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cience) 课程编号:1613121 课程类别:专业课(学位课) 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先修课程:农村社会学 后续课程:农业推广项目管理 总学分:3.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5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推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基本原理,包括农业推广的定义、农业推广沟通和教有、农业推广行为、农业创新扩散理论、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等:了解健全的农业推广组织、完备的农业推广计划及良好的推广外部环境是推广事 业成败的关键:理解和灵活应用农业推广的程序与方法,句括华体指导方法、个别指导方法和大众 传媒方法等 掌握过硬的推广实践技能, 培训教有、 试验与示范、信息服务、经营服务 语言与 演讲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衣 业推广理论、方法与技能,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总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和农民 中去,促进“三农”的全面发展。也为后续课程农业推广项目管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章 名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授实验上机讨论习题其它小计 A A 农民行为产生和改变原理 5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 3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4 6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 5 农业推广计划 2 8 农业推广工作评价 2 2 0 农业推广的外部环境 10 农业推广教有与培认 11 农业推广程序与方法 5 3 8 12 农业惟信息服客 2 3 13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14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 3 第一章绪论(4.0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
1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cience) 课程编号:1613121 课程类别:专业课(学位课) 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先修课程:农村社会学 后续课程:农业推广项目管理 总 学 分:3.5 学分,其中实验学分:0.5 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推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基本原理,包括农业推广的定义、农业推广沟通和教育、农业推广行为、农业创新扩散理论、农业 科技成果转化等;了解健全的农业推广组织、完备的农业推广计划及良好的推广外部环境是推广事 业成败的关键;理解和灵活应用农业推广的程序与方法,包括集体指导方法、个别指导方法和大众 传媒方法等;掌握过硬的推广实践技能,如培训教育、试验与示范、信息服务、经营服务、语言与 演讲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农 业推广理论、方法与技能,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和农民 中去,促进“三农”的全面发展。也为后续课程农业推广项目管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 章 名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讲授 实验 上机 讨论 习题 其它 小计 1 绪 论 4 4 2 农民行为产生和改变原理 5 5 3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 3 3 4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4 2 6 5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4 4 6 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 5 5 7 农业推广计划 2 3 5 8 农业推广工作评价 2 2 9 农业推广的外部环境 2 2 10 农业推广教育与培训 2 3 5 11 农业推广程序与方法 5 3 8 12 农业推广信息服务 2 3 5 13 农业推广经营服务 2 3 5 14 农业推广写作与演讲 3 2 5 第一章 绪 论(4.0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
(2)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 (3)理解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4)掌握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模式 一、我国古代的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 词的起源 二、我国近代农业推广史 三、新中国的农业推广 分成五个阶段。 四、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欧洲的农业推广模式:*美国的农业推广模式 第二节农业推广的概念 一、农业推广的内涵及其演变 *狭义的农业推广:*广义的农业推广:★#现代的农业推广。 二、农业推广概念的基本界定 ★#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一、农业推广的性质 *教有性:实践性:综合性:并能正确理解。 二、农业的功能 直接功能:间接功能, 三、兴农业推广的作用 第四节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衣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农业推 一学的概念:*#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内容 农业推广的原理: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农业推广的技能:#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三、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基本方法:研究程序与步骤。 第五节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与任务 一、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 二、农业推广工作的任务 第二章农民行为产生和改变原理(5.0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2 (2)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 (3)理解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4)掌握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模式 一、我国古代的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一词的起源。 二、我国近代农业推广史 三、新中国的农业推广 分成五个阶段。 四、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主要模式 欧洲的农业推广模式;*美国的农业推广模式。 第二节 农业推广的概念 一、农业推广的内涵及其演变 *狭义的农业推广;*广义的农业推广;*#现代的农业推广。 二、农业推广概念的基本界定 *#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一、农业推广的性质 *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并能正确理解。 二、农业的功能 直接功能;间接功能。 三、*农业推广的作用 第四节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农业推广学的概念;*#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内容 农业推广的原理;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农业推广的技能;#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三、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基本方法;研究程序与步骤。 第五节 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与任务 一、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 二、农业推广工作的任务 第二章 农民行为产生和改变原理(5.0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行为的概念、特点及行为产生的模式: (2)理解农民行为产生的主要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 (3)掌握农民行为改变的特点:综合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实践。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行为产生和改变理论 一、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行为的概念:行为的特点:行为的分类 二、行为产生的模式 *个体行为产生的基本模式:行为模式中各因茶之间的关系。 三、行为产生和改变的主要理论 *需要理论:#动机理论:*期望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第二节行为改变规律 一、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 *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行为改变的过程。 二、衣民个人行为的改变 *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动力和阻力的互作模式:影响农民个人行为的 因素: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衣民群体行为改变规律 群体成员的行为改变规律:*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 第三节行为改变原理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囊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期望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上的应用 第三章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3.0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中两个系统的特征;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因素 (2)理解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和分类,沟通要素、沟通的一般程序和沟通特点, 掌握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基本要领和技巧: (3)掌握能提高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一、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二、框架中两个系统的特征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特征:*目标团体系统的特征。 第二节农业推广沟通概念、分类、要素、程序和特点 3
3 (1)了解行为的概念、特点及行为产生的模式; (2)理解农民行为产生的主要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 (3)掌握农民行为改变的特点;综合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实践。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行为产生和改变理论 一、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行为的概念;行为的特点;行为的分类。 二、行为产生的模式 *个体行为产生的基本模式;行为模式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行为产生和改变的主要理论 *需要理论;#动机理论;*期望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第二节 行为改变规律 一、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 *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行为改变的过程。 二、农民个人行为的改变 *农民个人行为改变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动力和阻力的互作模式;影响农民个人行为的 因素;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三、农民群体行为改变规律 群体成员的行为改变规律;*影响农民行为的方法。 第三节 行为改变原理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一、*#需要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二、*#期望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上的应用 第三章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与沟通(3.0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推广框架模型中两个系统的特征;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因素; (2)理解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和分类,沟通要素、沟通的一般程序和沟通特点, 掌握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基本要领和技巧; (3)掌握能提高有效沟通的途径和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一、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二、框架中两个系统的特征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特征;*目标团体系统的特征。 第二节 农业推广沟通概念、分类、要素、程序和特点
