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黄亚钧,郁义鸿.微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撰写人:徐勇
26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微观经济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黄亚钧,郁义鸿. 微观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撰写人:徐 勇 审核人:王 蕾 课程负责人:徐 勇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 总学时:32学时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简介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 律。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三部分。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古典理 论,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分析在短期内价格、工资相对固定情况下宏观经济的运 行规律,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讨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能够建立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分析框架, 为学生提供学习经济学和管理类其他课程的基本理论工具以及将来从事管理工 作构建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宏观经济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强调 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经济学 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结合,对宏观经济现象能够做出分析判断,培养和提升学生 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6学时)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 济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要求: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如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流量和存量等:了解宏 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从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和内 容,探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算一意,决观经济的街景与的街 (4学时) 教学内容:国民收入的衡量:价格指数和失业率: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 消费:宏观经济的均衡。 教学要求:掌握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理解不同的价格指数,并能够进行价 格指数的计算:了解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掌握欧拉定理:掌握封闭经 济的长期均衡模型,能够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对于GDP核算和价格指数,可以用一些简 单的题目,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 第三章:经济增长 (3学时) 2>
27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总学时:32 学时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分:2 学分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简介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 律。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 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三部分。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古典理 论,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分析在短期内价格、工资相对固定情况下宏观经济的运 行规律,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讨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 法,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能够建立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分析框架, 为学生提供学习经济学和管理类其他课程的基本理论工具以及将来从事管理工 作构建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 宏观经济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强调 逻辑思维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经济学 理论与中国经济实际结合,对宏观经济现象能够做出分析判断,培养和提升学生 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6 学时)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 济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要求: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如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名义价值和实际价值、流量和存量等;了解宏 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授课方式:讲授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从国民经济统计公报的各项指标和内 容,探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 (4 学时) 教学内容:国民收入的衡量;价格指数和失业率;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 消费;宏观经济的均衡。 教学要求:掌握国民收入的衡量方法;理解不同的价格指数,并能够进行价 格指数的计算;了解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掌握欧拉定理;掌握封闭经 济的长期均衡模型,能够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 授课方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对于 GDP 核算和价格指数,可以用一些简 单的题目,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 第三章:经济增长 (3 学时)
教学内容: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黄金律: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增长理论 的应 教学要求:掌握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掌握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掌握 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了解新经济增长理论。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引入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只 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展,让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只是适当给与点拨。 第四意:失业 (2学时) 教学内容:自然失业:职业搜寻职业配给:失业治理 教学要求:掌握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理解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 理论模型:了解实际工资刚性:了解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章:通货膨胀 (5学时) 教学内容:货币的概念: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理论:通货膨胀与利率:通货 膨胀的社会成本。 教学要求:了解货币的职能和类型:掌握货币数量的计量:掌握货币乘数理 论:掌握货币需求理论:理解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掌握费雪效应:理解 通货膨胀的补会成本 授课方式:讲授,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让学生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历程 第六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2学时) 教学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 教学要求:掌握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掌握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理解宏观 总量的短期均衡 授课方式: 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七章:总需求理论 (4学时) 教学内容:国民收入的决定:利率的决定:IS一LM模型:IS一LM模型与宏 观经济政策 教学要求: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一支出模型:理解货币市场的供求及利 率的决定:能够运用IS一LM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理解总需求曲线与IS一LM模型 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总供给理论(2学时) 教学内容:总供给模型: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要求:了解总供给模型: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对总产量的影响:掌 握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 授课方式:讲授。总供给模型有多个,区分起米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以自 学为主,大致了解这些模型即可。 第九章:开放经济(2学时) 教学内容:汇率与净出口: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 教学要求:学握外汇与汇率的概念:理解汇率与净出口的关系:了解国际收 支平衡表: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掌握汇率制度的类型。 授课方式:讲授,同时演示市场上的各种汇率。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这 8
