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概论 刘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既出
1 媒介素养概论 刘勇/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年既出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媒介素养 第一节媒介素养的观念演进与范式转移 第二节媒介素养何以如此重要?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理解媒介素养的新维度 第二章媒介素养教育 第一节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第二节大众传媒与媒介素养教育 第三节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第三章新闻 第一节什么是新闻? 第二节什么在决定新闻? 第三节如何解读新闻? 第四章新闻评论 第一节新闻评论概说 第二节如何解读新闻评论? 第三节如何撰写新闻评论? 第五章娱乐 第一节认识娱乐 第二节反思娱乐 第六章广告 第一节广告:社会经济的“晴雨表” 第二节广告:艰难的说服 第三节广告批判 第七章记者 第一节记者何为? 第二节如何与记者互动? 第八章受众 第一节受众界说 第二节 受众的基本权利 第三节受众细分与受众定位 第九章媒介对人的影响 第一节媒介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媒介的间接影响
2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媒介素养 第一节 媒介素养的观念演进与范式转移 第二节 媒介素养何以如此重要? 第三节 新传播革命:理解媒介素养的新维度 第二章 媒介素养教育 第一节 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媒介素养教育 第三节 加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与方法 第三章 新闻 第一节 什么是新闻? 第二节 什么在决定新闻? 第三节 如何解读新闻? 第四章 新闻评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概说 第二节 如何解读新闻评论? 第三节 如何撰写新闻评论? 第五章 娱乐 第一节 认识娱乐 第二节 反思娱乐 第六章 广告 第一节 广告:社会经济的“晴雨表” 第二节 广告:艰难的说服 第三节 广告批判 第七章 记者 第一节 记者何为? 第二节 如何与记者互动? 第八章 受众 第一节 受众界说 第二节 受众的基本权利 第三节 受众细分与受众定位 第九章 媒介对人的影响 第一节 媒介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媒介的间接影响
绪论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各种媒介 裹挟的社会中,媒介不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也从根本上 建构了我们对于所处世界、时代的认知。对此,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曾做过一 个生动的类比一一“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媒介的影响。今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 都摆脱不了媒介,就像摆脱不了天气一样。”①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 大会“新媒体新生态”论坛上提供的一组数据也体现了现时代人们的这种“媒 介化”生活方式一一“我们每天平均摸手机大约150次,手机距离我们的最大距 离一般不超过1.5米。每天我们打开微信38次,微博手机访问者比例超过70%。” ②试想,如果在某一时刻,这些媒介突然消失,那么世界将会怎么样?人类将会 经由什么渠道来掌握信息,理解社会?更进一步假设,如果你从现在开始不开手 机、不上网、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读报纸,那么,你能够坚持多久?你将如 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获悉事实、知晓真相?. 让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一一 太平洋中有一个岛屿,1914年时,那里住着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 岛上不通电缆,英国游轮每60天来一次。到了9月,游轮还没来,这些岛民谈论 的话题仍然是最后那期报纸报道的,即将对卡约夫人枪杀加斯东卡尔梅特一案进 行审判的消息。因此,9月中旬的一天,他们抱着非同寻常的急切心情全都涌向 码头,想听那位船长说说做出了什么样的裁决。但他们得知,6个星期以来,英 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协约的尊严正在同德国人作战。在这不可思议的6个星期中, 这些岛民仍像朋友一样相处,而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了敌人。③ 这个故事取自1922年出版的传播学经典之作《公众舆论》一书。该书作者 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人和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这 本书的开篇,李普曼用这个故事引导读者理解“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的关联与差异- 追溯既往就可以看到,我们在认识我们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时是多么 地迁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 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牢牢记住我们当下采取行动时所依据的信念 会比较困难,但在论及其他民族和其他时代的时候,我们却会自以为很容易地就 能看出,他们一本正经置身其中的那个世界的景象是多么荒诞不经。出于优越的 事后聪明,我们会坚持认为,他们必需认识的那个世界和他们曾经认识的那个世 界,经常是背道而驰的两回事。