一、沟通和衣业推广沟通的概念 沟通的概念:*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 一、农业推广沟通的分举 三、农业推广沟通的要素 沟通的主体:沟通的客体:沟通渠道:沟通媒介。 四、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程序 五、六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 第三节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基本要领和技巧 一、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 二、衣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 三、★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 四、*#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 第四章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6.0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断的概念和特性以及散曲线的概令 2)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 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3)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 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灵活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 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 *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特性。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三、创新采用者的分类 +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创新采用者的分布规律:创新采用过程中的各类采用者的差异。 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者的影响 五、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 *#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推广方法:*根据不同农民各自的接受速 度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节农业创新的扩散 一、农业创新扩散的概念与方式 创新扩散的概今:创新扩散的方式」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4个阶段。 三、S型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S型扩散曲线:S型扩散曲线的成因:*#S扩散理论的应用(阶段性的应用,时效性和交替
4 一、沟通和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 沟通的概念;*农业推广沟通的概念。 二、农业推广沟通的分类 三、农业推广沟通的要素 沟通的主体;沟通的客体;沟通渠道;沟通媒介。 四、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程序 五、*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 第三节 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基本要领和技巧 一、农业推广沟通的障碍 二、农业推广沟通的一般准则 三、*农业推广沟通的基本要领 四、*#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 第四章 农业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6.0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创新的概念和特性以及扩散曲线的概念; (2)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 (3)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 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灵活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农业创新的采用 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 *创新的概念;*创新的特性。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 *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三、创新采用者的分类 *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创新采用者的分布规律;*创新采用过程中的各类采用者的差异。 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者的影响 五、采用过程中推广方法的选择 *#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推广方法;*根据不同农民各自的接受速 度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节 农业创新的扩散 一、农业创新扩散的概念与方式 创新扩散的概念;创新扩散的方式。 二、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典型的创新扩散过程具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般要经历 4 个阶段。 三、S 型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S 型扩散曲线;S 型扩散曲线的成因;*#S 扩散理论的应用(阶段性的应用,时效性和交替
性的应用)。 四、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 经营因素: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农民素质:其它社会、政治因素。 第五章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4.0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及几种 形态 (2)理解农业成果转化条件、转化本质、转化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 过程及其分配: (3)掌握我国常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和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科技成果概述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及种类 ★农业科技成果含义:★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各自的技术表现形态和技术成果载体。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 第二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衣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成果转化率。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 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受体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形态和条件 *转化的形态:★成果质量:转化系统体系建设:农民需要:政策与资金。 四、衣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及转化本质 转化的 *转化的本质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特点、效益形成与分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特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形成与分配。 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方式、制约因素和促进转化的措施 女转化的条件:转化的方式:女转化的制约因素:女#转化的措施 七、*我国常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提高推广对象的成果分布 一、*#成果分布、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的概念及其关系 二、★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 三、大#提高技术上限、经济上限和成果分布的措施 第六章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5.0学时) 5
5 性的应用)。 四、 影响农业创新采用与扩散的因素 经营因素;农业创新本身的技术特点;农民素质;其它社会、政治因素。 第五章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4.0 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及几种 形态; (2)理解农业成果转化条件、转化本质、转化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 过程及其分配; (3)掌握我国常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和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农业科技成果概述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含义及种类 *农业科技成果含义;*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各自的技术表现形态和技术成果载体。 二、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 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技术方法类无形成果的特点。 第二节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成果转化率。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 转化主体;转化客体;转化受体。 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形态和条件 *转化的形态;*成果质量;转化系统体系建设;农民需要;政策与资金。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阶段及转化本质 *转化的三个阶段;*转化的本质。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特点、效益形成与分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特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形成与分配。 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方式、制约因素和促进转化的措施 *转化的条件;转化的方式;*转化的制约因素;*#转化的措施。 七、*我国常见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提高推广对象的成果分布 一、*#成果分布、经济上限和技术上限的概念及其关系 二、*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 三、*#提高技术上限、经济上限和成果分布的措施 第六章 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5.0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