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卸绝之。惟问:“山东长清 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日:“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 涉,不听 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 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 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 坏。”众唯唯。乃行。 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我即汝师。 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 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 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 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 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 矣,况僧乎哉 选自《聊斋志异》 9、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河南有故绅子故:过去的、老的B、按鹰猎兔按:抓住、抓获 C、我郁无聊赖郁:烦闷、郁闷D、略不顾瞻略:丝毫、一点点 【答案】B,带着、领着 10、下面几组中,能全部暗示复活的公子是高僧灵魂附体的一组是 ①翕然而合,遂渐苏②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③无烦问途,竟至兰若 ④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⑤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⑥又言生平所为,悉符⑦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高二(上)期中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6页共19页
高二(上)期中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19 页 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卸绝之。惟问:“山东长清 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 涉,不听。 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 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 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 坏。”众唯唯。乃行。 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我即汝师。” 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 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 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 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 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 矣,况僧乎哉!” 选自《聊斋志异》 9、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河南有故.绅子 故:过去的、老的 B、按.鹰猎兔 按:抓住、抓获 C、我郁.无聊赖 郁:烦闷、郁闷 D、略.不顾瞻 略:丝毫、一点点 【答案】B, 带着、领着 10、下面几组中,能全部暗示复活的公子是高僧灵魂附体的一组是: ①翕然而合,遂渐苏 ②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③无烦问途,竟至兰若 ④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 ⑤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⑥又言生平所为,悉符 ⑦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A、①③⑤⑥B、①③⑤⑦C、②③⑤⑦D、②③⑥⑦ 【答案】D、①只是刚刚附体,④无法暗示内容⑤不关心家务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高僧圆寂后又灵魂附体,执意要回到原来的寺院,表现出他对以前弟子的牵挂以及不习 惯于常人的生活 B、公子复活实际是高僧附体,家人不知,所尽管对已经附体的高僧的行为感到莫名其妙, 但也并没有究根问底,所以不断的产生误会 C、高僧借故外出,经过打听又回到了原来的寺院,其实连他的弟子们都不认识他。大家都 认为他的说法太荒唐。 D、作者写高僧灵魂附体的故事,不仅感慨他能死而复生,也赞赏他能拒绝人情逃开世俗, 守住自己的本性。 【答案】B。A、是因为他“性定”,即本性坚定。C、他没有打听,直接到了寺院;大家认 为他的说法荒唐是他第二次又回到寺院,不是第一次。D、作者对他死而复生并不感到 惊奇 翻译文章划线的句子(9分,每句3分) (1)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 (2)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 (3)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答案】译文见(译文参考)(1)“自知”应为“知自”,(1分)“飘”为“飘然或飘飞 (1分),句子通顺1分;(2)“戒行”“手泽”“俾”各1分;(3)“诚笃”“而立”“辄 各1分。 【参考译文】 山东长清地方,有位道业高深、品行纯洁的老僧,八十多岁了还很康健。一天,他突然 高二(上)期中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7页共19页
高二(上)期中四校联考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19 页 A、①③⑤⑥ B、①③⑤⑦ C、②③⑤⑦ D、②③⑥⑦ 【答案】D、①只是刚刚附体,④无法暗示内容 ⑤不关心家务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高僧圆寂后又灵魂附体,执意要回到原来的寺院,表现出他对以前弟子的牵挂以及不习 惯于常人的生活。 B、公子复活实际是高僧附体,家人不知,所尽管对已经附体的高僧的行为感到莫名其妙, 但也并没有究根问底,所以不断的产生误会。 C、高僧借故外出,经过打听又回到了原来的寺院,其实连他的弟子们都不认识他。大家都 认为他的说法太荒唐。 D、作者写高僧灵魂附体的故事,不仅感慨他能死而复生,也赞赏他能拒绝人情逃开世俗, 守住自己的本性。 【答案】B。A、是因为他“性定”,即本性坚定。C、他没有打听,直接到了寺院;大家认 为他的说法荒唐是他第二次又回到寺院,不是第一次。D、作者对他死而复生并不感到 惊奇。 12、翻译文章划线的句子(9 分,每句 3 分) (1)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 (2)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 (3)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答案】译文见(译文参考)(1)“自知”应为“知自”,(1 分)“飘”为“飘然或飘飞”, (1 分),句子通顺 1 分;(2)“戒行”“手泽”“俾”各 1 分;(3)“诚笃”“ 而立”“ 辄” 各 1 分。 【参考译文】 山东长清地方,有位道业高深、品行纯洁的老僧,八十多岁了还很康健。一天,他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