④ 这段话至少传递了两个信息:其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理解与判断, 很大程度上源自媒介,媒介为我们建构了一幅关于世界、他人甚至自我的“认知 地图”。其二,很多时候,我们做出反应的并非是环境本身,而是针对媒介所建 构的那个环境(李普曼在后文把这种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地带称之为“虚拟环 境”),但是,我们又常常会忽略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的区别。 你也许会说:对于21世纪的我们而言,80多年前的研究还有意义吗?不妨 W.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Sage Publications,Thousand Oaks,2001,p.260. ②张洋:《新媒体新生态》,载《人民日报》,2014-11-20。 ⑧[美]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⑧[美]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
3 绪论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各种媒介 裹挟的社会中,媒介不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也从根本上 建构了我们对于所处世界、时代的认知。对此,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曾做过一 个生动的类比——“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媒介的影响。今天无论我们走到哪里, 都摆脱不了媒介,就像摆脱不了天气一样。”①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 大会“新媒体 新生态”论坛上提供的一组数据也体现了现时代人们的这种“媒 介化”生活方式——“我们每天平均摸手机大约150次,手机距离我们的最大距 离一般不超过1.5米。每天我们打开微信38次,微博手机访问者比例超过70%。” ②试想,如果在某一时刻,这些媒介突然消失,那么世界将会怎么样?人类将会 经由什么渠道来掌握信息,理解社会?更进一步假设,如果你从现在开始不开手 机、不上网、不看电视、不听广播、不读报纸,那么,你能够坚持多久?你将如 何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获悉事实、知晓真相?. 让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太平洋中有一个岛屿,1914年时,那里住着几个英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 岛上不通电缆,英国游轮每60天来一次。到了9月,游轮还没来,这些岛民谈论 的话题仍然是最后那期报纸报道的,即将对卡约夫人枪杀加斯东卡尔梅特一案进 行审判的消息。因此,9月中旬的一天,他们抱着非同寻常的急切心情全都涌向 码头,想听那位船长说说做出了什么样的裁决。但他们得知,6个星期以来,英 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协约的尊严正在同德国人作战。在这不可思议的6个星期中, 这些岛民仍像朋友一样相处,而事实上他们已经成了敌人。③ 这个故事取自 1922 年出版的传播学经典之作《公众舆论》一书。该书作者 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人和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这 本书的开篇,李普曼用这个故事引导读者理解“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的关联与差异—— 追溯既往就可以看到,我们在认识我们仍然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环境时是多么 地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 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牢牢记住我们当下采取行动时所依据的信念 会比较困难,但在论及其他民族和其他时代的时候,我们却会自以为很容易地就 能看出,他们一本正经置身其中的那个世界的景象是多么荒诞不经。出于优越的 事后聪明,我们会坚持认为,他们必需认识的那个世界和他们曾经认识的那个世 界,经常是背道而驰的两回事。④ 这段话至少传递了两个信息:其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理解与判断, 很大程度上源自媒介,媒介为我们建构了一幅关于世界、他人甚至自我的“认知 地图”。其二,很多时候,我们做出反应的并非是环境本身,而是针对媒介所建 构的那个环境(李普曼在后文把这种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地带称之为“虚拟环 境”),但是,我们又常常会忽略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之间的区别。 你也许会说:对于 21 世纪的我们而言,80 多年前的研究还有意义吗?不妨 ① W.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 Sage Publications, Thousand Oaks,2001, p.260. ② 张洋:《新媒体 新生态》,载《人民日报》,2014-11-20。 ③ [美]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3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④ [美]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4 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再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一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与此同时,“食盐防辐射论”、 “食盐污染论”等多条谣言开始在中国的网民和手机用户中扩散。 谣言一:专家建议多吃些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量增加食盐等。 谣言二:日本为防核辐射给民众发碘片→·美国民众买碘片防核辐射→专家称 碘可防辐射伤害→日常食用的食盐含碘→赶快抢购食盐。 