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 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正音(橘漫舸寥廓浮携侣峥嵘遒否遏);熟读; 2、快速背诵诗歌: 熟记文下注释。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5分钟) 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还记得是哪一首吗? (学生回答:《沁园春·雪》)。(教师问)谁会背这首词 (学生试背,教师纠正)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 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 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但与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雪 是词的题目,它才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它的格式和《沁园 春·雪》是一样的,但内容却并不相同。它们的上阕都写了景,但一个是冬景, 个是秋景。写冬景的《沁园春·雪》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沁 园春·长沙》是怎样写秋景的,写的又是怎样的秋景。 【诵读课文】(8分钟) 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重点在节奏把握上); 2、检查全班背诵,抽两名学生独背; 3、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词的上阕,想象词中描写的景色。 【上阕研读】:(30分钟)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 【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 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正音(橘 漫 舸 寥廓 浮 携 侣 峥嵘 遒 否 遏);熟读; 2、快速背诵诗歌; 3、熟记文下注释。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5 分钟) 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还记得是哪一首吗? (学生回答:《沁园春·雪》)。(教师问)谁会背这首词 (学生试背,教师纠正)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 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 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 看今朝?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但与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 ;“雪” 是词的题目,它才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它的格式和《沁园 春 ·雪》是一样的,但内容却并不相同。它们的上阕都写了景,但一个是冬景, 一个是秋景。写冬景的《沁园春·雪》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沁 园春·长沙》是怎样写秋景的,写的又是怎样的秋景。 【诵读课文】(8 分钟) 1、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重点在节奏把握上); 2、检查全班背诵,抽两名学生独背; 3、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词的上阕,想象词中描写的景色。 【上阕研读】:(30 分钟)
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 (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2、思考:哪位同学熊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我们再看“独立”二字,“独立”熊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 (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 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 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 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髙楼,望尽天涯路”超脱 (教师点拨):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在深秋 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 “独立”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 了一种不凡的英雄气概。 我们再看“寒秋”二字。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或“愁 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 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让我 们继续下看: 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 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望”。对,也是控 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匚“看”字是领司,要稍顿,以下几 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 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 思考刚才的问题。【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 这写得是远景,静景。】[板书」 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是“近 观 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板书] ③“鹰击长空”怎样看?写得什么景?【“仰视”一—一高景,动景。】[板书] ④“鱼翔浅底”怎么看?写得什么景?【“俯视 -低景,动景。】[板书] 7、(教师启发):归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熊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 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熊说说理由更好。 明确):遍、染、透、争、击、翔
2 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 (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2、思考: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我们再看 “独立”二字,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为什么? (明确):【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 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 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 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 (教师点拨):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在深秋 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这 “独立”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 了一种不凡的英雄气概。 4、我们再看“寒秋”二字。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或“愁” 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 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让我 们继续下看: 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 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望”。对,也是控 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朗读指导:“看”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 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 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 思考刚才的问题。【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放眼望去,是“远眺” ──这写得是远景,静景。】[板书] 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收回来,是“近 观”──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板书] ③“鹰击长空”怎样看?写得什么景?【“仰视”──高景,动景。】[板书] ④“鱼翔浅底”怎么看?写得什么景?【“俯视”──低景,动景。】[板书] 7、(教师启发):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 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能说说理由更好。 (明确):遍、染、透、争、击、翔
请同学们挑出一个字来说说看,这个字妙在哪里? (教师总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 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 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 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 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 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 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形象生动。 (教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序,一个是“竞”序。 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 字”。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竞”字,大家 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竞”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作用。 (思考):总结什么? (明确):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 (思考):什么特点? (明确):自由。 (教师总结):对。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争”这个的 特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 蓬勃生长,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看来呀,秋景不仅只有“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 (教师启发):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 绪呢?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诵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阐发):是啊,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 运的真正主人呢?”(问):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在学生讨论中,结束这节课教学;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特定环境)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景) (静景) 万类霜 天 怅寥廓
