠嶂之态 “遍”:绘出了红色的彻底 (这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 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 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C、“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 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 提问:“击”“翔”好在哪里?换成“飞”“游”如何? “击”: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 “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描写“鹰”和“鱼”实际上是要表达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这几句,诗人
描写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 明,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提问: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毛 泽东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绚丽多彩、充满生机、雄奇伟丽) 3、“怅寰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 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 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问题。(幻灯片展示上片思路) 上片作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现在一起来在下片中寻找答案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岁月稠。”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 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峥嵘”一词解释。(A、髙峻:山势峥嵘、怪石峥嵘、殿宇峥嵘B、比喻才气, 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头角峥嵘)参看世纪金榜 怎么个不平凡,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 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 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联系写作 背景) “真土当年万户侯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书 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南宋杰出词人 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而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 表示对万户侯的鄙视,看得如粪土一般,也就表明他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 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描绘了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提问: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中流”象征当时的险恶环境。象征手法,表达了 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 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一—一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 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多媒体课件展示下片内 容) (五)问题探究
描写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 明,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提问:到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毛 泽东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绚丽多彩、充满生机、雄奇伟丽)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 千,不禁发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 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问题。(幻灯片展示上片思路) 上片作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我们现在一起来在下片中寻找答案。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橘子洲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 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峥嵘”一词解释。(A、高峻:山势峥嵘、怪石峥嵘、殿宇峥嵘 B、比喻才气, 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头角峥嵘)参看世纪金榜 怎么个不平凡,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恰”字,总领七句。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 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讨论国 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联系写作 背景) “粪土当年万户侯。”: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书 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南宋杰出词人 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而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 表示对万户侯的鄙视,看得如粪土一般,也就表明他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 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描绘了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提问: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中流”象征当时的险恶环境。象征手法,表达了一 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 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 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多媒体课件展示下片内 容) (五)问题探究
1、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看,是否可以大致 理清本词的思路,请作具体分析? 答题思路:上阙先围绕“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看”字总领以下六个短 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面对这 片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怅”),和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 是主宰你的命运的真正主人的发“问”呢?下阙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轻一代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做的努 力。最后以设问句的形式,借“忆”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既手维护应,又巧妙 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总之,这六个动词连成一线,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 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 2、上片以写景为主,如何做到由景生情?而下片以抒情为主,如何做到情中含景?情景 交融? 答题思路: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 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 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 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 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 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 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 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 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 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3、课后练习解答。 六)鉴赏要点(多媒体课件展示) 1.写乐景,抒豪情。 意象 意境一一感情 2.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含关键词语)。 立一一看一一问一一忆——恰—一记(思路)
1、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看,是否可以大致 理清本词的思路,请作具体分析? 答题思路:上阙先围绕“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看”字总领以下六个短 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面对这一 片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怅”),和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 是主宰你的命运的真正主人的发“问”呢?下阙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 “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轻一代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做的努 力。最后以设问句的形式,借“忆”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既手维护应,又巧妙 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总之,这六个动词连成一线,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 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 2、上片以写景为主,如何做到由景生情?而下片以抒情为主,如何做到情中含景?情景 交融? 答题思路: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 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 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 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 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 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 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 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 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 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3、课后练习解答。 (六)鉴赏要点(多媒体课件展示) 1.写乐景,抒豪情。 意象 —— 意境 —— 感情 2.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含关键词语)。 立——看——问——忆——恰——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