28 教学内容: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黄金律;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增长理论 的应用。 教学要求:掌握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掌握资本积累的黄金律;掌握 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了解新经济增长理论。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引入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只 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展,让学生在课下自学,教师只是适当给与点拨。 第四章:失业 (2 学时) 教学内容:自然失业;职业搜寻;职业配给;失业治理。 教学要求:掌握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率;理解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 理论模型;了解实际工资刚性;了解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五章:通货膨胀 (5 学时) 教学内容:货币的概念;货币供给;货币需求理论;通货膨胀与利率;通货 膨胀的社会成本。 教学要求:了解货币的职能和类型;掌握货币数量的计量;掌握货币乘数理 论;掌握货币需求理论;理解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掌握费雪效应;理解 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授课方式:讲授,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让学生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历程。 第六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2 学时) 教学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宏观经济总量的短期均衡。 教学要求:掌握总需求和总需求曲线;掌握总供给和总供给曲线;理解宏观 总量的短期均衡。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七章:总需求理论 (4 学时) 教学内容:国民收入的决定;利率的决定;IS—LM 模型;IS—LM 模型与宏 观经济政策。 教学要求: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的收入—支出模型;理解货币市场的供求及利 率的决定;能够运用 IS—LM 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理解总需求曲线与 IS—LM 模型 的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八章:总供给理论 (2 学时) 教学内容:总供给模型;总产量的波动与调整;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要求:了解总供给模型;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对总产量的影响;掌 握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 授课方式:讲授。总供给模型有多个,区分起来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以自 学为主,大致了解这些模型即可。 第九章:开放经济 (2 学时) 教学内容:汇率与净出口;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 教学要求:掌握外汇与汇率的概念;理解汇率与净出口的关系;了解国际收 支平衡表;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掌握汇率制度的类型。 授课方式:讲授,同时演示市场上的各种汇率。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这
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在课后自学 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2学时) 教学内容: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有规则和无规则:经济波动理论的新 发展。 教学要求: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了 解宏观经济政策规则:了解经济波动理论的最新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讨论主题包括:货币与财政决策者应该努力 稳定经济吗?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中 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三、考核方式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出勤占5%,作业 占25%,课外阅读占20%,期中考试占50%。 (2)期末考核:占60%。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四、教材及主 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黄亚钧.宏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书 曼昆.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多恩布什等.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8. 撰写人:冷敏 审核人:侯惠英 课程负责人:冷敏
29 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在课后自学。 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和理论 (2 学时) 教学内容:主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有规则和无规则;经济波动理论的新 发展。 教学要求: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了 解宏观经济政策规则;了解经济波动理论的最新发展。 授课方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讨论主题包括:货币与财政决策者应该努力 稳定经济吗?政府应该平衡其预算吗?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中 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三、考核方式 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 (1)平时成绩:占 40%。平时成绩满分为 100 分,其中,出勤占 5%,作业 占 25%,课外阅读占 20%,期中考试占 50%。 (2)期末考核:占 60%。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黄亚钧. 宏观经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主要参考书 曼昆. 宏观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多恩布什等. 宏观经济学. 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高鸿业. 宏观经济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布兰查德. 宏观经济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巴罗. 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8. 撰写人:冷 敏 审核人:侯惠英 课程负责人:冷 敏
《统计学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Statistics B 总学时:32学时 讲授学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微积分、线形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简介 说明该课程的性质及主要内容,明确该课程对学生在学握知识、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等方面的任务。 《统计学》是高等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主要从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出 发,对经济管理活动中的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方法加以研究,总结经济管理中数据 处理分析的基本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数据统计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具体包括统计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 知识:掌握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专业课程的数量分析方法:培养学生 科学的统计分析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根据具体课程,按章节或知识点内容分块列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授课方 式等,例如: 第一章:统计总论(2学时) 教学内容:统计学的历史:统计的性质、任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统计的性质与特点:了解统计工 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第二章:统计调查(3学时) 教学内容: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教学要求:学握统计调查的概念: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了解统计 调查的各种组织形式及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案例教学相结合 统计整理(3学时) 教学内容:统计整理步骤:统计整理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掌握统计分组 的方法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掌握累计次数分布的计算:了解次数分布的主要 类型:掌握灵活运用统计表和分布图表的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6学时) 教学内容:统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 教学要求: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理解六种相对指标的概
30 《统计学 B》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Statistics B 总学时:32 学时 讲授学时:32 学时 学分: 2 学分 先修课程:微积分、线形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简介 说明该课程的性质及主要内容,明确该课程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等方面的任务。 《统计学》是高等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主要从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出 发,对经济管理活动中的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方法加以研究,总结经济管理中数据 处理分析的基本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数据统计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 法,具体包括统计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 知识;掌握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和学习各专业课程的数量分析方法;培养学生 科学的统计分析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根据具体课程,按章节或知识点内容分块列出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授课方 式等,例如: 第一章:统计总论(2 学时) 教学内容: 统计学的历史;统计的性质、任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要求: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解统计的性质与特点;了解统计工 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第二章:统计调查(3 学时) 教学内容: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教学要求: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了解统计 调查的各种组织形式及特点。 授课方式:讲授与自学、案例教学相结合 第三章:统计整理(3 学时) 教学内容:统计整理步骤;统计整理方法。 教学要求:理解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掌握统计分组 的方法;掌握分配数列的编制;掌握累计次数分布的计算;了解次数分布的主要 类型;掌握灵活运用统计表和分布图表的方法。 授课方式: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第四章:统计综合指标(6 学时) 教学内容:统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 教学要求: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和计量单位;理解六种相对指标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