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创新能力目标 在光电子、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建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开发基地, 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中心、国家重要的创新与产业化高地。 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八位 2.2.2.创新效益目标 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光电子信息 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产 业集群。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 到10%;武汉中国光谷、襄樊高新区等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髙新区技工贸 总额达到3000亿元 2.2.3.创新投入目标 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财政科技投入力争达到财 政支出的5%,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省科技投入的比重超过70%,高新技术企业科技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风险投资机制逐步确立,社会化科技投融 资体系初步形成。 3.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部署 3.1.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以重点区域、特色产 业科技资源需求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提髙科技资源配置力 推进创新主体互动和知识技术扩散为核心目标,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公 共科技创新平台和培育特色产业的创新聚集为重要举措和切入点,加快形成开 放集成的运行机制,汇集国内外优质技术、人才、资本,全面提升区域科技持 续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区”战略目标提供强 力支撑。 重点布局:分三个层面布局(附图1)。 是跨行政区划的重点经济区创新体系。即:以“环武汉城市圈、襄 十经济带、荆—一宜经济带”为战略支点,以武汉为创新经济增长极,以襄樊、 十堰、荆州、宜昌以及环武汉或武汉周边地区为创新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带,构
6 2.2.1. 创新能力目标 在光电子、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建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开发基地, 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中心、国家重要的创新与产业化高地。 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八位 2.2.2. 创新效益目标 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光电子信息、 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产 业集群。2010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 1000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 到 10%;武汉中国光谷、襄樊高新区等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高新区技工贸 总额达到 3000 亿元。 2.2.3. 创新投入目标 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力争达到 1.5%,财政科技投入力争达到财 政支出的 5%,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省科技投入的比重超过 70%,高新技术企业科技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 5%以上。风险投资机制逐步确立,社会化科技投融 资体系初步形成。 3.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部署 3.1. 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以重点区域、特色产 业科技资源需求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力、 推进创新主体互动和知识技术扩散为核心目标,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公 共科技创新平台和培育特色产业的创新聚集为重要举措和切入点,加快形成开 放集成的运行机制,汇集国内外优质技术、人才、资本,全面提升区域科技持 续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区”战略目标提供强 力支撑。 重点布局:分三个层面布局(附图 1)。 一是跨行政区划的重点经济区创新体系。即:以“环武汉城市圈、襄—— 十经济带、荆——宜经济带”为战略支点,以武汉为创新经济增长极,以襄樊、 十堰、荆州、宜昌以及环武汉或武汉周边地区为创新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带,构
建全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链条,形成向全省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强力辐射和扩 散的格局 二是重点产业聚集区创新体系。即: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 为重要载体,营造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拉动持续增长的氛围,以提升特色产业竞 争力为目标,切实增强对省内外、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凝聚力和吸纳力,着 力构建比较完善的高新区创新体系,加快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完善和 发展壮大,力争成为国家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布局先进生产力的重点 三是以光电子产业,即以武汉·中国光谷建设为突破口,以生物技术与新 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技术及机械汽车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现 代物流业为重要增长点,倾力建设特色产业创新体系。要以武汉国家光电子产 业基地、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生物技术 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湖北)基地、亚太传统医药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农村信息化科技 示范体系等国家战略性项目的实施为契机,依托龙头企业,构架完善的配套企 业群,培育区域内、产业内高效的物流系统和网络化创新产业化链条,促进形 成具有交易成本优势、国内外知名度日益扩大的特色产业品牌,着力培育中部 最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产业群。 3.2.基本原则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分类指导,“抓小促大”。对大企业以通过行 政策引导为主,依靠市场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政府 要重点针对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难的突出问题,突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的社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坚持产业化导向,正确处理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的矛盾。面向企业创新、 产业创新规划科技投入;加强技术转移、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基础研究和高 新技术研究领域,主动争取纳入国家总体部署,有选择支持重点领域应用基础 研究。 坚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改变以学 科为主线、以出成果为目标的传统科技组织模式,坚持以产品创新为单元实现 组合创新:构建开放合作的公用创新平台,实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 3.3.总体部署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是:“一个核心,四大系统,五大平
