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 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 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运动和静止 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 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 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 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 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质是物质,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 主观意志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 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 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 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 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社会 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6 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前提, 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和 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把运动和静止 割离开来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都是错误的。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 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即时间只有一个方向,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 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这具体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设想超时 空的存在,只能导致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无运动的时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 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的本原和本质是物质,都是统一于物质的。 3、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历史看作是人的 主观意志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 活动无法进行。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离开自然 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 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 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 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述了实践在社会 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运用 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 料。生产劳动实践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 这些社会关系的矛盾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 调节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践。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准备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 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 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第二,主观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 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 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社会历史 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因此,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 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 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 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 “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 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 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 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
7 第一,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运用 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 料。生产劳动实践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 这些社会关系的矛盾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 调节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第三、科学实践。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准备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许多生产中的问题离开科学实验是无法解决的。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于,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 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 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第二,主观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 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 无论是实践主体,对象、手段,还是实践的目的、方式、结果,都要以一定的具体社会历史 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因此,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 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 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 的存在和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 “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 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出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 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粒 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整个世界无不处在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说,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特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 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联系的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 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人们 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 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坚持联 系的客观性,反对在联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其次,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 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 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 过程是不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 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 围的事物、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 反对主观联系。并且,“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是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是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 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 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
8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可以说,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特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 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联系的含义:从哲学上讲,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 不是事物之间个别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事物之间普遍的和永恒的现象。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首先,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人们 既不能“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消灭”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只能按照客观事物的 本来面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联系,并在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整合和利用这些联系。坚持联 系的客观性,反对在联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其次,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 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 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和过程都 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 过程是不存在的。 联系的普遍性已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实。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 系。 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 围的事物、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联系的客观性, 反对主观联系。并且,“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是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1、事物的发展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是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 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 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
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 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深刻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对于 从根本上懂得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 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矛盾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有两种基本 形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是 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 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 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 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 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要正确理解与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有内 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 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 (三)矛盾普遍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世 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从空间上说,矛 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 领域,都存在着矛盾;同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 来,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 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矛盾的特殊 性主要表现在 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
9 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 “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深刻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对于 从根本上懂得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 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矛盾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有两种基本 形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是 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 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 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 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 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要正确理解与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有内 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 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 (三)矛盾普遍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世 界万事万物的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 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从空间上说,矛 盾无处不在;从时间上说,矛盾无时不有。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思维 领域,都存在着矛盾;同时,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 来,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 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矛盾的特殊 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
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首先,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 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 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其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主 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 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的矛盾。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 决为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 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用主要力量抓主要矛 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也要注意解决。 再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 内部对立双方的力量总是不平衡的,它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矛 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 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 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 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 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 用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 (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
10 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首先,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 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 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 其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主 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 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的矛盾。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 决为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非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 条件。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用主要力量抓主要矛 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也要注意解决。 再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矛盾 内部对立双方的力量总是不平衡的,它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矛 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 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 矛盾的个性。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 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 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 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 用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五)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