3 请同学们挑出一个字来说说看,这个字妙在哪里? (教师总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 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 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 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 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 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 用“翔”而不用“游”,精当 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形象生动。 (教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字.,一个是“竞”字。 “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 字”。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竞”字,大家 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竞”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结作用。 (思考):总结什么? (明确):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 (思考):什么特点? (明确):竞自由。 (教师总结):对。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争”这个的 特点。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 蓬勃生长,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看来呀,秋景不仅只有“月落乌啼霜 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 (教师启发):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 绪呢?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诵读):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阐发):是啊,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 运的真正主人呢?”(问):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在学生讨论中,结束这节课教学;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特定环境)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景) (静景) 万类霜 天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景) (静 动)竞 问苍茫大地 (上) 景) 自由 谁主沉浮 鱼翔浅底 (下) (动 景) (分)一一 (总) (景) (情) 第二课时 【引入课堂】:(1分钟) 在上阙,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秋天景物,诗人抒发感慨,提出疑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下阙,看看诗人是怎样回答这 个问题的。 【下阕研读】:(15分钟) 1、背诵词的下阕 2、词义推敲 峥嵘、挥斥、遒、激扬、粪土、万户侯、遏 (注意):哈一一领字了中流击水:语出自东晋祖逖的“击楫中流”(jj zhong1i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立志奋发图强)的典故。《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元帝 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 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 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 无心抗战 3、下阕研读: (思考):诗人似乎并没有回答他在上阙提出的问题,那么,下阙写的是什么昵? (明确):对当年和同学战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 (引导):很好。那诗人忆起了些什么昵?我们来一起看这几句词 (教师诵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析): 年 风 华 正
4 漫 江 碧 透 , 百 舸 争 流 ( 近 景 ) ( 静 — 动) 竞 问苍茫大地 鹰击长空 ( 上 ) ( 动 景) 自由 谁主沉浮 鱼翔浅底 ( 下 ) ( 动 景) (分)————————————————————(总) ( 景 ) ——————————————(情) 第二课时 【引入课堂】:(1 分钟) 在上阙,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秋天景物,诗人抒发感慨,提出疑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下阙,看看诗人是怎样回答这 个问题的。 【下阕研读】:(15 分钟) 1、背诵词的下阕; 2、词义推敲: 峥嵘、挥斥、遒、激扬、粪土、万户侯、遏 (注意):恰——领字 中流击水:语出自东晋祖逖的“击楫中流”(jī jí zhōng liú 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立志奋发图强)的典故。《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元帝 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祖逖准备率军收 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 100 多家人渡江北伐, 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 无心抗战。 3、下阕研读: (思考):诗人似乎并没有回答他在上阙提出的问题,那么,下阙写的是什么呢? (明确):对当年和同学战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 (引导):很好。那诗人忆起了些什么呢?我们来一起看这几句词。 (教师诵读):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析): 同 学 少 年 , 风 华 正
茂书道 革命形象 生 意 挥 方 革命斗志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 (思考):这些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对那些将青春献给革命事业的先 辈们产生景仰之情。不过,直到诗的结尾,诗人也没有回答在上阙提出的问题, 这样,诗不就有了缺憾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時人在下阙塑造了一批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 敦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实际上也巧妙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主沉浮?”就是这样的革命青年。 4、齐背全诗 【赏读采桑子重阳】:(15分钟)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 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朸 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 (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 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 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 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
5 茂 革命形象 书 生 意 气 , 挥 斥 方 道 革命斗志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 神 (思考):这些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对那些将青春献给革命事业的先 辈们产生景仰之情。不过,直到诗的结尾,诗人也没有回答在上阙提出的问题, 这样,诗不就有了缺憾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在下阙塑造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 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实际上也巧妙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谁 主沉浮?”就是这样的革命青年。 4、齐背全诗。 【赏读 采桑子 重阳】:(15 分钟)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 年 6 月 22 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 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 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 11 月 26 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 (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 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 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两度突出“重 阳”,既符合“采桑子” “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