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政策,落实对入孵企业的政策优惠;积极引入风险资金和中介机构,推进“ 站式”服务和标准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加强创业中心的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引导社会资金对创业中心 的投资,促进创业中心管理与运行体制的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创业中心转为孵 化器公司和投资性孵化器,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企业化、市场化 4.1.3.以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载体,构建科技成果转移平台 未来5~10年,湖北省按照“有限目标,择优扶持”的原则,结合重大专 项计划的实施,选择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竞争优势、有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产品支持的重点行业重点建设5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是:以重大特色产品工程化研究为主 线,以承接工程化研究开发合同为主要形式,针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 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 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同时,积极开展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 收与创新,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成为企业的技术依托, 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工程技术中心的组建主要依托行业实力雄厚,有一流的工程技术开发、设 计、试验的人才条件和试验条件的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企业。鼓励作为 挂靠单位的科研院所或大学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鼓励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工 程技术中心。 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方面,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 加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力度,力争到2010年,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 4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10家;服务企业数量2500家,使企业增加收入 40亿元。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技术难题库、技术成果库、专家库,建成湖北省 生产力促进网;重点发展面向特定行业和技术的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专 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结构体系;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质量体系 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到2010年,力争全省有30家通过IS09000系列认证。 4.1.4.以信息网络为纽带,建立科技条件共享平台 加快建设湖北科技信息保障平台。建设宽带湖北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以网 络为载体,建立全省公用科技信息提供中心,向全省发布包括中文科技期刊
11 入政策,落实对入孵企业的政策优惠;积极引入风险资金和中介机构,推进“一 站式”服务和标准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 加强创业中心的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引导社会资金对创业中心 的投资,促进创业中心管理与运行体制的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创业中心转为孵 化器公司和投资性孵化器,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企业化、市场化。 4.1.3. 以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载体,构建科技成果转移平台 未来 5~10 年,湖北省按照“有限目标,择优扶持”的原则,结合重大专 项计划的实施,选择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大竞争优势、有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 产品支持的重点行业重点建设 50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是:以重大特色产品工程化研究为主 线,以承接工程化研究开发合同为主要形式,针对行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 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 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同时,积极开展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 收与创新,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成为企业的技术依托, 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工程技术中心的组建主要依托行业实力雄厚,有一流的工程技术开发、设 计、试验的人才条件和试验条件的重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企业。鼓励作为 挂靠单位的科研院所或大学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鼓励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工 程技术中心。 在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方面,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法》, 加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力度,力争到 2010 年,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数量达到 40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 10 家;服务企业数量 2500 家,使企业增加收入 40 亿元。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技术难题库、技术成果库、专家库,建成湖北省 生产力促进网;重点发展面向特定行业和技术的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专 兼结合、以专为主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结构体系;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质量体系 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到 2010 年,力争全省有 30 家通过 ISO9000 系列认证。 4.1.4. 以信息网络为纽带,建立科技条件共享平台 加快建设湖北科技信息保障平台。建设宽带湖北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以网 络为载体,建立全省公用科技信息提供中心,向全省发布包括中文科技期刊