谣言三:日本核辐射污染海水→海产品(海盐)受到污染→赶快抢购污染前 的食盐。 不难看出,三条谣言的交汇处就是“购买食盐”。于是,当谣言蔓延到一定 程度,群体性恐慌开始大面积爆发。3月16日中午,杭州、嘉兴、绍兴、宁波、 台州等地开始出现抢购食盐的情况。其后,广东省应急办网站发布消息称,3月 16日下午该省部分市出现了食盐抢购现象。江苏媒体也报道:从3月16日傍晚 开始,到超市买盐的人突然开始增加。几乎在一天之内,全国多个省市均出现疯 狂抢购食盐情况,部分地区的食盐价格也随之被哄抬。①此后,发改委、工信部、 商务部、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中国盐业总公司等多部门以及相关地 方政府或接受主流媒体专访、或在各自网站上发表声明才逐渐平息此次“抢盐” 风潮。 事实上,我国并不存在食盐短缺现象,商务部网站在事后发布的信息也显示: “我国盐的产能达到8000多万吨,食盐一年销量只有800多万吨,目前全国食 盐储备非常充足,盐业公司一般都会有三个月的库存量,食盐供应是完全有保障 的。”②但是,为什么当“食盐污染论”、“食盐防辐射论”等多条谣言经过不同媒 介扩散后,竟然能够引发民众群体性恐慌和如此大规模的抢购行为?这背后,谣 言的威力固然不可小觑,民众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也亟待提高,但我们更应该 关注的是资讯发达时代谣言的传播机制。在此次事件中,一方面,谣言通过网络 和手机短信等新媒介传播并扩散,首先在人们头脑中建构了虚假的社会图景,进 而影响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是运用多种传播手段,通过 纸媒、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介与谣言争夺舆论空间,再辅之以各种行政力 量的干预,进而消解了民众头脑中业已形成的虚假图景,重构了“真实世界在我 们头脑中的真实景象”,最终击破了谣言,平息了社会恐慌。 上述事实表明,谣言传播必须借助媒介,政府“辟谣”需要运用媒介,民众 不论是受到谣言的影响还是相信政府的“辟谣”,也都要通过媒介。换言之,现 时代人们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的渠道在大大拓展的同时,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也就 越来越深。这也昭示了人类所面对的重大现实:“媒介化社会”业已来临。诚如 有学者描述的那样:“当下中国同时遭遇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三重门’。 这个时代所负载的重量和复杂性,实属历史罕见。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引爆的新传 播革命,使得‘媒介化’已成为当下中国的当然社会逻辑。”® 那么,何谓“媒介化社会”?其特质有哪些?对此,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维度 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阐释 “媒介化社会”是在媒介融合的技术支撑下,在受众的信息依赖牵引下,表 ①宫礼:《“疯盐”是如何燃起的》,载《新安晚报》,2011-03-18。 ⑧参见《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负责人就食盐市场供应问题答记者问》,商务部网站,2011-03-18。 ⑧张涛甫:《<辽宁日报>一篇震惊全国的文章》,载《南方都市报》,2014-11-23。 4
4 再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 9.0 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1-4 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与此同时,“食盐防辐射论”、 “食盐污染论”等多条谣言开始在中国的网民和手机用户中扩散。 谣言一:专家建议多吃些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适量增加食盐等。 谣言二:日本为防核辐射给民众发碘片→美国民众买碘片防核辐射→专家称 碘可防辐射伤害→日常食用的食盐含碘→赶快抢购食盐。 谣言三:日本核辐射污染海水→海产品(海盐)受到污染→赶快抢购污染前 的食盐。 不难看出,三条谣言的交汇处就是“购买食盐”。于是,当谣言蔓延到一定 程度,群体性恐慌开始大面积爆发。3 月 16 日中午,杭州、嘉兴、绍兴、宁波、 台州等地开始出现抢购食盐的情况。其后,广东省应急办网站发布消息称,3 月 16 日下午该省部分市出现了食盐抢购现象。江苏媒体也报道:从 3 月 16 日傍晚 开始,到超市买盐的人突然开始增加。几乎在一天之内,全国多个省市均出现疯 狂抢购食盐情况,部分地区的食盐价格也随之被哄抬。①此后,发改委、工信部、 商务部、中国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团、中国盐业总公司等多部门以及相关地 方政府或接受主流媒体专访、或在各自网站上发表声明才逐渐平息此次“抢盐” 风潮。 事实上,我国并不存在食盐短缺现象,商务部网站在事后发布的信息也显示: “我国盐的产能达到 8000 多万吨,食盐一年销量只有 800 多万吨,目前全国食 盐储备非常充足,盐业公司一般都会有三个月的库存量,食盐供应是完全有保障 的。”②但是,为什么当“食盐污染论”、“食盐防辐射论”等多条谣言经过不同媒 介扩散后,竟然能够引发民众群体性恐慌和如此大规模的抢购行为?这背后,谣 言的威力固然不可小觑,民众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也亟待提高,但我们更应该 关注的是资讯发达时代谣言的传播机制。在此次事件中,一方面,谣言通过网络 和手机短信等新媒介传播并扩散,首先在人们头脑中建构了虚假的社会图景,进 而影响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是运用多种传播手段,通过 纸媒、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介与谣言争夺舆论空间,再辅之以各种行政力 量的干预,进而消解了民众头脑中业已形成的虚假图景,重构了“真实世界在我 们头脑中的真实景象”,最终击破了谣言,平息了社会恐慌。 上述事实表明,谣言传播必须借助媒介,政府“辟谣”需要运用媒介,民众 不论是受到谣言的影响还是相信政府的“辟谣”,也都要通过媒介。换言之,现 时代人们获取资讯、传播信息的渠道在大大拓展的同时,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也就 越来越深。