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顺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共12分) 风景谈·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 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 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 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 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 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λ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 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 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 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晩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 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 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 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 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 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 流,似乎能把浅浅°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 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 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 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 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莱,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 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 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禿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 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 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 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 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 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 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 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 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 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 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有删改)
1 2015 顺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共 12 分) 风景谈•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 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 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 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 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 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 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 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 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 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 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 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 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 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 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 流,似乎能把浅浅②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 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 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 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 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 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 ③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 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 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 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 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 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 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 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 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 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 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 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 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 年 12 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释 ①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同年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 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 ②浅浅( JianJian):形容流水声 ③掬(j):用两手捧 15.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文中划线的“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每小题2分,共 ①崇高精神: ②民族的精神 16.本文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任选一幅,①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作者使用这些手法 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17.下面是在百度图片中列为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张,①概括说明这张摄影的 特点,②结合你对《风景谈》的体会,从画面思想主题角度,谈谈你对这幅摄影的感受。(①题1 分,②题3分,共4分) 图2 顺义参考答案 15.(4分)①崇髙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兴奋、愉悦地用劳动来创造美,以旺盛的生命力 为“贫乏”的自然界增加无限神韵,并从中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②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属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16.(4分)表现手法能结合其中一种解释清楚即可。 示例:第一幅图画
2 注释: ①1940 年 5 月 26 日到 10 月 10 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同年 11 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 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 ②浅浅(jiānjiān):形容流水声。 ③掬(jū):用两手捧 15.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文中划线的“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每小题 2 分,共 4 分) ①崇高精神: ②民族的精神: 16.本文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任选一幅,①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作者使用这些手法 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①题 1 分,②题 3 分,共 4 分) ① ② 17.下面是在百度图片中列为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张,①概括说明这张摄影的 特点,②结合你对《风景谈》的体会,从画面思想主题角度,谈谈你对这幅摄影的感受。(①题 1 分,②题 3 分,共 4 分) ① ② 顺义参考答案 15.(4 分)①崇高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兴奋、愉悦地用劳动来创造美,以旺盛的生命力 为“贫乏”的自然界增加无限神韵,并从中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②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16.(4 分)表现手法能结合其中一种解释清楚即可。 示例:第一幅图画
