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微生物学 (第2版) MICROBIOLOGY ●主编沈萍陈向东 者高等教育出版甚
内容提要 育九五”国家级重点 版仍遵循第1版的编写宗旨:与国际先进教材接轨,反映微生物学科发晨的最新水平:在注重加强基础的同时,奥出教材 的新额性和启发性: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第2版中,作者重新审视了每一章 的内容,对其进行了修订和更新,特别注意反缺微生物学科的最新进展,还加强了徽生物与疾病、环境以及与人类进步密 切相关 分意内容包搭生物的纯培养和显激技术,生物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紫殖及其 控制,病毒的分离、鉴定、特性、感染及其控制,微生物的基因组、遗传规律与特性,癢生物的莱因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 微生物的生态、进化、系统发有,分类鉴定及物种的多样性,最后用两章篇幅分别介绍微生物感染与免疫及徽生物生物技 术与产品。每章后有小结,复习题和思考题,全书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常见微生物名称素引”和“常用徽生物学名 、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和师范院校生命科学领域本科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其他生物科技人员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CP)数据 微生物学/沈萍,陈向东主编.-2版.-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006 5 1SBN7-04-019690-5 【.微.·Ⅱ.①沈·②陈·Ⅲ.微生物学-高等学 校-教材V.Q93 中国版本图书馆CP数据核字(2006)第051726号 策别编辑吴雪棒责任编辑清超 封面设计王凌波责任印制陈伟光 出版发行高等育出版社 购书热线010-58581118 拉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费咨询 800-810-0598 邮政编码100011 网 http://www.bep.edu.cn 总机010-58581000 http://www.hep.com.cn 网上订购htp/hnw.landraco.com 箱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刷北京民族印刷厂 http://www.landraco.com.cn 插想教育http://www.widedu.com 版次200年7月第1 开印宇 印 数8500 定 ,请到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测换 汉必究 物料号19690-00
第2版前言 2000年,《微生物学》作为面向21世纪的国家级重点教材正式出版至今已有6年,已由原来的“面 向”变成了“进入“21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也进入了又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其重要的标志之一是随 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提前完成,微生物基因组测序、注释及相应的研究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已完成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微生物由6年前的20多个增至现在的200多个,全面带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因 此教材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使之与迅速发展的做生物学相适应,保持教材的先进性、新额性。但作为 一本基础徽生物学教材,我们仍遵循第1版的宗旨:以巷瑞性为主线,正确处理好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 性之间的关系,以适量的篇幅写出具有现代化的基础徽生物学教材,对有些进展很快的内容,我们还果 取了“文献导读”的方式引导有兴捷的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版编写的指导思想除了同前一版一样,做 到:“突出一个·新'字(本版的参考书或文献引用至2005年):注重启发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开拓精 神:突出重点,尽量测去味旧的内容和实例:内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适用性”等主要 特色外,本版的一个大的变化是,书中的示意图除了少数几幅沿用原图外,几乎全部自行设计和绘制,都 分照片是由国内外著名实验室赠予的,有的是选自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使本书版面有大的葭观,并且 更显示本书的特色。此外,每章后面的习题也分成了复习题和思考题两都分,便于学生在掌基本内容 (复习题)的苤础上,通过综合思考,使知识张会贯通,受到启迪,提离兴趣和能力。 根据该版编写的宗旨和指导思想,除上述的总体变化外,每章都进行了校正、修订和增减,具体内容 如下 第一章 1.结合近年来全球爆发的流行性疾病,进一步强调了徽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对表1-1中列出的微生物学发展重大事件进行了增添,着重反映了1997(第1版截止年限)以 后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2001年邮贵炭痕孢子引起大范围的生物恐怖事件和2003年全球 爆发的非典型肺炎等;1997年以前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增添了美籍华人何大一(David Ho)在1996年发 朝的“鸡星酒法”治疗滋病 3.对一些进展中的内容和数字进行了校正,如:6年前只有20多种独立生活的徽生物进行了全基 因组测序,而现在已有200多种:6年前书中反映的是正在进展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我国启动的第 个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现均已分别在2003年和2002完成
