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 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它的产生有 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 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从此 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 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 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就为马 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年法国里 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无 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 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他们的后继者把马克 思主义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俄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领 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产生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科 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邓小平 理论的新阶段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理论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 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 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 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 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 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给出不同的回答: 从创造者讲,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而由其继承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学说。 从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 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它的产生有 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 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1825 年,英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的经济危机。从此 以后,这种危机便周期性地爆发。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 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这样蒙在社会关系上的面纱已被揭去,经济关系决定一切 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这就为马 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831-1834 年法国里 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 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 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无 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运而生。 3、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答: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 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停止对自己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他们的后继者把马克 思主义提升到了新的水平。 列宁通过对帝 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俄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领 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产生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科 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邓小平 理论的新阶段。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创造 性的理论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 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 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该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答:首先,要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用它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还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要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 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 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章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自然 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 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 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 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它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 这就建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 主义物质观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有没有统一性。②如果世界万物 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对世 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明确地提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 命题,并与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或含混不清的提法划清了界限。②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将世界的物质统 性理解为机械的、死板的同一,而是理解为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多样性的事物和现象统一的基 础也不是特殊的“原初”物质或不变的粒子,而是统一于一切具体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即物 质性。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统一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对 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也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科学的发展每出现一次重大的突破,都将使人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 哲学论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8、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而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劳动。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以其持有的活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人通过实践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自身生 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 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是实践的 首要形式和根本内容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关 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 容,即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 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发展 的动力不在社会外部,而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 和展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答: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 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 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 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 1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第一章 6、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概括总结科学发展特别是 19 世纪以来的自然 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 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 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可知性,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的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 物质结构理论及其概念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它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 这就建立了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唯物 主义物质观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如何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关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①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事物有没有统一性。②如果世界万物 存在着统一性,它们统一于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成果,以各门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对世 界统一性问题作出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科学回答。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明确地提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 命题,并与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或含混不清的提法划清了界限。②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将世界的物质统一 性理解为机械的、死板的同一,而是理解为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多样性的事物和现象统一的基 础也不是特殊的“原初”物质或不变的粒子,而是统一于一切具体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客观实在性即物 质性。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统一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类对 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因此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也是不断提高和发展的。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科学的发展每出现一次重大的突破,都将使人们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 哲学论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8、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因为:第一,实践是社会主体存在的基础。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而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根本条件是劳动。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以其持有的活动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人通过实践同周围环境发生联系,进行物质交换,获取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自己的生存;人自身生 产的社会结构,即婚姻形式也是在实践中形成,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 识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是实践的 首要形式和根本内容。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关 系即改造社会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这三种形式的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 容,即社会经济生活、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 第四,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发展 的动力不在社会外部,而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都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 和展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9、新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答: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 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够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腹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 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此,新事物具有 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就是事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
10、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 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 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 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 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 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 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 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 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 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 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1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 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 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 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 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 法作思想导。 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 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 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 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1)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 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 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 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 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章 14、何以见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 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 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 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
10、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 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都从对方吸取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 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第一,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 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在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力量 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使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发生量变,为质变 创造条件。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 体产生,才有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起作用,但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 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11、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具体说 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 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 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 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12、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怎么样; 第二,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无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条件性,孤 立和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矛盾是世界,万事万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着矛盾的事物是不 存在的,认识矛盾就是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就是处理问题。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承认矛盾,发现 矛盾和处理矛盾。这样,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第四,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总体上都是有低级向高级不断的发展,它的发展是由量的不断积累, 超出度的范围,达到质的飞跃。这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和中要重视量的积累,以便突破质的飞跃; 第五,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我们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要以唯物辩证 法作思想导。 1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 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 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 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⑴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 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 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 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 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章 14、何以见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 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 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 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
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 15、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认识论有什么不同? 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 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 践经验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 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 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 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 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 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 方面的对立统 16、如何看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 础,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 现象和外部联系,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 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 透,相互包含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相对的 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7、认识为何一定要回到实践? 答: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 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18、为什么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答:第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脱离相对真 理的绝对真理,反之亦然,它们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真理之中。第二,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相 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而绝对真理又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所构成的。第三,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 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 既要反对绝对主义,也要反对相对主义。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客观的。所以, 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可以在纯粹意识范围内进 行,这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又看不到真理的主观形式,看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本身 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一个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有能动性,即主观性 实践又有客观性。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 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 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 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 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在认识中基础地位的又一重要表现。 15、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以往认识论有什么不同? 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 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 践经验的东西。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 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 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 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 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首 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 方面的对立统一。 16、如何看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关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 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 础,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 现象和外部联系,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 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坚持这一点就在认识论上坚持了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 透,相互包含的。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相对的, 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7、认识为何一定要回到实践? 答: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 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18、为什么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答:第一,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二者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没有脱离相对真 理的绝对真理,反之亦然,它们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真理之中。第二,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相 对真理中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而绝对真理又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所构成的。第三,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 理转化,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既要反对绝对主义,也要反对相对主义。 1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第一,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客观的。所以, 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可以在纯粹意识范围内进 行,这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又看不到真理的主观形式,看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本身 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一个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有能动性,即主观性; 实践又有客观性。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 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 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 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 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21、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 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 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 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 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 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 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22、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 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 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 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三章 2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 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 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 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 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 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 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 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 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 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 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 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 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4、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 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 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 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改 革开放以前,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東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 迟早会被生产力的发展所冲破:从主观的角度看,正是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才有我国20多年来生产力 的大发展 2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 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又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科技被广泛应用 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了危机地球生命的“全球问题”。 26、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 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不同于参与者,因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推
21、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 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 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 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 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 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 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22、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 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 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 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第三章 23、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 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 的。人类最初的意识,是“纯粹动物式的意识”,是“被意识到了 的本能”。经过漫长的生产和交往的发 展,伴随着脑、体劳动的分工,产生了人类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侣。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 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 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 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 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 家,其社会意识的 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 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 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 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 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 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 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24、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两个矛盾着的方面。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 的状况规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它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 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这种辩证关系表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 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改 革开放以前,我国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客观规律的角度看,这种僵化的经济体制 迟早会被生产力的发展所冲破;从主观的角度看,正是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才有我国 20 多年来生产力 的大发展。 2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答: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两重性,一方面有认识功能、生产功能、经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社会 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又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科技被广泛应用 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引发了危机地球生命的“全球问题”。 26、结合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 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不同于参与者,因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社会发展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