重点科技数据库、科技基础数据等公用电子科技信息资源;以网络为纽带,突 出光电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农业等重点领域,联接在鄂大专院校、 科硏机构、大型企业,构建虚拟科技图书馆,形成重点学科领域科技文献保障 体系;依托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网 络信息资源,建立一批代表中国水平的特色科技网站;加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和 科技基础条件数据库建设,建设一批特色科技信息资源和湖北虚拟科技环境 着力构建大型仪器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发挥省科学仪器装备协作共用网的 示范作用,按照“资源开发,管理规范,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原则,与在 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重点企业共建国内一流的、专业化的实验室及大型仪 器共享网络,建立全省分析测试联盟,提高科学仪器装备利用率和使用水平 不断完善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管理。以实施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为重点, 全面推动实验动物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以实验动物产品的市场化为目标,推 动实验动物的产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建设4-6个常用品种的实验动物生产 供应基地,加强实验动物的硏究开发能力,开发培育1-2个具有湖北特色的实 验动物新品种;建立健全实验动物质量监测体系 4.1.5.以培育风险投资机制为核心,构筑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 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按照政府“有限参与,积极 扶持”的方针,进一步探索以政府引导性风险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 领域的新途径;进一步推进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机制创新,扩大社会股本规模, 弱化国有股本地位;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机构来鄂设 立办事处或联合创办风险投资基金、股份公司,以国际先进的风险资本管理经 验和模式带动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风险投资有限合伙制、基金等 新型运行方式,培育职业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经理人。 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深化“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改 革,学习上海经验,不断完善席位会员制,延伸增值服务链,促进技术产权交 易市场成为风险资本的聚集地、创业项目与中小企业的对接地,成为全省风险 资本“择偶”和“退出”的主渠道。 不断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和建立商业银行、民间资本 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渠道,促进商业银行对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直接投资
12 重点科技数据库、科技基础数据等公用电子科技信息资源;以网络为纽带,突 出光电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农业等重点领域,联接在鄂大专院校、 科研机构、大型企业,构建虚拟科技图书馆,形成重点学科领域科技文献保障 体系;依托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网 络信息资源,建立一批代表中国水平的特色科技网站;加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和 科技基础条件数据库建设,建设一批特色科技信息资源和湖北虚拟科技环境。 着力构建大型仪器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发挥省科学仪器装备协作共用网的 示范作用,按照“资源开发,管理规范,竞争有序,服务优良”的原则,与在 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重点企业共建国内一流的、专业化的实验室及大型仪 器共享网络,建立全省分析测试联盟,提高科学仪器装备利用率和使用水平。 不断完善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管理。以实施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为重点, 全面推动实验动物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以实验动物产品的市场化为目标,推 动实验动物的产业化、标准化和社会化;建设 4-6 个常用品种的实验动物生产 供应基地,加强实验动物的研究开发能力,开发培育 1-2 个具有湖北特色的实 验动物新品种;建立健全实验动物质量监测体系。 4.1.5. 以培育风险投资机制为核心,构筑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 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投资机制。按照政府“有限参与,积极 扶持”的方针,进一步探索以政府引导性风险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 领域的新途径;进一步推进政府风险投资机构的机制创新,扩大社会股本规模, 弱化国有股本地位;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机构来鄂设 立办事处或联合创办风险投资基金、股份公司,以国际先进的风险资本管理经 验和模式带动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风险投资有限合伙制、基金等 新型运行方式,培育职业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经理人。 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深化“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改 革,学习上海经验,不断完善席位会员制,延伸增值服务链,促进技术产权交 易市场成为风险资本的聚集地、创业项目与中小企业的对接地,成为全省风险 资本“择偶”和“退出”的主渠道。 不断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和建立商业银行、民间资本 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渠道,促进商业银行对有条件的高科技企业直接投资
或授信投资;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4.2.突出特色产业聚集与竞争力提升,构建六大特色创新链 4.2.1.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创新链 湖北是农业科技大省,截止2002年,全省拥有农业高校和科研开发机构 300余家;研究开发人员近5万人,其中有两院院士10人;建有国家、省级实 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测试中心30多个,在转基因技术、双低油菜新品种、瘦 肉型猪选育、Bt生物农药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 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全省已形成了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九大特色农产品, 建设了国家级武汉南湖高新技术农业园,建有星火密集区,其中谷城石花、武 汉吴家山等5个密集区被列为国家级密集区。 湖北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创新链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新的农业科技革 命为动力,建立现代农业研究体系、市场化推广体系和特色产业基地;促进新 技术开发与转化,加快湖北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业由单纯的种养性 产业向农产品加工、生物农业、工厂化农业和信息农业转变;由以农民为生产 单元向农户+基地+企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转变。 (1)重点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畜禽水产良种,生物药肥产品(生物兽药、生物 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功能基因、转基因作物品种,动物疫苗,动植物 疾病诊断试剂,动物胚胎,植物组培快繁等 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大宗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加工、天然绿色产品 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技术与产业化开发 现代农产品种植养殖。围绕湖北九大优势农产品和九大特色产品,重点开 展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改良,生物灾害控制、集约化高效养殖、绿色农业技 术及产品开发等 设施农业与观光农业。设施园艺、工厂化养殖、组培快繁、农业机械设备 可降解地膜及农用新材料、观光农业、果园农庄管理与服务。 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数字农业终端产品、精确农业、农机一体化、农 产品电子商务、农业自动化管理、工厂化养殖环境工程设计与智能化控制技术
