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 课程学分 3学分 课程属性 必须课 课程总学时 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授课专业班级 全校学生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小讨论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绪论的讲授要求我们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个问题。 其次,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有一个整体性理解;本教材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安 排时,就注意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三个部 分,特别注意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简单相加,而是从总体上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再次,绪论开宗明义,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接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 恩格斯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再接下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最后阐述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概论 课程学分 3学分 课程属性 必须课 课程总学时 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 36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授课专业班级 全校学生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小讨论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绪论的讲授要求我们: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个问题。 其次,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有一个整体性理解;本教材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安 排时,就注意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三个部 分,特别注意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简单相加,而是从总体上阐述 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再次,绪论开宗明义,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接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 恩格斯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再接下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最后阐述了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如
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强调让学生认真学习绪论,这部分内容有利于站在 应有的高度,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 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 大精深。 (一)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 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 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 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 革命性的统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两性点。这就是始 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 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 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 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 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的观点,关于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 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几个似乎 互不联系的部分。但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看中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 论述,这当然也是必要的,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偏颇。我们在教 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晢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 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时代孕育了马克 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何学习马克思主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强调让学生认真学习绪论,这部分内容有利于站在 应有的高度,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 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 大精深。 (一)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 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 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 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 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 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 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两性点。这就是始 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 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 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 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 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 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的观点,关于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 个完整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几个似乎 互不联系的部分。但是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看中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 论述,这当然也是必要的,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偏颇。我们在教 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 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 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时代孕育了马克 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16世纪以后开始 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把世界带入资本主义时代。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 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 从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 的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 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 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 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 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 后,就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 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经 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 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最基本阶级一一工人阶 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与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 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 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 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无产阶 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机器大工业在 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境遇得到改善,相反地,却使工人日益 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 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 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 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破坏机器的运动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而且带来 的是机器更加广泛的采用。斗争的实践使工人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 缩短劳动时间等展开经济斗争。但初期的这种斗争也还只是自发的、零散的。到了19世纪30年代 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 地位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指出,从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 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的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 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 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进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 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一一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 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 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 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 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 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 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 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16世纪以后开始 在欧洲迅速发展并把世界带入资本主义时代。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 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 从18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 的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 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 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 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 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开始 后,就先后于1778、1793、1797、1810、1815、1819年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 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经 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 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最基本阶级——工人阶 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与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 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 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 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无产阶 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机器大工业在 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境遇得到改善,相反地,却使工人日益 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 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 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 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破坏机器的运动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而且带来 的是机器更加广泛的采用。斗争的实践使工人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 缩短劳动时间等展开经济斗争。但初期的这种斗争也还只是自发的、零散的。到了19世纪30年代, 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 地位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指出,从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 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的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 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 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进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 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 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 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 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它 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 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 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 争。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 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 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这种基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但是
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 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变成了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 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 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 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 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 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 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 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 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 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 (1804——1872)。黑格尔在他的晢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 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 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 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 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 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 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 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 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 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 1823)。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 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 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 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做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 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经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 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 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是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 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 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解时,法国和英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 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 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具 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 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 切愿望。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裏足不 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未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 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 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 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此后,他们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 富和提升自己的理论。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 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 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
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 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变成了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阶级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阶级斗 争,投入到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中,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 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 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联盟”开始,经过60年代中期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一 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创立和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 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开创和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 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国际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 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科学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 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 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 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1770——1831)和路·费尔巴哈 (1804——1872)。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 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 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 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 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把自然 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 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 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 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 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 1823)。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 了探讨,认为经济生活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 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是,一涉及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他们 的“公正性”就荡然无存。一方面,他们把资本看做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极 力掩饰工业革命过程中就已经初露端倪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冲突,断然否定资 本主义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在历史和时代发展问题上所持的资产阶级的 立场、所运用的非社会的和反历史的方法,得出的也是只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相悖的理论观 点。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使得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和历 史片面性充分地暴露出来。 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经济学家面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难题一筹莫展、困惑不解时,法国和英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对未来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作了 许许多多天才的构想。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 沙尔·傅立叶(1772——1837)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具 有同资本主义旧制度决裂的理论勇气,具有为新世界的到来而努力奋斗的善良愿望。他们对资本主 义社会作了深刻的批判,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必然性问题,表达了对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热 切愿望。但是,他们在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前途等重大问题的理解上,仍然裹足不 前。他们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但未能从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科学地阐明这些矛盾产生 的历史必然性;他们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并且详尽地描绘未来社 会的具体细节和美好图景,但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 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共产党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此后,他们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 富和提升自己的理论。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 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 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
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 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程可以看 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 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 验证和发展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 的意义,是因为它没有抛弃资产阶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 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 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后,继续参加工人运动,结合革命实践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他们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的学说。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写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创立了完整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1867年岀版了《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过世后,恩格斯整理岀版了第2 卷、第3卷。恩格斯写于1876-1878年的《反杜林论》一书,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马 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关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史前社会的研究,恩 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 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 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资本垄断的局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 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历史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 主义各国内部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中的最薄弱的环 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改革以来,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又 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特征。这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 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 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 以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俄国军事敝国主义反动堡垒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 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 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 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 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 况作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 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 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 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 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作了有益的探讨,从多方面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 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 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他们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 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 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 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 验证和发展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 的意义,是因为它没有抛弃资产阶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 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 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后,继续参加工人运动,结合革命实践深化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他们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 的学说。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写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创立了完整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1867年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过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第2 卷、第3卷。恩格斯写于1876-1878年的《反杜林论》一书,对马克思主义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马 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论述,关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史前社会的研究,恩 格斯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通信等,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 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 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资本垄断的局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 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历史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 主义各国内部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中的最薄弱的环 节。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改革以来,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又 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特征。这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 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 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 以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俄国军事敝国主义反动堡垒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 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 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 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强调,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 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 况作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 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 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 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 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 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胜利后,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作了有益的探讨,从多方面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