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long8899163com 粤教版必修(4)文言文(2) 单元练习题 佛山市高明纪念中学高勇 15、《劝学》 、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注音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靛青(ding一种染料) B.虽有槁暴(pi曝晒) 輮以为轮(rou使…弯曲) 君子生非异也(xing性格) 金就砺则利(l磨刀石) 驽(nu)马 知明而行无过矣(zhi智慧) 锲qi雕刻)而不舍 C.善假(j利用)于物 D跋而望(q提起脚后跟) 跬步(gui半步) 骐骥(ji) 金石可镂(1ou雕刻) 爪(zhao)牙 而闻者彰( zhang清楚) 其曲中规( zhong符合)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青,取之于蓝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下列各句中对“绝”解释分别是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佛印绝类弥勒( ④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隔绝 非常 C横渡 D停止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1 粤教版 必修(4)文言文(2) 单元练习题 佛山市高明纪念中学 高勇 15、《劝学》 一、基础知识 1.下边加点的字的注音,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 靛.青(ding 一种染料) B. 虽有槁暴(pù曝晒) 輮.以为轮(róu 使…弯曲) 君子生.非异也(xìng 性格) 金就砺.则利(lì磨刀石) 驽(nú)马 知.明而行无过矣(zhì智慧) 锲(qiì雕刻)而不舍 C.善假(jiǎ利用)于物 D.跂.而望(qì 提起脚后跟) 跬.步(guǐ半步) 骐骥(jì) 金石可镂.(1òu 雕刻) 爪(zhǎo)牙 而闻者彰.(zhāng 清楚) 其曲中.规 (zhòng 符合)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青,取之于蓝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下列各句中的“疾”与“疾恶如仇”的中“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C、君有疾在腠理 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5. 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 下列各句中对“绝”解释分别是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佛印绝.类弥勒( ) ④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 隔绝 B 非常 C 横渡 D 停止
200-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long8899163com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6.“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 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 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⑥蟹六跪而二螯() 7下列各句中对“焉”解释分别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且焉置土石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助词,不译 兼词,于此C兼词,于何D代词,代人 8请分别填入对下列”于”是解释正确的序号()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④其皆出于此乎?() A介词“对于”B介词“在” C介词“比” D介词“向”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9~12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蛙步,无以至干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2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 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5)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6. “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 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 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7 下列各句中对“焉”解释分别是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且焉置土石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A 助词,不译 B 兼词,于此 C 兼词,于何 D 代词,代人 8.请分别填入对下列”于”是解释正确的序号(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④其皆出于此乎?( ) A 介词“对于” B 介词“在” C 介词“ 比” D 介词“ 向” 二、课内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9~12 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 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200-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long8899163com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逆境才能成才 l1、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有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原因啊。 12、下面是对该文段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个文段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②从这个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 德修养。() ③、从这个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 ④、这个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A①B②③④c①④ D全对 三、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17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 为孔丘。“日:“是a鲁孔丘与?”日:“是a也。”日:“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日 “子为谁?”日:“为仲由。”日:“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日:“然。”日:“滔滔者,天下 皆是s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世哉?”而不辍。子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3 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你认为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 D、逆境才能成才。 11、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性格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有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所以不积累半步,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远的地方。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步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D、(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没有蛇和鳝鱼的洞就不能寄居托身,这是它用心浮躁的原因啊。 12、下面是对该文段的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这个文段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 ②从这个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 德修养。( ) ③、从这个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 ) ④、这个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 A① B②③④ C①④ D 全对 三、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 13-17 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⑴。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 “为孔丘。”曰:“是①鲁孔丘与?”曰:“是②也。”曰:“是③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 “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④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 皆是⑤也,而谁以⑵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世哉?”耰⑶而不辍 。子
200-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long8899163com 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注:[1]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并耕 [2]以,与。[3]擾(yo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4]斯人之徙,即世人,人群。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14.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夫执舆者为谁 A、责备渡口发语词 B、经过船夫那个 C、责备船夫发语词 D、经过渡口那个 15.对文中的五个“是”字依次作出解释。 16.对文句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一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它 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一一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正常人 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一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一天下若是太平了,我就不同你们一起从事改革的工作了 17.全文体现了孔子 的政治态度。 1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荀子·解蔽》。 【注释】:涅:黑土 【译文】:蓬草生长的丛麻当中,不须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里面就同黑泥。 根据一上荀子的观点,联系实际写一段评论,说明你的认识(100字) 17、《师说》 基础知识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4 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⑷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注:[1]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ǒ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并耕。 [2]以,与。[3]耰(yō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4]斯人之徙,即世人,人群。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五人。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四人。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14.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孔子过之 使子路问津焉 夫执舆者为谁 A、责备 渡口 发语词 B、经过 船夫 那个 C、责备 船夫 发语词 D、经过 渡口 那个 15.对文中的五个“是”字依次作出解释。 16.对文句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社会纷乱,天下都是这样,你们跟谁去变革 它 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正常人 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若是太平了,我就不同你们一起从事改革的工作了。 17.全文体现了孔子________的政治态度。 1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荀子·解蔽》。 【注释】: 涅:黑土 【译文】:蓬草生长的丛麻当中,不须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里面就同黑泥。 根据一上荀子的观点,联系实际写一段评论,说明你的认识(100 字) 17、《师说》 一、基础知识
2007-2008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1指出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官盛则近谀(奉承拍马)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④小学而大遗(学习) 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①④ 3、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 4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则耻师焉 ⑤或师焉,或不焉 ⑥不耻相师 A①/②⑤③④/⑥B①②⑥③④⑤C①④⑤②/③⑥D①②③④⑤⑥ 5指出对下列句中“之”自用法规类正确的一项()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②作《师说》以贻之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⑨句读之不知 ⑩或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1②⑤/④⑦⑥⑩/⑧⑨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8⑨ 6指出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今 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 D小学而大遗 古( )今 ) 对下节有关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7-2008 必修(4)文言文单元练习 gaoyong8899@163.com 5 1.指出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官盛则近谀. (奉承拍马)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 ③是故无.贵无贱 (无论) ④小学.而大遗 (学习) ⑤圣人无常.师 (常有的) ⑥郯子之徒. (学徒)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3、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4.选出下列各句中“师”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 ③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④则耻师焉 ⑤或师焉,或不焉 ⑥不耻相师 A.①/②⑤/③④/⑥ B.①/②⑥/③④⑤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指出对下列句中“之”自用法规类正确的一项( )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⑥彼童子之师 ⑦郯子之徒 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⑨句读之不知 ⑩或之不解 A.①②/③④/⑤⑦/⑨⑥/⑧⑩ B.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⑨⑩ C.①③/②⑤/④⑦/⑥⑩/⑧⑨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⑩/⑧⑨ 6.指出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 今( ) 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 今 (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 )今( ) D.小学..而大遗 古( )今( ) 8、对下节有关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