耀第2版前含 第二章 1.本章涉及的示意图和微生物形态学照片作了较大的变动,使该章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更显 新颖、生动。如:示意图主要为自行设计,使其更形象清晰;照片更突出了微生物形态的多样性,特别增 加了近年来发现的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形态厘片,其中有些珍贵照片为国内外同行惠赠。 2.该章的插入短文“最小和最大的细菌”中,增添了有关纳米比亚硫磺珍珠菌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三章 1.在介绍细胞壁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时将原来的表3一1和表3-2进行了修订和综合,并整合成 一个表,使其更清斯明了。此外,还增加了抗酸性细菌细胞壁的 一些重要内容。 2.增加了一个筒表将细菌、古生菌和真核生物的细胞质膜进行比较,并增加了对支原体质膜上一 种重要成分 一类何柏烷甾醇的结构和功能的简介。 3。在细胞壁以外的构造中,增加了目前受关注的S层结构。对螺旋体的一种特殊鞭毛一周质 鞭毛进行了特别介绍。 4。该章在介绍了真核微生物的细胞基质和细胞骨架后,增添了一篇插入短文:“原核生物中也有细 胞骨架吗?”,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反向思维的能力。 第四章 l.在第二节中增加了培养“未培养微生物(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采用的新颗培养基和培养 技术的介细,拓展学生对培养基在分离、培养新型微生物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2。第三节中,在介绍营养物质进入细胞时,增加了“ATP结合性盘式转运蛋白系统”及“铁载体运 输系统“的介绍,并相应地增加了新图,使学生充分了解徽生物收营养物质方式的多样性 第五章 将原书第一节“代谢概论”精减成该章的导言。 2。剩除了原书第二节中“生物氧化”的相关内容,使内容更加紧凑。 第六章 1.第二节中增加了“二次生长”定义和“二次生长曲线”图,以加强半生对速(迟)效碳(氮)源及 次生长现象的理解;由于在实验室中一般采用的是分批培养,因此还增加了“分批培养”定义以便与“连 续培养”进行比较。 2,第四节中,在介绍细菌计数法时,增加了对“菌落形成单位”的解释,使学生明确为什么不直接用 “菌落数”的道理。另外,对“二分裂”、“相容溶质”等定义也作了进一步的明确。 第七章 1.本章根据现代病毒学的进展和“病毒”概念的拓展,对“病毒”一词作了更明确的定义,而且按新 的分类系统,将原来归于亚病毒因子的类病毒归于病毒之列。 2.在“病毒的分类与命名”中,剩除了“病毒分类系统”小标题,将其内容与“病毒的命名规则”合 并,使其更严谨、科学。并按1999年发表的ICTV的病毒分类与命名,对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对第七节 (亚病毒因子)的内容和结构也作了相应的改动。 3.第四节中,对“病毒感染的起始”作了适当的修订,有的还根据研究进展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增 加了“以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的侵入机制:在阐述“脱壳”时,加强了不完全脱壳病毒的相关内容等
第2版前高 4.根据近年来全球爆发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及其对人类的巨大威协,本章特别增加了一节(第八节) 介绍这些病毒的结构特征、性质及传播途径。 第八章 1.根据最新资料,对表8-1中的基因数和基因组大小进行了校正,并增加了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螺旋体的代表菌和救线菌的模式菌,使其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此外,还特别将我国完成的第一个细 葡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列入读表中。 进行了明确定位,使其更符合内涵。 4.在“微生物育种”一节中,增加了“代谢工程育种”。在DNA shuffling技术中,进一步介绍了新发 展起来的全基因组shuffling技术。 第九章 1.第一节“转录水平的调控”"中,副除了“DNA结合蛋白”这一段落,因该内容在分子生物学和其相 关半科中有详细的介绍。 2。增加了一节“古生菌的转录及其调控”,使学生对这一种特殊的微生物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十章 1.对全章各节之间的顺序和内容作了较大调鉴,使整章内容衔接更加紧密,更强调了微生物与基 因工程的关系。 2.删去了部分非必需或相对较陈旧的内容和插图,如:第三节T质粒中的“共整合体”,第四节中 的“同裂晔与同尾晔”,第五节中的“插入表达法"等。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Tth DNA聚合酶(第二 节),细菌人工染色体(第三节),RNA聚合晦调节(第六节),酵母展示技术等 第十一章 1.在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部分作了必要补充和修改。补充的主要内容包括:(1)徽生物降解污染 物的巨大潜力,生物降解性测定及分子结构与生物降解性的关系等。(2)强调了生物修复中的生物强 化作用。 2。在介绍共生围氮时,插入了一篇很有趣的短文:“徽生物问的互惠、‘违约'和‘制栽”,描述了根 瘤菌和且豆科植物共生关系中一种鲜为人知的现象。 第十二章 1.第三节中,在介绍完微生物分类的特征和技术后,增加了“微生物的鉴定”的内容,使学生对一个 未知菌的鉴定过程和相关问题有一个整体概念。 2.在全面阑述Wo8 的 命系统发育树的基础上,也对2004年在Nature上报道的“生命环((ring of i©)”的新观点以文献导读的形式列出,以促进学生学术思想的活跃。 第十三章 1,第二节中,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超嗜热古生菌”的有些内容进行了修正,如:增加了以下(Ⅲ) 为电子曼体的菌株121(原书中主要介绍了以硫作为电子受体),并根据最新发现,对超嗜热古菌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