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 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2.剔除法。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 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 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 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3.添补法。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 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唯有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 通畅、达意。 4.替换法。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 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 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 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至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 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5.调序法。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对于这些特殊句 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 阅读习惯。 6.释义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 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上。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 确地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如何翻 译这些关键词呢? (1)联想课文推断。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 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 熟词”。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 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如:“亡何花开,薄如蝉翼。”此句在翻译时如不 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 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 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 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2)语境分析推断。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 言词语本身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此时, 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 (3)语法分析推断。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 代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如:“每至客舍,自放驴,取 樵炊爨。”(202年全国卷)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其 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 木柴”之意。 (4)巧借修辞释义。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喻、借代、婉 曲、用典等),假如不作处理就直译这些句子,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当。 (5)固定结构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 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
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 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2.剔除法。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 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 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 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3.添补法。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 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唯有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 通畅、达意。 4.替换法。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 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 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 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至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 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5.调序法。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对于这些特殊句 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 阅读习惯。 6.释义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 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上。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 确地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如何翻 译这些关键词呢? (1)联想课文推断。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 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 “熟词”。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 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如:“亡何花开,薄如蝉翼。”此句在翻译时如不 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 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 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 “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2)语境分析推断。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有些文 言词语本身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单依所在文句,词义亦是难以定夺的。此时, 需借助句子上下文意(即语境)来推知词义。 (3)语法分析推断。有些词语在翻译时,可依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凭借现 代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状语多由副词充当)来推知词性,进而推知意义。如:“每至客舍,自放驴,取 樵炊爨。”(2002 年全国卷)此句中的“樵”,易误译成动词“打柴”之意。其 实,此句中“取”是动词,“樵”处于宾语的位置,其词性应为名词,故宜译为 “木柴”之意。 (4)巧借修辞释义。文言文中,常存在使用修辞手法的现象(比喻、借代、婉 曲、用典等),假如不作处理就直译这些句子,则会使译文显得不当。 (5)固定结构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在使用时形成了固定结构模式, 如表疑问的常用“奈何”“若何”等,表测度的常用“无乃……乎”“得无……
乎”等。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如:“其信 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此句采用了“其……,其……”表选择的 固定结构,可译为“是……,还是……”之意。弄清此点后,该句便无翻译障碍 了。此固定结构,可从初中学过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 得以印证。 (6)词类活用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使动、 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在翻译时需根据其活用进行意 译 二、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修辞手法和句式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 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 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 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 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4注意常见的句式。(1)判断句(2)倒装句(要调整语序):a.宾语前置b. 定语后置c.状语后置d.主谓倒装(3)省略句(要补出省略成分)(4)被动句 三、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 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 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 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 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 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 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 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四、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 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 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 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于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 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 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 美 五、避免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 述题。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査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 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 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 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
乎”等。在译句时,若能把握住这些固定结构,句子便可流畅译出。如:“其信 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此句采用了“其……,其……”表选择的 固定结构,可译为“是……,还是……”之意。弄清此点后,该句便无翻译障碍 了。此固定结构,可从初中学过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 得以印证。 (6)词类活用释义。在文言句子中,有些词语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使动、 意动、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等,在翻译时需根据其活用进行意 译。 二、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修辞手法和句式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 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 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 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 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4.注意常见的句式。(1)判断句(2)倒装句(要调整语序):a.宾语前置 b. 定语后置 c.状语后置 d.主谓倒装(3)省略句(要补出省略成分)(4)被动句 三、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 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 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 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 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 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 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 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四、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 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 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 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于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 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 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 美。 五、避免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2002 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 述题。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 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 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 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
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 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 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们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 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2.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3.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 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 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4.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 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5.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 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 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 余 6.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结构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7.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 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典例】 (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 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 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 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 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 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 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 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 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 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
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 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 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们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 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2.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 不伦不类。 3.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 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 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 4.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 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 5.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 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 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 余。 6.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结构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7.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由于在古汉语中,有一些是倒装句,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调整过来; 还有一些不是倒装句,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 合现代语法,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典例】 (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申甫传 汪 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 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 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 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 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 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 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 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 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 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逐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
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 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 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 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 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 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 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 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 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媐(xi):嬉戏。②瘗(y):埋葬③窭(j):贫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 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之。(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解析】对文言文翻译题目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 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1)句中,必须补出句首的主语即 “申甫”还须注意“复”“故”两个常用实词的翻译方法,活用的词“乞”在 这里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2)句中,注意“数”“以”的翻译方法 “见”表被动。这都是课内很常见的词的用法。(3)句中,注意“于是”古今 异义,实词“咎”“讥”的翻译,在句中的“而”表并列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翻译为 (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 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 劣)。 www.Jb1000.com 【感悟高考真题】 1.(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 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 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髙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 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 艴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
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 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 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 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 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 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 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 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 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 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 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之。(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解析】对文言文翻译题目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 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1)句中,必须补出句首的主语即 “申甫”还须注意 “复”“故”两个常用实词的翻译方法,活用的词“乞”在 这里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2)句中,注意“数”“以”的翻译方法, “见”表被动。这都是课内很常见的词的用法。(3)句中,注意“于是”古今 异义,实词“咎”“讥”的翻译,在句中的“而”表并列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翻译为: (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 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 劣)。 www.jb1000.com 【感悟高考真题】 1. (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 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 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 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芜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 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
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 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 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 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 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髙材,以直道刚气 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 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 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徙倚: 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解析】选A。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 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延祐五年”“七月二十八日”“明日”这都 是表示时间顺承的词语,作者在临川见完吴幼清后,又来到了彭泽,并在此停留 下来,还在第二日登上了小孤山,因此,“次”应为“驻止”之意,而不是“排 列”的意思。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选D。本题考査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 即题干中“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① 只是说明作者履行了自己的使命,⑥句只是对李维肃的一个判断,两句和“新修 柱峰亭”没有任何关系。而②说明了以前旧亭刚修成时的坚固,虽论述对象也 是亭子,但没有直接关系。做此题,也可以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都不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解析】选B。本题考査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 “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可 以看岀,牧羊亭破败不堪主要是守护者造成的,后文又提到“非彭泽所治境”。 可见,彭泽县令不是牧羊亭破败不堪的责任人
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 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 所偏倚,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 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嵘在 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 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 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一知其 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我。 ②甃结:砖块建筑。 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徙倚: 来回走动。⑤震凌冲激:指江水侵凌撞击。⑥旧人: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舟次彭泽 次:排列 B.芜秽充斥 秽: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 怃:失意 D.起佐郡 起:起任 【解析】选 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 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延祐五年”“七月二十八日”“明日”这都 是表示时间顺承的词语,作者在临川见完吴幼清后,又来到了彭泽,并在此停留 下来,还在第二日登上了小孤山,因此,“次”应为“驻止”之意,而不是“排 列”的意思。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 即题干中“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 ① 只是说明作者履行了自己的使命,⑥句只是对李维肃的一个判断,两句和“新修 一柱峰亭”没有任何关系。而②说明了以前旧亭刚修成时的坚固,虽论述对象也 是亭子,但没有直接关系。做此题,也可以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都不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孤山山腰有个旧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 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露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峰亭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解析】选 B。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 “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以涉,颠覆是惧”,可 以看出,牧羊亭破败不堪主要是守护者造成的,后文又提到“非彭泽所治境”。 可见,彭泽县令不是牧羊亭破败不堪的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