7 建全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链条,形成向全省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强力辐射和扩 散的格局。 二是重点产业聚集区创新体系。即: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 为重要载体,营造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拉动持续增长的氛围,以提升特色产业竞 争力为目标,切实增强对省内外、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凝聚力和吸纳力,着 力构建比较完善的高新区创新体系,加快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完善和 发展壮大,力争成为国家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布局先进生产力的重点。 三是以光电子产业,即以武汉·中国光谷建设为突破口,以生物技术与新 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技术及机械汽车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现 代物流业为重要增长点,倾力建设特色产业创新体系。要以武汉国家光电子产 业基地、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生物技术 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湖北)基地、亚太传统医药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农村信息化科技 示范体系等国家战略性项目的实施为契机,依托龙头企业,构架完善的配套企 业群,培育区域内、产业内高效的物流系统和网络化创新产业化链条,促进形 成具有交易成本优势、国内外知名度日益扩大的特色产业品牌,着力培育中部 最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产业群。 3.2. 基本原则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分类指导,“抓小促大”。对大企业以通过行 政策引导为主,依靠市场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政府 要重点针对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难的突出问题,突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的社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坚持产业化导向,正确处理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的矛盾。面向企业创新、 产业创新规划科技投入;加强技术转移、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基础研究和高 新技术研究领域,主动争取纳入国家总体部署,有选择支持重点领域应用基础 研究。 坚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改变以学 科为主线、以出成果为目标的传统科技组织模式,坚持以产品创新为单元实现 组合创新;构建开放合作的公用创新平台,实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 3.3. 总体部署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是:“一个核心,四大系统,五大平
台,六个产业创新链,一条创新走廊”。 一个核心: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技术 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附图2)。 四个系统:区域知识创新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面向区域技术创新系统需 要的知识储备,以研究性大学和部分科研机构、企业为主体,主要从事基础研 究和应用研究。围绕我省战略重点科技产业,培育持续知识创新能力,提高重 点科技产业领域技术持续创新的能力。 区域技术转移的科技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应 用,包括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转移和扩散等,其主体主要有高校、市县级 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市场、科技中介机构以及由政府举 办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如:工程技术中心、中 试基地、检测中心、公共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 站等)。 区域环境支持系统。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髙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 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与法规保障、计划调控等促进知识、技术无障碍流动与扩 散的运行机制。 科技投融资系统。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主体包括金融、 证券、风险投资、技术产权市场、社会民间资本等 五个平台:重点建设区域知识创新平台、社会创业平台、成果转移平台、 科技条件共享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 六大产业创新链: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支柱产业竞争力提升,构建现代农 业与农产品加工创新链、汽车与现代制造技术创新链、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创 新链、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创新链、材料技术与产业创新链、水利水电与能 源技术产业创新链。 一条创新走廊:以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等为依托,构建沿江创新产业带。 4.主要任务 4.1.实施科技能力建设计划,建设五大创新平台
8 台,六个产业创新链,一条创新走廊”。 一个核心: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技术 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附图 2)。 四个系统:区域知识创新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面向区域技术创新系统需 要的知识储备,以研究性大学和部分科研机构、企业为主体,主要从事基础研 究和应用研究。围绕我省战略重点科技产业,培育持续知识创新能力,提高重 点科技产业领域技术持续创新的能力。 区域技术转移的科技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应 用,包括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转移和扩散等,其主体主要有高校、市县级 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市场、科技中介机构以及由政府举 办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如:工程技术中心、中 试基地、检测中心、公共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 站等)。 区域环境支持系统。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 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与法规保障、计划调控等促进知识、技术无障碍流动与扩 散的运行机制。 科技投融资系统。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主体包括金融、 证券、风险投资、技术产权市场、社会民间资本等。 五个平台:重点建设区域知识创新平台、社会创业平台、成果转移平台、 科技条件共享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 六大产业创新链: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支柱产业竞争力提升,构建现代农 业与农产品加工创新链、汽车与现代制造技术创新链、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创 新链、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创新链、材料技术与产业创新链、水利水电与能 源技术产业创新链。 一条创新走廊:以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等为依托,构建沿江创新产业带。 4.主要任务 4.1. 实施科技能力建设计划,建设五大创新平台
4.1.1.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知识创新平台 支持髙等院校、科研机构进入国家基础硏究体系。支持3~5个硏究所跻 身于中科院50强的行列;巩固现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地位:在此基 础上再提升5~10个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拟抢占国家 创新制高点的知识创新平台包括: 光电国家实验室。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物 理与数学研究所与中船重工集团717研究所等单位为依托,设置光电材料与微 系统、物理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激光技术、光通信技术、光存储技术与 军用光电技术等六个研究平台,围绕光电学科领域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 全面提高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形成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攀登世界科学髙 峰,成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的源头。 病毒与发育国家实验室。以武汉大学病毒生物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和武汉 大学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中科院病毒研究所为依托,瞄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 和人民健康的重大病毒学问题,突出人类重大和突发病毒疾病病原体的分离、 鉴定与保藏,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硏究,病毒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 信息学,病毒的感染、免疫与致病机制硏究,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 的硏制,病毒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六大硏究方向,使我国病毒学基础硏究 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和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以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为依托,突出植 物基因组研究、植物转基因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动物转基因研究三个重点方 向,使湖北走在我国动植物基因研究的前列 国家水资源与水电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 与水资源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农田水利与水环境、工程泥沙、水电站过渡过程 与控制三个部级开放实验室,以及长江科学院等,重点突出水资源时空变化规 律、水资源髙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办法、水电工程结 构与施工过程仿真、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等五大领域,建设我国水资源与水 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湖北是我国乃至世界“数字地球”的发祥地。