表现手法:动將结合、对比村托,反问修辞,描写与抒情议论鲒合 思想内容:声音对比:热空气烘烘的火响、大小丁当的钤铛柔声与沙漢的寂静构成对比,动静结合 对比村托之中更加突出了沙漢的单调寂静。线面对比: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这样的面 与昂然高步的驼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化作用 色彩对比: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与猩红大旗,更加突出了鲜艳耀眼的旗帜对人视觉的强烈冲激,村 托出人在沙漢中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反问修辞:难道这不是“风景”吗?促人对眼前庄严壮丽景观的思考 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 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突出表达了 作者对风景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情怀。 17.略(4分) 2015怀柔:阅读《母亲的书》,完成第12-14题。(共16分) 母亲的书·琦君(台湾)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 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 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晩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莱油灯光,给爸爸銹拖面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 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 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 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 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毎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 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賞,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 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牲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 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 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 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給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 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 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莱油灯花也微弱了,我 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 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 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 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 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 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
3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对比衬托,反问修辞,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 思想内容:声音对比:热空气烘烘的火响、大小丁当的铃铛柔声与沙漠的寂静构成对比,动静结合, 对比衬托之中更加突出了沙漠的单调寂静。线面对比: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这样的面 与昂然高步的驼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化作用。 色彩对比: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与猩红大旗,更加突出了鲜艳耀眼的旗帜对人视觉的强烈冲激,衬 托出人在沙漠中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反问修辞:难道这不是“风景”吗?促人对眼前庄严壮丽景观的思考。 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 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突出表达了 作者对风景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情怀。 17.略(4 分) 2015 怀柔:阅读《母亲的书》,完成第 12-14 题。(共 16 分) 母亲的书•琦君(台湾) ①从小到大,我上过那么多年学,后来又教书,天天生活不离书,和书打的交道最多,也读过 很多本书,而母亲的书却是我怎么读也读不完的一本。 ②母亲在忙完一天的煮饭,洗衣,喂猪、鸡、鸭之后,就会喊着我说:“小春呀,去把妈的书 拿来。” ③我就会问:“哪本书呀?” ④“那本橡皮纸的。” ⑤我就知道妈妈今儿晚上心里高兴,要在书房里陪伴我,就着一盏菜油灯光,给爸爸绣拖鞋面 了。 ⑥橡皮纸的书上没有一个字,实在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夹的是红红绿绿彩色缤纷的丝线, 白纸剪的朵朵花样。还有外婆给母亲绣的一双水绿缎子鞋面,没有做成鞋子,母亲就这么一直夹在 书里,夹了将近十年。外婆早过世了,水绿缎子上绣的樱桃仍旧鲜红得可以摘来吃似的;一对小小 的喜鹊,一只张着嘴,一只合着嘴。母亲告诉过我,那只张着嘴的是公的,合着嘴的是母的。喜鹊 也跟人一样,男女性格有别。母亲每回翻开书,总先翻到夹得最厚的一页。对着一双喜鹊端详老半 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专心欣赏,又像在想什么心事。然后再翻到另一页,用心地 选出丝线,绣起花来。好像这双鞋面上的喜鹊樱桃,是母亲永久的样本,她心里什么图案和颜色, 都仿佛从这上面变化出来的。 ⑦母亲为什么叫这本书为橡皮纸书呢?是因为书页的纸张又厚又硬,像树皮的颜色,也不知是 什么材料做的,非常坚韧,再怎么翻也不会撕破,又可以防潮湿。母亲就给它一个新式的名称—— 橡皮纸。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纸,是太外婆亲手裁订起来给外婆,外婆再传给母亲的。书页是双 层对折,中间的夹层里,有时会夹着母亲心中的至宝,那就是父亲从北平的来信,这才是“无字天 书”中真正的“书”了。母亲当着我,从不抽出来重读,直到花儿绣累了,菜油灯花也微弱了,我 背《论语》《孟子》背得伏在书桌上睡着了,她就会悄悄地抽出信来,和父亲隔着千山万水,低诉 知心话。 ⑧还有一本母亲喜爱的书,也是我记忆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惊心《十殿阎王》。粗糙的 黄标纸上,印着简单的图画。是阴间十座阎王殿里,面目狰狞的阎王、牛头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 鬼魂。依着他们在世为人的善恶,接受不同的奖赏与惩罚。惩罚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 锅、被猛兽追扑等等。然后从一个圆圆的轮回中转出来,有升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变为乞丐的, 也有降为猪狗、鸡鸭、蚊蝇的。母亲对这些图画好像百看不厌,有时指着它对我说:“阴间与阳间
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 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 被拉出来,剌一个窟窿,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 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 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夭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 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 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 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 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 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 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国园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 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 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 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 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 分,三月清明、谷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 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 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 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 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 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1《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 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 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2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琦君散文》(文章有删改) 12.本文是台湾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描写母亲的著名散文,回忆了与母亲的书相关的 些往事。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然后填写下表。(6分) 母亲最喜欢的书 「喜欢的原因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橡皮纸书 《十殿阎王》 历 ③ 《本草纲目》 13.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有两层意思,一是_①_;二是_②_。(4分) 1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怀柔参考答案:
