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速效率: P,2 >由于p即为溢流阀调定压力 在轻载(p2较小和低速Q2较小)时p1Q1仍保持 不变 所以,串联节流调速效率低,功率损失大,油 液发热厉害 速度不稳定,受负荷影响较大,起动和制动时 易产生液压冲击 因此,串联节流调速较少采用
➢ 调速效率: ➢ 由于p1即为溢流阀调定压力 ➢ 在轻载(p2较小)和低速(Q2较小)时p1Q1仍保持 不变 ➢ 所以,串联节流调速效率低,功率损失大,油 液发热厉害 ➢ 速度不稳定,受负荷影响较大, 起动和制动时 易产生液压冲击 ➢ 因此,串联节流调速较少采用 1 1 2 2 p Q p Q =
9-2-1-1并联节流调速 将图93中的换向阀改为图 94所示的形式过渡结构流 换向阀处于中位时,PT通,油 泵卸载执行机构不动 >换向阀从中位右移 224 PA打开时PT并不立即隔断 死龙 而是随PA开大而逐渐关小 在调速过程中,油泵流量 Q分成两个部分: 经PA流人执行机构,流 量为Q2 经PT流回油箱 流量为Q3=Q1 2
9-2-1-1 并联节流调速 ➢ 将图9—3中的换向阀改为图 9—4所示的形式过渡结构流 ➢ 换向阀处于中位时,PT通,油 泵卸载,执行机构不动 ➢ 换向阀从中位右移 ➢ PA打开时PT并不立即隔断 ➢ 而是随PA开大而逐渐关小 ➢ 在调速过程中,油泵流量 Ql分成两个部分: ➢ 经PA流人执行机构,流 量为Q2 ⚫ 经PT流回油箱, 流量为Q3=Q1 - Q2
9-2-1-1并联节流 随着滑阀的继续右移 Q3逐渐减小,Q2相应增加(调速) 与串联节流相比 轻载和低速时回流口开得较大,使p1小,调速效率稍好,油液 发热较轻 轻载时换向阀前后压降(P1P2)较小,故Q2随滑阀移动的变化 比较平缓,调速性能有所改善 滑阀开度不变时,流量与负载有关,调速性能仍然不够理想 采用上述开式过渡滑阀 虽有助于获得比较平缓的调速性能 但操作换向阀时动作仍不可过猛 否则,在起动和换向时,仍会产生液压冲击(造成元件损坏)
9-2-1-1 并联节流 ➢ 随着滑阀的继续右移 ➢ Q3逐渐减小,Q2相应增加(调速) ➢ 与串联节流相比 ➢ 轻载和低速时回流口开得较大,使p1小,调速效率稍好,油液 发热较轻 ➢ 轻载时换向阀前后压降(P1 -P2 )较小,故Q2随滑阀移动的变化 比较平缓,调速性能有所改善 ➢ 滑阀开度不变时,流量与负载有关,调速性能仍然不够理想 ➢ 采用上述开式过渡滑阀 ➢ 虽有助于获得比较平缓的调速性能 ➢ 但操作换向阀时动作仍不可过猛 ➢ 否则,在起动和换向时,仍会产生液压冲击(造成元件损坏)
9-2-1-1溢流节流 将图9-3中换向阀改成溢流节流式 换向阀 在溢流式换向阀中 定差溢流阀两端油腔分别与换向 阀节流前后油路通 右端通油泵排压 >左端受油马达进油压力 只要溢流阀弹簧做得很软,其阀 芯移动量又很小 换向阀节流前后油压差保持 定 流经换向阀的流量取决于换 图9-5溢流节流调速原理 子动换向:2溢济阀 向阀阀芯位胃,而不受油马
9-2-1-1 溢流节流 ➢ 将图9—3中换向阀改成溢流节流式 换向阀 ➢ 在溢流式换向阀中 ➢ 定差溢流阀两端油腔分别与换向 阀节流前后油路通 ➢ 右端通油泵排压 ➢ 左端受油马达进油压力 ➢ 只要溢流阀弹簧做得很软,其阀 芯移动量又很小 ➢ 换向阀节流前后油压差保持 恒定 ➢ 流经换向阀的流量取决于换 向阀阀芯位置,而不受油马 达载荷轻重的影响
9-2-1-1溢流节流调速 可使流量Q2与载荷的变化 无关 执行机构速度较稳定 定差溢流阀调整压力不大 (0.2~0.4MPa) 调速也较平稳 随滑阀位置的 移动发生急变花 调速效率较高 图9-5溢流节流调速原理 轻载时尤为显著 1-手动换向阀:2定差溢流间 上述各种调速方法 泵排出余油重返油箱 使油液经过节流 功率损失不可避免 >导致油液发热
9-2-1-1 溢流节流调速 ➢ 可使流量Q2与载荷的变化 无关 ➢ 执行机构速度较稳定 ➢ 定差溢流阀调整压力不大 (0.2~0.4MPa) ➢ 调速也较平稳 ➢ 机构速度不会随滑阀位置的 移动发生急剧变化 ➢ 调速效率较高 ➢ 轻载时尤为显著 ➢ 上述各种调速方法: ➢ 泵排出余油重返油箱 ➢ 使油液经过节流 ➢ 功率损失不可避免 ➢ 导致油液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