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士兵争 着捡宝物,杜弘趁阵前混乱突围逃出城。周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鞍马铠甲武器不可胜数。 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向了临贺。元帝又一次晋升周 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王敦以之为 患,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之后,远近的人都愿意归附, 智慧勇气超人,成为中兴名将。性格谦虛,从不谈论战功。有人问周 别人做了一点好 事,很少不自我宣传的。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们冲锋在 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将士因此更敬重他。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慨 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 周访一直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访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 3、(2007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 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 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 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 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 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 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 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 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 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毎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 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 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 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 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D项的“录”应为“抄录”。此题几个词 语均属常用词语,难度适中。】 答案:D 附: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 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 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夭晩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
斩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士兵争 着捡宝物,杜弘趁阵前混乱突围逃出城。周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鞍马铠甲武器不可胜数。 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向了临贺。元帝又一次晋升周 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王敦以之为 患,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之后,远近的人都愿意归附,, 智慧勇气超人,成为中兴名将。性格谦虚,从不谈论战功。有人问周访:“别人做了一点好 事,很少不自我宣传的。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们冲锋在 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将士因此更敬重他。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慨 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 周访一直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访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 3、(2007 年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 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 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心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 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 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 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 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库。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 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 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 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 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 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 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竟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 也。 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 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 (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 注:①沈:弄脏。②狃:因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询问 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友好 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玩味 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 记载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D 项的“录”应为“抄录”。此题几个词 语均属常用词语,难度适中。】 答案:D。 附:参考译文: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 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 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
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 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 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 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 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 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妤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 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 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 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 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 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 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 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 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 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 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 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 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 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 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 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 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 是这样的啊 4、(2006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 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 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 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 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 至于此 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 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 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 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 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 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 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
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 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 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 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 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 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 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 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 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 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 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 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 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 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 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 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 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 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 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 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 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 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 是这样的啊! 4、(2006 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 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 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 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 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 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 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 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 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 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 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 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
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 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 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周: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诣:往见 ∂.谭谢不纳,母大困谢: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食:给……吃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联系具体的语境判断 A项中“周”的解释为“救济”,是正确的。可以联想现代汉语中的“周济”,联想到 救济”。B项中“诣”,“往见”义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有“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人教版高中教材《指南录后序》中有“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赤壁之 战》中有“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再者根据后文有人名“谭”。C项,根据后文“不纳”(不 接纳)和母“大困”(处境大为困窘)从而推知不是“道歉”的意思。又根据《孔雀东南飞》 中的“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阿母推托谢绝媒人。“谢”应解释 为“推托”。D项“食母”,如果望文生义,则是“吃常母”,其实这里的“食”对人来讲 是“给(使)……吃”之意,对物来讲就是“喂养”。只要联想初中课文《捕蛇者说》有“谨 食之,时而献焉”,《马说》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就知道这里的解释是正确 的 由此题可知,高考中文言实词的考查,虽非课本原文,但是,所有要理解的意思大多出 自教材。只要读懂材料,联系所学教材内容,或联想现代双音节词,进行适当推断,就可以 回答准确。因此,要注意将教材读懂读透。 答案:C。 附: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 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 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同情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 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 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就再度随人到金陵,于是就向人打听杜 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 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鸶洲坊里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冒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 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 环听了也哭了。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拜礼,再把妻儿也叫出来拜见她。杜环妻子马氏 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 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 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 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 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 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岀去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