这也昭示了人类所面对的重大现实:“媒介化社会”业已来临。诚如 有学者描述的那样:“当下中国同时遭遇社会转型、全球化、媒介化‘三重门’。 这个时代所负载的重量和复杂性,实属历史罕见。尤其是新媒体技术引爆的新传 播革命,使得‘媒介化’已成为当下中国的当然社会逻辑。”③ 那么,何谓“媒介化社会”?其特质有哪些?对此,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维度 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阐释—— “媒介化社会”是在媒介融合的技术支撑下, 在受众的信息依赖牵引下, 表 ① 宫礼:《“疯盐”是如何燃起的》,载《新安晚报》,2011-03-18。 ② 参见《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负责人就食盐市场供应问题答记者问》,商务部网站,2011-03-18。 ③ 张涛甫:《<辽宁日报>一篇震惊全国的文章》,载《南方都市报》,2014-11-23
征媒介对社会环境建构的影响力的一种信息社会形态。@ “媒介化社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主要是指,从现 代媒体问世以来,媒体己经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社会也在不断地塑造媒体,两者 之间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关系。二是作为一个现实概念,主要针对当下社会语 境下的媒体与社会之间的更加复杂、微妙的关系,因为当下语境下的媒介对现实 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无论是在影响的深度、广度,还是在影 响的形式和频度上都是如此。② “媒介化社会”从其本质上讲,意味着人的媒介化,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 媒介深刻影响下的“媒介人”,对于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不仅对于世 界的想象主要由媒介来构建,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 由此可见,“媒介化社会”的提法是对当今世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新媒介 不断涌现、媒介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发挥着不可取替的作用这一现状的概括。®换 言之,“媒介化社会”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媒介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种类繁多的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中总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日益占据 我们生活的中心。作为信息传递的中介,媒介不仅形态多种多样,而且数量巨大。 以我国为例:2013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15种,平均期印数23695.77万份,总 印数482.41亿份,总印张2097.84亿印张,定价总金额440.36亿元,折合用纸 量482.50万吨。⑧另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信息网发布的信息显示:2013 年,全国拥有广播电台153座,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79%,公共广播节目套 数2637套,全年播出时间为1379.55万小时:电视台166座,综合人口覆盖率 为98.42%,公共电视节目套数3250套,全年播出时间为1705.72万小时。®2014 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6.9%,网民规模已达6.32 亿,手机网民5.27亿,即时通信网民规模5.64亿,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4.44亿, 微博用户2.75亿,域名总数为1915万个,网站总数为273万个。⑦ 第二,媒介勾连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建构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一一“媒介 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媒介对 我们产生的影响就更不在话下。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 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知识,侮辱我们 的理智。媒介经常把我们变为最高中标者的廉价商品。媒介给我们下定义,为我 们塑造现实。”® 第三,媒介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历史、现状与未来的 判断。一方面,媒介直接影响着人们接收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据最新统计资料显 示:“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超过24拍字节(拍字节,一般记作PB,等于250字节) 的数据,这意味着其每天的数据处理量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 据量的上千倍。Facebook每天更新的照片量超过1000万张,每天人们在网站点 击‘喜欢'(Like)按钮或者写评论次数大约有30亿次;谷歌子公司YouTube每 ①张晓峰:《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载《现代传播》,2010(7)。 ②张涛甫:《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载《现代传播》,2006(5)。 ⑧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载《国际新闻界》,2006(7)。 ①李双龙、王婷婷:《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一 一“2004中国传播学论坛”综述》,《新闻大学》,2004(4). 