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语文教案 姓名: 年级:高二备课组 班级:
1 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语 文 教 案 姓名: 年级:高二备课组 班级:
第四单元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 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 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 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 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 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 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
2 第四单元 鸿门宴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 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 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 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课时安排:4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 文,理解文意。 二、教学步骤: (1)导语: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回忆初中所学《史记》中的篇目,简介司马迁及《史记》,突出有关常识。 可参考课后知识卡片“司马迁与《史记》”。 (3)背景简介 教师讲解: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 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 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 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 206 年 12 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 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4)放录音,使学生准确认读。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6)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 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二、教学步骤 (1)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2)分组讨论主要人物一—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 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 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 突岀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 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 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4)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 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 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5)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 篇随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 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2)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 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 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
3 (6)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3.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领袖人物性格事业成败 的影响。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熟读一、二、段,背诵三、四段。 二、教学步骤 (1)全班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2)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 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答案不惟一,有理有据即可。 提问: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 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 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 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3)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 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4)选六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中选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项 羽、刘邦,其他四个学生分别担任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由担任项伯的学生读叙述 文字。 教师略作指导: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朗读应注意突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及情节发展的张弛有效。 (5)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段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 检查背诵。设计探究性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知识,如实词活 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句式、名句,一一落到实处。 二、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背诵,或选学生轮流背诵三四段 (2)小结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文中这位失败了的英 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使其具有巨大和久远的魅力。项羽用性格的笔写下了只属于他自 己的人生篇章,无论是暴戾、辉煌还是悲壮,无论是抗鼎拔山的人杰,还是自刎乌江的
鬼雄。 (3)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一一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一一劳苦功高 【教学后记】 陈情表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 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一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一-祖母病卧 2、熟读第二段 、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一-不能废远 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6、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4 鬼雄。 (3)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4)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教学后记】 陈情表 教学目的 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二、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 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三、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 二、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二、熟读背诵 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 三、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1、 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2、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少年多病---无亲无戚---祖母病卧 2、熟读第二段。 3、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不矜名节---宠命优渥---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4、熟读第四段。 5、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6、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 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导入课题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 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 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 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教学后记】 段太尉逸事状 教学目的 、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 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二、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第三课时
5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 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一、 导入课题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 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2、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三、赏析语言 至性之言,悲恻动人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 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 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教学后记】 段太尉逸事状 教学目的 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 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 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 二、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 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 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 第三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