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 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 辩证法。唯物辯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 论的统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 同的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由于世界观本来就是普遍理想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 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马克思主义科 学地揭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所以,唯物辩证法 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个 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 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如“两点论”与“重点论” 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等。 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 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的辩证关系已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分析因果联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是自觉性、预测性和自控性。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确 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 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 发展的总趋势,但也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性与可能性也是对立统一的。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 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与可能性 是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掌握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人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 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现象与本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内部联 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 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这对范畴要求人 们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方式。归纳就是 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二者相互
11 势。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 折性,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 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 论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 同的。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由于世界观本来就是普遍理想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 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马克思主义科 学地揭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所以,唯物辩证法 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个 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 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如“两点论”与“重点论” 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等。 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中,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 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的辩证关系已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分析因果联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是自觉性、预测性和自控性。 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确 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 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 发展的总趋势,但也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性与可能性也是对立统一的。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 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与可能性 是既相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掌握这一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人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 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现象与本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内部联 系和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表现在,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 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这对范畴要求人 们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方式。归纳就是 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演绎是从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二者相互
依存,相互补充。 分析与综合是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 方面、要素,以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整体分解成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 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这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 统一的整体。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从具体的抽象,又从抽象到具 体的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 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感性的具体是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整体分解 成各个方面,再通过抽象,分别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这基础上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个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 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中再现出来,这就是从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的必然性再现对象历 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 是指扩大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逻辑的东西是和历史的东 西是辩证统一的。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一致,逻辑进程爷爷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ˉ 性。另一方面,逻辑和历史又包含着差异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 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 了辩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人们 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 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 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 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 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 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 复出现。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 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
12 依存,相互补充。 分析与综合是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 方面、要素,以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综合是在整体分解成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 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这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按其内在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 统一的整体。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从具体的抽象,又从抽象到具 体的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具体,一种是感 性的具体,一种是思维的具体。感性的具体是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整体分解 成各个方面,再通过抽象,分别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在这基础上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个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 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中再现出来,这就是从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同时就是以逻辑的必然性再现对象历 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 一是指扩大实在自身的历史,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认识的历史。逻辑的东西是和历史的东 西是辩证统一的。辩证法认为,逻辑与历史是一致,逻辑进程爷爷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 性。另一方面,逻辑和历史又包含着差异逻辑的东西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 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 了辩证思维方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人们 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地遵守客观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 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 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 趋势。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 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 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 复出现。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 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和现象
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界和社 会的规律都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二者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 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 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 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 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 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 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 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 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 泥坑 (二)意识与人工智能 在现时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引人瞩目。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我们决不 可低估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决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人工智能就其本 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人工智能的作用在于:延伸了人类智能,极大地拓展和深化 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范围。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工智能是对思维的模拟它不可能完全替 代人的思维。其次,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不会考虑执行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再次,人 工智能没有自身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 三)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 1、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 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 间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界和社 会的规律都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二者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 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 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 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意识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 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 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第三,意识活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通过“思维操作”,实 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和 工作。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在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的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 反作用的实现,还要受物质条件的制约。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 泥坑。 (二)意识与人工智能 在现时代,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引人瞩目。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我们决不 可低估它的作用和意义,但也决不能把“机器思维”和人脑思维等同起来。人工智能就其本 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人工智能的作用在于:延伸了人类智能,极大地拓展和深化 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范围。 人工智能与人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人工智能是对思维的模拟它不可能完全替 代人的思维。其次,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不会考虑执行指令而形成的社会后果。再次,人 工智能没有自身需求和解决需求的实践活动,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 (三)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 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 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 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 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 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 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14 2、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 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 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的空间内的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 择。在这当中,社会生活未来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利益和需 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 现主体的正确选择,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 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 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 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形 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 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永恒地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中
15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 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 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 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 义。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形 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 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永恒地处于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发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