4 的隔离,就只在一口气。活着还有这口气,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亲常爱说的一句话是:“不要 扯谎,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这本书里的一幅图画,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鬼,舌头 被拉出来,刺一个窟窿,套着犁头由牛拉着耕田,是对说谎者最重的惩罚。所以她常拿来警告人。 ⑨母亲生活上离不了手的另一本书是黄历。她在床头小几抽屉里,厨房碗橱抽屉里,都各放一 本。随时取出来翻查,看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日子的好坏,对母亲来说是太重要了。她万事细心, 什么事都要图个吉利。买猪仔,修理牛栏猪栓,插秧、割稻都要拣好日子。腊月里做酒蒸糕更不用 说了。只有母鸡孵出一窝小鸡来,由不得她拣在哪一天,但她也要看一下黄历。如果逢上大吉大利 的好日子,她就好高兴,想着这一窝鸡就会一帆风顺地长大,如果不巧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她就会 叫我格外当心走路,别踩到小鸡,在天井里要提防老鹰攫去。有一次,一只大老鹰飞扑下来,母亲 放下锅铲,奔出来赶老鹰,还是被衔走了一只小鸡。母亲跑得太急,一不小心,脚踩着一只小鸡, 把它的小翅膀踩断了。小鸡叫得好凄惨,母鸡在我们身边团团转,咯咯咯地悲鸣。母亲身子一歪, 还差点摔了一跤。我扶她坐在长凳上,她手掌心里捧着受伤的小鸡,又后悔不该踩到它,又心痛被 老鹰衔走的小鸡,眼泪一直地流,我也要哭了。 ⑩黄历上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母亲背得滚瓜烂熟。每次翻开黄历,要查眼前这个节气在哪一天, 她总是从头念起,一直念到当月的那个节气为止。我也跟着背:“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 分,三月清明、谷雨……” 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时,不知为什么,心里总有一丝凄凄凉 凉的感觉。小小年纪,就兴起“一年容易又秋风”的感慨。也许是因为八月里有个中秋节,诗里面 形容中秋节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节是应当全家团圆的,而一年盼一年,父亲和大哥总是在北平 迟迟不归。还有老师教过我诗经里的《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当时觉得“宛在水中央”不大懂,而且有点滑 稽。最喜欢的是头两句。“白露为霜”使我联想起“鬓边霜”,老师教过我那是比喻白发。我时常抬 头看一下母亲的额角,是否已有“鬓边霜”了。 ⑾《本草纲目》是母亲做学问的书,那里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头的字,母亲实在也认不得几 个。但她总把它端端正正摆在床头几上,偶然翻一阵,说来也头头是道。其实都是外公这位山乡郎 中口头传授给她的,母亲只知道出典都在这本书里就是了。 ⑿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摘自浙江文艺出版社《琦君散文》(文章有删改) 12.本文是台湾当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描写母亲的著名散文,回忆了与母亲的书相关的 一些往事。请认真阅读这篇文章,然后填写下表。(6 分) 母亲最喜欢的书 喜欢的原因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橡皮纸书 ①[来源:学科网] ⑤ 《十殿阎王》[来源:Zx x k .Com] ②[来源:Z| x x |k .Com] 黄历 ③ 《本草纲目》 ④ 13.文章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有两层意思,一是 ① ;二是 ② 。(4 分) 14.文章结尾说:“母亲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但在我心中,她却是博古通今的。”, 怀柔参考答案:
12.①书里藏着母亲对自已母亲和丈夫的思念。②书里有母亲做人的准则。⑧书里有母亲做事的依 据(书里有许多生活常识)。④书里有外公传授给她的医学常识。⑤做人真诚,热爱生活,贤息, 勤劳朴质 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①④每题1分,⑤题2分。 13.答業:①表现母亲做人的准则②母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评分标准:本题共4分,每层意思2分。 14.答案示例:不矛盾。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中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 如她能把黄历这本生活知识大全背得濠瓜烂熟;地能把《本草纲目》这本博大精深的医书说得头头 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 赞美和她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评分标准:本题共6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3分,说出母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给1 分,能举例子1分,有小结1分(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 第三问2分(赞美和骄傲各1分)。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 150个字)(6分) 2015平谷:阅读《一朵一朵的阳光》,完成第12-14题。(共14分) 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罗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 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 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 前 你找谁?”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进屋。 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男人满 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 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莱……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今天我生病了,我没 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男孩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 到山上来。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 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仰起头:“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 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 吊胆
5 12.①书里藏着母亲对自己母亲和丈夫的思念。②书里有母亲做人的准则。③书里有母亲做事的依 据(书里有许多生活常识)。④书里有外公传授给她的医学常识。⑤做人真诚,热爱生活,贤惠, 勤劳朴质。 评分标准:本题共 6 分,①——④每题 1 分,⑤题 2 分。 13.答案:①表现母亲做人的准则 ②母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 评分标准:本题共 4 分,每层意思 2 分。 14.答案示例:不矛盾。母亲虽然没有正式认过字、读过书,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比 如她能把黄历这本生活知识大全背得滚瓜烂熟;她能把《本草纲目》这本博大精深的医书说得头头 是道。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这样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 赞美和她为母亲骄傲的感情。 评分标准:本题共 6 分。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3 分,说出母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给 1 分,能举例子 1 分,有小结 1 分(从这个角度上看,母亲确实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人); 第三问 2 分(赞美和骄傲各 1 分)。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 150 个字) (6 分) 2015 平谷:阅读《一朵一朵的阳光》,完成第 12-14 题。(共 14 分) 一朵一朵的阳光 周海亮 七月的阳光直直地烘烤着男人的头颅,男人如同穿在铁扦子上的垂死的蚂蚱。他穿过一条狭窄 的土路,土路的尽头,趴着一座石头和茅草垒成的小屋。男人在小屋前站定,擦一把汗,喘一口气, 轻轻叩响铁锈斑斑的门环。少顷,伴随着沉重的“嘎吱”声,一个光光的暗青色脑壳出现在他的面 前。 “你找谁?”男孩扶着斑驳的木门,打量着他。 “我经过这里,迷路了。”男人专注地看着男孩,“能不能给我一碗水?”他目送着男孩进屋。 然后在门前的树墩坐下。 男孩端来了水。男人把一碗水一饮而尽。那是井水,清冽,甘甜,喝下去,酷热顿消。男人满 足地抹抹嘴,问男孩:“只有你一个人吗?你娘呢?” “她下地了。”男孩说,“她天黑才能回来,回来的路上她会打满一筐猪草;回来后还得做饭, 吃完饭她还得喂猪,或者去园子里浇菜……除了睡觉,她一点儿空闲都没有。今天我生病了,我没 陪她下地。” “你生病了吗?”男人关切地问他。 “早晨 拉肚子。不过现在好了。”男孩眨眨眼睛说。 “你今年多大?”男人问他,“七岁?” “你怎么知道我七岁了?”男孩盯着男人。 男人探了探身子,他想摸摸男孩青色的脑壳。男孩机警地跳开,说:“我不认识你。” “你们怎么不住在村子里了?”男人笑笑,手僵在空中。 “本来是住在村子里的,我爹和别人打架,把人打残,跑了,娘说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就搬 到山上来。娘说他的罪,顶多够判三年,如果他敢承担,现在早就出来了……可是他跑了。” 男孩又给男人一碗水,男人再次喝得精光。燥热顿消,久违的舒适从牙齿直贯脚底。男人将空 碗放在树墩上,问男孩:“你和你娘,打算就这样过下去吗?” 男孩仰起头:“娘说,在这里等爹。” “可是他逃走了。他怕坐牢,逃走了……你们还能等到他吗?” “不知道。”男孩说,“我和我娘都不知道。可是娘说我们在这里等着,就有希望。如果他真 的回来,如果他回来以后连家都没有了,他肯定会继续逃亡。那么,这一辈子,每一天,他都会提 心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