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试卷 语文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考/.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其他试题 须 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知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基础运用(共1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共6分) 2015年10月,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授予84岁高龄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这位之年的女药学家成 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她发现的青篙素,对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起到 显著作用。《武汉晩报》和《新闻晨报》分别以“呦呦麂鸣,一鸣惊人”“呦呦鹿鸣,食野 之蒿”为标题对此进行专题报道,将屠呦呦的名字与她的研究成果巧妙联系在一起。“呦呦” 典出《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 的正是青蒿。“呦呦”二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结下不解之緣,为现代 科学研究增添了几分诗意的遐想。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是(2分) A. nie “遐”字应先写“辶” B. nue “遐”字应后写“辶” “遐”字应先写“辶” gao “遐”字应后写“辶” (2)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2分) A.不惑B.花甲C.弱冠D.耄耋 (3)根据上文内容判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的“呦呦”指的是(2分) A.鹿奔跑的样子B.鹿奔跑的速度 C.鹿鸣叫的声音D.鹿吃草的声音 2.“2015年石景山区中学生戏剧节展演活动”吸引了全区师生广泛、积极地参与。围绕“演 绎经典,体味人生”的主题,师生们阅读名著,改编剧本,排演剧目,不少学校还成立 了戏剧社。各校共报送27个剧目,其中11个剧目参加了展演活动。(共4分) (1)作为校报记者,你将采访参加展演的同学们。请你针对戏剧节的主题,设计一个有价 值的采访问题。(2分) 答 (2)下面是对参演同学的采访记录。请依据采访记录,用一句话总结同学们参加展演活动
石景山区 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试卷 语 文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一、基础•运用(共 15 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⑴-⑶题。(共 6 分) 2015 年 10 月,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 学奖”授予 84 岁高龄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这位之年的女药学家成 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她发现的青蒿.素,对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起到 显著作用。《武汉晚报》和《新闻晨报》分别以“呦呦鹿鸣,一鸣惊人”“呦呦鹿鸣,食野 之蒿”为标题对此进行专题报道,将屠呦呦的名字与她的研究成果巧妙联系在一起。“呦呦” 典出《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蒿”指 的正是青蒿。“呦呦”二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结下不解之缘,为现代 科学研究增添了几分诗意的遐.想。 ⑴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是(2 分) A.niè hāo “遐”字应先写“辶” B.nüè hāo “遐”字应后写“辶” C.nüè ɡāo “遐”字应先写“辶” D.niè ɡāo “遐”字应后写“辶” ⑵文中横线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2 分) A.不惑 B.花甲 C.弱冠 D.耄耋 ⑶根据上文内容判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的“呦呦”指的是(2 分) A.鹿奔跑的样子 B.鹿奔跑的速度 C.鹿鸣叫的声音 D.鹿吃草的声音 2.“2015 年石景山区中学生戏剧节展演活动”吸引了全区师生广泛、积极地参与。围绕“演 绎经典,体味人生”的主题,师生们阅读名著,改编剧本,排演剧目,不少学校还成立 了戏剧社。各校共报送 27 个剧目,其中 11 个剧目参加了展演活动。(共 4 分) ⑴作为校报记者,你将采访参加展演的同学们。请你针对戏剧节的主题,设计一个有价 值的采访问题。(2 分) 答: ⑵下面是对参演同学的采访记录。请依据采访记录,用一句话总结同学们参加展演活动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10 页,共五道大题,21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其他试题 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的收获。(要求:用“不但……而且……”的句式,限40字以内)(2分) 学生A:在改编、排练话剧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原著,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 内容,更细膩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 学生B:这次展演,我们看到了其他学校的很多优点,从中吸取了不少表演经验。 3.默写(共5分) (1)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1分) (2)。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 (3),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分) (4)许多成语来源于古诗词,如“柳暗花明”出自“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从下列备选成 语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应的诗词原句。(2分) 备选成语:万紫千红悲欢离合扑朔迷离不拘一格杳如黄鹤 成语“”出自“” 二、名著阅读(共9分) 4.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1)-(3题。(共6分) 1刘备来到庄前款开门,要童子2刘备命关羽、张飞二人在门外等3进门后 去還报。童子说孔明正在午睡。刘候,自己麋随童子轻轻地走进门去 备急忙阻止他,叫他不要惊孔明 4张飞见刘备在阶前站着,不由火5张飞说着,便要动手放火关羽6刘备却一直耐心等特过了好久, 起对关羽说:“这先生如此儆慢!连忙劝住他 孔明才睡。得知刘备来访,他薹 笔我去放一把火,看他还睡不睡 衣出来与刘备见礼。 (1)上面连环画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1分) (2)连环画中第幅从侧面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对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样回顾: (用原文回答)(3分) (3)结合前后内容,为第3幅画补写一段文字。(要求:30-40字)(2分) 答 5.如果将《红岩》改编成课本剧,你最想呈现原著中的哪一个片段?说说你的理由。(3分)
