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胲,弱其智,掘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 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古之善为道者,粢以明民,将以愚之。民 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智国者,国之 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
“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 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 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智国者,国之 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了 “儒学独尊,众学为辅”的文化格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了 “儒学独尊,众学为辅”的文化格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 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 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如何理解这一政策? 帝为太子时,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 以刑名绳下, 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 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 以霸王道赉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 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亍名实,不知 所宁,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 也!” 《汉书·元帝本纪》
如何理解这一政策? “帝为太子时,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 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 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 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 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 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 也!”’ ——《汉书·元帝本纪》
汉代所尊崇的“儒术”已经不是先秦时期的原 始儒学,而是由董仲舒改造以后的新儒 学。理论垓心有四点: 1、君权神授、奉天法古 2、春秋大一统思想,尊君贬臣 ■3、天人感应 4、改制更化
汉代所尊崇的“儒术”已经不是先秦时期的原 始儒学,而是由董仲舒改造以后的新儒 学。理论核心有四点: 1、君权神授、奉天法古。 2、春秋大一统思想,尊君贬臣。 3、天人感应 4、改制更化
n3)在图书的编辑出版事业方面,一直比较 重视,曾持续不断地“雠校汉家法”、“正五 经异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 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 《易》},未有它书
3)在图书的编辑出版事业方面,一直比较 重视,曾持续不断地“雠校汉家法”、“正五 经异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 所因袭。时独有一叔孙通略定礼仪,天下唯有 《易》卜,未有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