。数据采自《2013年中国报纸行业发展情况统计分析》,htp:www.askci.com/. ⑧数据采自《2013年全国广播影视发展概况》,http:l/gdti.chinasarft.gov.cn/。 ⑦数据采自《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 ®[美]斯坦利·」·巴伦,刘鸿英译:《大众传播概论一一媒介认知与文化》(第三版),5页,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征媒介对社会环境建构的影响力的一种信息社会形态。① “媒介化社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作为历史概念, 主要是指, 从现 代媒体问世以来, 媒体己经深深地影响着社会, 社会也在不断地塑造媒体, 两者 之间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关系。二是作为一个现实概念, 主要针对当下社会语 境下的媒体与社会之间的更加复杂、微妙的关系, 因为当下语境下的媒介对现实 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无论是在影响的深度、广度, 还是在影 响的形式和频度上都是如此。② “媒介化社会”从其本质上讲,意味着人的媒介化,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 媒介深刻影响下的“媒介人”,对于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不仅对于世 界的想象主要由媒介来构建,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③ 由此可见,“媒介化社会”的提法是对当今世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新媒介 不断涌现、媒介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发挥着不可取替的作用这一现状的概括。④换 言之,“媒介化社会”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媒介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种类繁多的媒介在时间和空间中总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日益占据 我们生活的中心。作为信息传递的中介,媒介不仅形态多种多样,而且数量巨大。 以我国为例:2013 年,全国共出版报纸 1915 种,平均期印数 23695.77 万份,总 印数 482.41 亿份,总印张 2097.84 亿印张,定价总金额 440.36 亿元,折合用纸 量 482.50 万吨。⑤另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信息网发布的信息显示:2013 年,全国拥有广播电台 153 座,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 97.79%,公共广播节目套 数 2637 套,全年播出时间为 1379.55 万小时;电视台 166 座,综合人口覆盖率 为 98.42%,公共电视节目套数 3250 套,全年播出时间为 1705.72 万小时。⑥ 2014 年 7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显示:截至 2014 年 6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 46.9%,网民规模已达 6.32 亿,手机网民 5.27 亿,即时通信网民规模 5.64 亿,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 4.44 亿, 微博用户 2.75 亿,域名总数为 1915 万个,网站总数为 273 万个。⑦ 第二,媒介勾连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建构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媒介 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媒介对 我们产生的影响就更不在话下。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 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知识,侮辱我们 的理智。媒介经常把我们变为最高中标者的廉价商品。媒介给我们下定义,为我 们塑造现实。”⑧ 第三,媒介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对于历史、现状与未来的 判断。一方面,媒介直接影响着人们接收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据最新统计资料显 示:“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超过 24 拍字节(拍字节,一般记作 PB,等于 2 50 字节) 的数据,这意味着其每天的数据处理量是美国国家图书馆所有纸质出版物所含数 据量的上千倍。Facebook 每天更新的照片量超过 1000 万张,每天人们在网站点 击‘喜欢’(Like)按钮或者写评论次数大约有 30 亿次;谷歌子公司 YouTube 每 ① 张晓峰:《论媒介化社会形成的三重逻辑》,载《现代传播》,2010(7)。 ② 张涛甫:《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载《现代传播》,2006(5)。 ③ 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载《国际新闻界》,2006(7)。 ④ 李双龙、王婷婷:《媒介化社会:现状与趋势——“2004 中国传播学论坛”综述》,《新闻大学》,2004(4)。 ⑤ 数据采自《2013 年中国报纸行业发展情况统计分析》,http://www.askci.com/。 ⑥ 数据采自《2013 年全国广播影视发展概况》,http://gdtj.chinasarft.gov.cn/。 ⑦ 数据采自《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 ⑧ [美]斯坦利·J·巴伦,刘鸿英译:《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第三版),5 页,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