13 或授信投资;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4.2. 突出特色产业聚集与竞争力提升,构建六大特色创新链 4.2.1. 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创新链 湖北是农业科技大省,截止 2002 年,全省拥有农业高校和科研开发机构 300 余家;研究开发人员近 5 万人,其中有两院院士 10 人;建有国家、省级实 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测试中心 30 多个,在转基因技术、双低油菜新品种、瘦 肉型猪选育、Bt 生物农药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 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全省已形成了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九大特色农产品, 建设了国家级武汉南湖高新技术农业园,建有星火密集区,其中谷城石花、武 汉吴家山等 5 个密集区被列为国家级密集区。 湖北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创新链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新的农业科技革 命为动力,建立现代农业研究体系、市场化推广体系和特色产业基地;促进新 技术开发与转化,加快湖北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业由单纯的种养性 产业向农产品加工、生物农业、工厂化农业和信息农业转变;由以农民为生产 单元向农户+基地+企业的农业产业化模式转变。 (1)重点领域 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发展畜禽水产良种,生物药肥产品(生物兽药、生物 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功能基因、转基因作物品种,动物疫苗,动植物 疾病诊断试剂,动物胚胎,植物组培快繁等; 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发展大宗农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加工、天然绿色产品、 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技术与产业化开发。 现代农产品种植养殖。围绕湖北九大优势农产品和九大特色产品,重点开 展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改良,生物灾害控制、集约化高效养殖、绿色农业技 术及产品开发等。 设施农业与观光农业。设施园艺、工厂化养殖、组培快繁、农业机械设备、 可降解地膜及农用新材料、观光农业、果园农庄管理与服务。 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数字农业终端产品、精确农业、农机一体化、农 产品电子商务、农业自动化管理、工厂化养殖环境工程设计与智能化控制技术
及产品,规模化种养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 2)创新平台及主体企业 重点建设好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以测试中心、 区试基地为重点的公共平台(见表1)。 重点建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群,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种植、养植及信息 农业产业群(见表2) 4.2.2.汽车与现代制造技术创新链 2002年,全省共生产各类汽车364万辆,位居全国第3位,汽车年产业 已成为湖北第一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主体,沿武汉、襄樊 至十堰分布的,重、中、轻、轿、微、特、专为特色的500km汽车走廊。湖北 机电一体化产业2002年共实现增加值9467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的比重达到2986%,其产业规模位居高新技术产业诸行业之首。 湖北汽车及现代制造技术创新链建设的思路是:以汽车零部件、电动汽车 开发、现代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和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为建设湖北先进制造 业聚集区和髙新技术发展区提供支撑。 (1)重点领域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轿车、卡车、改装车、特种车、商务车及农 用车;高性能发动机,新型车桥、转向器、气门、缸套、曲轴、电池等: 电动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混合动力轿车,燃料电池轿车, 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 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方面重点发展产品设计自动化系统、制造过程信息 化技术及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经营管理信息化技术及产品。数控化方面, 重点发展髙质量的车、铣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髙精度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特 种数控机床,专用数控系统 先进制造与工业自动化。重点发展精密成型技术及产品,快速原型技术及 产品,虚拟制造技术及产品,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 系统、开放式控制系统等制造过程主控系统;智能仪表、智能执行器、智能变 送器、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优化系统等工
14 及产品,规模化种养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 (2)创新平台及主体企业 重点建设好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以测试中心、 区试基地为重点的公共平台(见表 1)。 重点建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群,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种植、养植及信息 农业产业群(见表 2) 4.2.2. 汽车与现代制造技术创新链 2002 年,全省共生产各类汽车 36.4 万辆,位居全国第 3 位,汽车年产业 已成为湖北第一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主体,沿武汉、襄樊 至十堰分布的,重、中、轻、轿、微、特、专为特色的 500km 汽车走廊。湖北 机电一体化产业 2002 年共实现增加值 94.67 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的比重达到 29.86%,其产业规模位居高新技术产业诸行业之首。 湖北汽车及现代制造技术创新链建设的思路是:以汽车零部件、电动汽车 开发、现代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和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为建设湖北先进制造 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发展区提供支撑。 (1)重点领域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轿车、卡车、改装车、特种车、商务车及农 用车;高性能发动机,新型车桥、转向器、气门、缸套、曲轴、电池等; 电动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混合动力轿车,燃料电池轿车, 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 制造业信息化。信息化方面重点发展产品设计自动化系统、制造过程信息 化技术及产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经营管理信息化技术及产品。数控化方面, 重点发展高质量的车、铣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高精度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特 种数控机床,专用数控系统。 先进制造与工业自动化。重点发展精密成型技术及产品,快速原型技术及 产品,虚拟制造技术及产品,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 系统、开放式控制系统等制造过程主控系统;智能仪表、智能执行器、智能变 送器、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专用控制装置及优化系统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