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 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 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联系具体的语境判断。 A 项中“周”的解释为“救济”,是正确的。可以联想现代汉语中的“周济”,联想到 “救济”。B 项中“诣”,“往见”义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有“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人教版高中教材《指南录后序》中有“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赤壁之 战》中有“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再者根据后文有人名“谭”。C 项,根据后文“不纳”(不 接纳)和母“大困”(处境大为困窘)从而推知不是“道歉”的意思。又根据《孔雀东南飞》 中的“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阿母推托谢绝媒人。“谢”应解释 为“推托”。D 项“食母”,如果望文生义,则是“吃常母”,其实这里的“食”对人来讲 是“给(使)……吃”之意,对物来讲就是“喂养”。只要联想初中课文《捕蛇者说》有“谨 食之,时而献焉”,《马说》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就知道这里的解释是正确 的。 由此题可知,高考中文言实词的考查,虽非课本原文,但是,所有要理解的意思大多出 自教材。只要读懂材料,联系所学教材内容,或联想现代双音节词,进行适当推断,就可以 回答准确。因此,要注意将教材读懂读透。 答案:C。 附: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 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 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同情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 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 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就再度随人到金陵,于是就向人打听杜 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 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冒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 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 环听了也哭了。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拜礼,再把妻儿也叫出来拜见她。杜环妻子马氏 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 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 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 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 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 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
面。到了傍晩,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 杜环买回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 过了十年,杜环在外地遇到了常母的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因为 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 “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遙远不能去啊。”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常母看 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有 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 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 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事情真是难料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 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 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之后而能够 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 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人了!” 应考方法盘点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1、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 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的字均有“网 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 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 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査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 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 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 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 “臣虏”、“货赂”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 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
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 杜环买回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 过了十年,杜环在外地遇到了常母的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因为 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 “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啊。”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常母看 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有 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 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 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事情真是难料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 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 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之后而能够 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 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人了!” 应考方法盘点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1、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 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 罗、束缚”的意思。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 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第二次”。 (徐)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2004 年高考江苏卷第 11 题 B 项) 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3、构词分析,联想迁移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 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 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到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 (1)联系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 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 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 “臣虏”、“货赂”。 属托行,货赂至,并曾赋敛。(《晏子治东阿》)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例中由“货”推知“赂”指财物。“无”与“鲜”相对,故可理解为“无”、“少”。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 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联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危乎高哉!(《蜀道难》) 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 义,成语有“正襟危坐”。“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 “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 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A项) 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 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 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 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愚”:例①中作主语,我:例②中作定语,我的。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 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 表谦敬的名词 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 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 “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 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 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②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 为动词 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 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 村”之感。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 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 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
一。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危乎高哉!(《蜀道难》) 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中,“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语有“爽约”。“危”为“正” 义,成语有“正襟危坐”。“亡”有“逃跑”义,“北”有“失败”义,成语有“追亡逐北” “亡命天涯”,词语有“逃亡”“败北”等。 韩轨遂投城遁走(2004 年高考辽宁卷第 11 题 A 项) 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据上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 之”,再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我们判 断。如: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2003 年高考全国卷第 11 题 C 项)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 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 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析。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李密《陈情表》) ③其一犬坐于前。(《狼》) “愚”:例①中作主语,我;例②中作定语,我的。例①是否可看成作状语呢?不行。 因为它前面不能再补出主语。由此可知,“愚”符合名词特点(作主语、定语),词性应为 表谦敬的名词。 例③,按现代汉语的理解,可以为“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前后文,何来“一 条狗”。其实,这里句子的主语是“其一”,即“其中的一只狼”,谓语的中心词是“坐”, “犬”是用来修饰谓语的,而非主语。正确的译文是“其中的一只狼象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 面”。 又如“为之”这一结构中的“为”,是介词,还是动词? 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②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郑伯克段于鄢》) 例①“为之”后是动词“泣”,“为”为介词。例②“为之”后是名词“所”,“为” 为动词。 因此,其区分格式应为:“为之”+动词→为:介词;“为之”+名词→为:动词。 5、常规不通,通假代入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 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 一村”之感。如 2006 年高考江苏卷: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这两题每句的翻译要注意,实词“振”通“赈”,应译为“救济”;“罢”是通假字, 通“疲”,应译为“疲乏、疲惫”。根据前后文,“振”后带有宾语,译为“振作”说不通, 就要考虑通假。“民罢于征发”,如果按常规理解,“罢”有“停止、完结、罢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