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 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 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 立又相互统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 的条件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 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 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 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 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是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 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 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 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 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在现实生活中,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 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必须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一切科学 真理,既反对绝对主义,又反对相对主义。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既相互对 立又相互统一。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 的条件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 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 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 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认识性认识。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是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 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 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 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在现实生活中,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久在于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 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17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久在于解释世界, 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 起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 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 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 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显示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 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 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 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 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 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 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显示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 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 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 态。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 的统一性。 但是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越一个或几个典型社会形态的情况,还 有一些国家或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典型的社会形态,这些都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多 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社 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的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它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但这一过程并不否 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 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 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 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是其他 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 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 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 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 斗争实现的,因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 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 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 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9 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 的统一性。 但是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超越一个或几个典型社会形态的情况,还 有一些国家或民族出现了一个非典型的社会形态,这些都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多 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社 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的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它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但这一过程并不否 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种新制度取代旧制度,往往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 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既体现 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 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是其他 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 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 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 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 斗争实现的,因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 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 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 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贯彻和认识阶级社会 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的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 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不是指社会生活 个别方面的变化,而是同整个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相联系的。它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 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 革命阶级手中。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 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 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 了。”这就是说,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活跃易变 的生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会革命的作用:首先,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革命是历史 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其次,社会革命能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再次,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 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超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改革及其根源 社会革命和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 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 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改革包括两 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 社会改革的根源: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 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作为历史观范畴,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 所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有史以 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三)社会主义改革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情况, 这种情况有时甚至还很严重,不改革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传 统所有制的彻底否定,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美,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再次,社会
20 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贯彻和认识阶级社会 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的方法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 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新旧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社会革命不是指社会生活 个别方面的变化,而是同整个社会根本制度的变革相联系的。它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 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中转到 革命阶级手中。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 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 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 了。”这就是说,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活跃易变 的生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社会革命的作用:首先,社会革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革命是历史 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其次,社会革命能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再次,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 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超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改革及其根源 社会革命和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社会革命是社会根本制度的变 革,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 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社会改革包括两 种形式:一种是革命性的改革;另一种是改良性的改革,也称社会改良。 社会改革的根源: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 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二)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作为历史观范畴,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所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有史以 来 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三)社会主义改革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情况, 这种情况有时甚至还很严重,不改革就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传 统所有制的彻底否定,不可能一开始就十分完美,需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再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