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2.见课本3.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 冷清⑥体会意旨4.见译文5.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 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创新能力训练】 1.B2.C3、C4.略5.范仲淹发愤苦读,胸怀大志 教后记 总第 课时 马说 [教学目的]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4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重点]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概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说马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内容新授 (一)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 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 生集》}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11-16年(795-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感叹 贞元19年 (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14年(公元819年), 卒于824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 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 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二)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善辩一有观点“文艺性的议论文
1.C 2.见课本 3.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 冷清⑥体会意旨 4.见译文 5.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 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创新能力训练】 1.B 2.C 3、C 4.略 5.范仲淹发愤苦读,胸怀大志 教后记: 总第 课时 马说 [教学目的]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4 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概.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马 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二、内容新授 (一)韩愈其人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 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 生集》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请看下表 时间 原因 结局 贞元 11—16 年(795—800 年) 求仕 不得志 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的感叹 贞元 19 年 (803 年) 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 被贬为阳山令; 元和 14 年(公元 819 年), 卒于 824 年 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 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 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 学生齐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 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二)关于“说” 奇巧---有形象 善辩—有观点 “文艺性的议论文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 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 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 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龙说》(君臣关系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朗读注解 3.自由翻译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抽查背诵 (二)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 故虽称等安策道通临是或 古近异义 古意今已不用—祗骈槽枥石 通假字--袛同只食同饲见同现邪同耶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食1食4-SHI吃食2食3--SI饲 虚词 而之其以也 而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B顺接可以不译 之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人或物C无意义,句中停顿 D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A代词,代人或物B代词他的它的C指示代词那种 D反问语气词难道E推测语气词恐怕 以A介词因为B介词按照 也A肯定语气B反问语气C推测语气D句中停顿 (三)课堂练习:7& 而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马之千里者()3、策之食之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1、不以千里称也()2、策之不以其道() 也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四)课文学习指导彐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托物寓意,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说理,是这种文体的特点。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 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 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 会人才的遭遇。 看课外阅读《杂说一 龙说 》 (君臣关系 互相依靠,才有作为) (四)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 1. 自由朗读课文. 2. 朗读注解 3. 自由翻译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抽查背诵 (二) 归纳整理字词 实词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古近异义 古意 今已不用------祗 骈 槽枥 石 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第二节四个“食”读音 食 1 食 4---SHI 吃 食 2 食 3----SI 饲 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 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 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 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 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 介词 因为 B 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 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 句中停顿 (三)课堂练习: 而 1、而伯乐不常有()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 执策而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之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 马之千里者()3、策之 食之 临之()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3、不能尽其材() 4、其真不知马也() 5、其真无马邪()6、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以 1、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 也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不知马也()3、、不以千里称也() (四)课文学习指导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首句--- 千古感叹 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口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一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 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 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一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一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 不知马—“食马者” (愤怒谴责)(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 知马 害了马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政途多失意悲愤出奇文∏课外拓展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韩愈怀才不遇文学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第三课时(练习) 、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祇(zhi)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a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 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 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以上冷峻陈述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 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 反问语气,愤 怒谴责“食马者” 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 [执策而临之] 洋洋自得 愚妄浅薄 语言 [天下无马] 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 归结全文中心 “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七)•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伯乐---- 不知马---- “食马者”---- (愤怒谴责) (辛辣嘲讽) 千里马---- (无限同情) 知马 害了马----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课外拓展 ---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 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 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A 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 B 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C 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第三课时(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