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同源多倍体 4.异源多倍体 5.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其应用 6.非整倍体及其应用 内容:(一)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缺失的类别,形成原因和遗传学效应:缺失的鉴定 及应用。(2)重复。重复的类别产生原因和遗传学效应,重复的鉴定及应用。(3)倒位。倒位 的类别、产生原因和遗传学效应:倒位的鉴定及应用:CEB技术、永久杂种、易位。(4)易位.易 位的类别、产生原因和遗传学效应:易位的鉴定和应用。(二)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组与染 色体倍性:倍性改变:单倍体、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的产生原因及育性。多倍体 的诱导,物理和化学方法。多倍体的应用。人类的非整倍体。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及嵌合 体。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 重点:各种染色体畸变的细胞学特点及遗传学效应。 难点:倒位和易位的细胞学特点及遗传学效应。 第八章基因突变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说 1.基因突变的类型 2.突变的性质 3.突变率及其计算 第二节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1、自发突变 2、诱发突变与诱变剂的作用机理 3、定点突变 第三节生物体的修复机制 内容:(一)概述:基因突变的不同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基因突变的基本特点:可逆 性,多向性,有害性,稀少性及随机性:突变率:(二)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三)电离辐射的 作用机制和遗传学效应:紫外线的作用机制和遗传学效应: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和特点、诱变的应 用:(四)基因突变的检出:Mu1les-5技术。(五)DNA损伤的修复机制。 重点:基因突变及其特点:突变率:人工诱变:突变的检出。 难点:化学诱变剂的诱变机制
3. 同源多倍体 4. 异源多倍体 5. 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其应用 6. 非整倍体及其应用 内容:(一)染色体结构变异:(1) 缺失。缺失的类别,形成原因和遗传学效应;缺失的鉴定 及应用。(2) 重复。重复的类别, 产生原因和遗传学效应,重复的鉴定及应用。(3) 倒位。倒位 的类别、产生原因和遗传学效应;倒位的鉴定及应用;CEB技术、永久杂种、易位。(4)易位. 易 位的类别、产生原因和遗传学效应;易位的鉴定和应用。(二)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组与染 色体倍性;倍性改变:单倍体、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同源多倍体的产生原因及育性。多倍体 的诱导,物理和化学方法。多倍体的应用。人类的非整倍体。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及嵌合 体。染色体变异在进化中的意义。 重点:各种染色体畸变的细胞学特点及遗传学效应。 难点:倒位和易位的细胞学特点及遗传学效应。 第八章 基因突变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概说 1. 基因突变的类型 2. 突变的性质 3.突变率及其计算 第二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1、 自发突变 2、 诱发突变与诱变剂的作用机理 3、 定点突变 第三节 生物体的修复机制 内容:(一)概述:基因突变的不同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基因突变的基本特点:可逆 性,多向性,有害性,稀少性及随机性;突变率;(二)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三)电离辐射的 作用机制和遗传学效应;紫外线的作用机制和遗传学效应;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和特点、诱变的应 用;(四)基因突变的检出;Mulles-5技术。(五)DNA损伤的修复机制。 重点:基因突变及其特点;突变率;人工诱变;突变的检出。 难点:化学诱变剂的诱变机制
第九章核外遗传 第一节母性影响 1.欧洲麦蛾幼虫色素的遗传 2.椎实螺 第二节细胞质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1.草履虫卡巴粒的遗传 2.叶绿体的遗传 3.线粒体的遗传 第三节雄性不育 内容:(一)母性影响,麦粉娥短暂的母性影响:椎实螺的持久母性影响。持续饰变;(二) 细胞质遗传的性质与特点:(三)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卡巴粒和内共生体:(四)酵母小菌落, 线粒体遗传的方式及分子基础:(五)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六)细胞质遗传系统与核遗传 系统之间的关系;禾谷类作物的雄性不育及应用。 重点:细胞质遗传及特点;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细胞质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十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第一节Hardy-Neinberg定律 1.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2.Hardy-Weinberg定律 第二节改变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 1.选择 2.突变 3.迁移 4.遗传漂变 第三节分子进化 内容:(一)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定律),影响群体平衡的因素:适合度和选 择系数:(二)遗传多态性:(三)物种形成:人工选择在育种中的应用,远缘杂交:(四)分子 进化:进化理论:拉马克的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五)新基因的起源。突 变是进化的动力
第九章 核外遗传 第一节 母性影响 1. 欧洲麦蛾幼虫色素的遗传 2. 椎实螺 第二节 细胞质遗传及其分子基础 1. 草履虫卡巴粒的遗传 2.叶绿体的遗传 3.线粒体的遗传 第三节 雄性不育 内容:(一)母性影响,麦粉蛾短暂的母性影响;椎实螺的持久母性影响。持续饰变;(二) 细胞质遗传的性质与特点;(三)草履虫放毒型的遗传,卡巴粒和内共生体;(四)酵母小菌落, 线粒体遗传的方式及分子基础;(五)叶绿体遗传及其分子基础;(六)细胞质遗传系统与核遗传 系统之间的关系;禾谷类作物的雄性不育及应用。 重点:细胞质遗传及特点;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细胞质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十章 群体遗传与进化 第一节 Hardy-Weinberg 定律 1.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 2. Hardy-Weinberg 定律 第二节 改变群体基因频率的因素 1. 选择 2. 突变 3. 迁移 4. 遗传漂变 第三节 分子进化 内容:(一)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定律),影响群体平衡的因素;适合度和选 择系数;(二)遗传多态性;(三)物种形成;人工选择在育种中的应用,远缘杂交;(四)分子 进化;进化理论:拉马克的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五)新基因的起源。突 变是进化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