湖 北空间地理信息及3S软件位于我国发展前列。依托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9 4.1.1. 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知识创新平台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入国家基础研究体系。支持 3~5 个研究所跻 身于中科院 50 强的行列;巩固现有 1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地位;在此基 础上再提升 5~10 个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拟抢占国家 创新制高点的知识创新平台包括: 光电国家实验室。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物 理与数学研究所与中船重工集团 717 研究所等单位为依托, 设置光电材料与微 系统、物理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激光技术、光通信技术、光存储技术与 军用光电技术等六个研究平台,围绕光电学科领域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 全面提高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形成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攀登世界科学高 峰,成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的源头。 病毒与发育国家实验室。以武汉大学病毒生物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和武汉 大学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中科院病毒研究所为依托,瞄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 和人民健康的重大病毒学问题,突出人类重大和突发病毒疾病病原体的分离、 鉴定与保藏,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病毒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 信息学,病毒的感染、免疫与致病机制研究,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 的研制,病毒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六大研究方向,使我国病毒学基础研究 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和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以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为依托,突出植 物基因组研究、植物转基因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动物转基因研究三个重点方 向,使湖北走在我国动植物基因研究的前列。 国家水资源与水电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 与水资源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农田水利与水环境、工程泥沙、水电站过渡过程 与控制三个部级开放实验室,以及长江科学院等,重点突出水资源时空变化规 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办法、水电工程结 构与施工过程仿真、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等五大领域,建设我国水资源与水 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湖北是我国乃至世界“数字地球”的发祥地。湖 北空间地理信息及 3S 软件位于我国发展前列。依托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建立我国空间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园。 同时,知识创新平台还应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重点,突出湖北 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 重点应打破以专业为主线组织研究开发的传统模式,以产品、产业为中心,实 现各类技术集成;突出与产业链联系紧密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 现有优势科技产业化领域的创新知识储备,为这些产业的持续创新提供新的知 识源;动员高校科研机构以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更好地为地 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任务是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依托髙等院校和髙科技企业,重点建设 50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培育1-2个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10个左右具国内领先水平的知识创新团体、基地和一批有份量的科 技成果 突出资源整合,动员多方力量推进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省级重点实验 室专项计划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的衔接,力争3-5家优秀重点实验 室进入国家基地建设行列;科技厅、教育厅等相关主管部门联动,对依托高校 建设的重点实验室,采取合作共建的形式实现资源的整合 推进重点实验室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开放、流动、联合、 竞争”的运作机制 4.1.2.以培育创业中心为重点,构建社会创业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转化科技孕育科技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家的重要基地和 载体,是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湖北社会创业平台建设的主 要内容有: 加快和完善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构建全省孵化器网络。省科技厅继续支 持各地,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髙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各自的科技优势、地域 特点和产业布局,加快创业中心的建设。创业中心建设,坚持综合型与专业型 特定对象型相结合,坚持数量扩张与基础条件设施建设相结合。力争到2010年, 全省创业中心数量达到70家以上,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 企业达到3000家。 推进创业中心服务质量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推行创业中心低成本进
10 建立我国空间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园。 同时,知识创新平台还应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重点,突出湖北 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 重点应打破以专业为主线组织研究开发的传统模式,以产品、产业为中心,实 现各类技术集成;突出与产业链联系紧密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 现有优势科技产业化领域的创新知识储备,为这些产业的持续创新提供新的知 识源;动员高校科研机构以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更好地为地 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任务是: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依托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重点建设 50 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培育 1-2 个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10 个左右具国内领先水平的知识创新团体、基地和一批有份量的科 技成果; 突出资源整合,动员多方力量推进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省级重点实验 室专项计划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的衔接,力争 3-5 家优秀重点实验 室进入国家基地建设行列;科技厅、教育厅等相关主管部门联动,对依托高校 建设的重点实验室,采取合作共建的形式实现资源的整合; 推进重点实验室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开放、流动、联合、 竞争”的运作机制。 4.1.2. 以培育创业中心为重点,构建社会创业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转化科技孕育科技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家的重要基地和 载体,是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湖北社会创业平台建设的主 要内容有: 加快和完善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构建全省孵化器网络。省科技厅继续支 持各地,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各自的科技优势、地域 特点和产业布局,加快创业中心的建设。创业中心建设,坚持综合型与专业型、 特定对象型相结合,坚持数量扩张与基础条件设施建设相结合。力争到 2010 年, 全省创业中心数量达到 70 家以上,孵化场地面积达到 100 万平方米以上,在孵 企业达到 3000 家。 推进创业中心服务质量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推行创业中心低成本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