的收获。(要求:用“不但……而且……”的句式,限 40 字以内)(2 分) 学生 A:在改编、排练话剧的过程中,我们反复阅读原著,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 内容,更细腻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 学生 B:这次展演,我们看到了其他学校的很多优点,从中吸取了不少表演经验。 答: 3.默写(共 5 分) ⑴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1 分) ⑵。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 分) ⑶,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 分) ⑷许多成语来源于古诗词,如“柳暗花明”出自“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从下列备选成 语中任选一个 ....,写出相应的诗词原句。(2 分) 备选成语:万紫千红 悲欢离合 扑朔迷离 不拘一格 杳如黄鹤 成语“”出自“” 二、名著阅读(共 9 分) 4.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第⑴-⑶题。(共 6 分) 1.刘备来到庄前,敲开门,要童子 去通报。童子说孔明正在午睡。刘 备急忙阻止他,叫他不要惊醒孔明。 2.刘备命关羽、张飞二人在门外等 候,自己跟随童子轻轻地走进门去。 3.进门后, 4.张飞见刘备在阶前站着,不由火 起,对关羽说:“这先生如此傲慢! 等我去放一把火,看他还睡不睡!” 5.张飞说着,便要动手放火,关羽 连忙劝住他。 6.刘备却一直耐心等待。过了好久, 孔明才睡醒。得知刘备来访,他整 衣出来与刘备见礼。 ⑴上面连环画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1 分) ⑵连环画中第幅从侧面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对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样回顾:“” (用原文回答)(3 分) ⑶结合前后内容,为第 3 幅画补写一段文字。(要求:30-40 字)(2 分) 答: 5.如果将《红岩》改编成课本剧,你最想呈现原著中的哪一个片段?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 三、文盲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6-8题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①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 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酆、苦、柘、谯皆下①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 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 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 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 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 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西向,名②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 世。二世怒,下②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 忧。”上悦。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①合从:联合②二世:指秦二世胡亥 6.【甲】【乙】两文中的“名”和“下”意思各不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2分) A.①名:名声②名:打着……的旗号①下:攻下②下:下放 B.①名:打着……的旗号②名:名声①下:攻下②下:下放 C.①名:名声②名:打着……的旗号①下:下放②下:攻下 D.①名:打着……的旗号②名:名声①下:下放②下:攻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藉第令毋斩 翻译 (2)以反者闻二世翻译 8.【甲】【乙】两段文字都记述了陈涉起义军胜利进军和①的情况。【乙】文中秦二世表现
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 6-8 题。 【甲】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 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①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 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①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 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 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 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 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 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为“张楚”。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 以应陈涉。相立为侯王,合从①西向,名②为伐秦,不可胜数也。谒者使东方来,以反者闻 二世②。二世怒,下②吏。后使者至,上问,对曰:“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 忧。”上悦。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①合从:联合②二世:指秦二世胡亥 6.【甲】【乙】两文中的“名”和“下”意思各不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2 分) A.①名:名声②名:打着……的旗号①下:攻下 ②下:下放 B.①名:打着……的旗号②名:名声①下:攻下 ②下:下放 C.①名:名声②名:打着……的旗号①下:下放②下:攻下 D.①名:打着……的旗号②名:名声①下:下放②下:攻下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 分) ⑴藉第令毋斩 翻译:__________ ⑵以反者闻二世翻译:__________ 8.【甲】【乙】两段文字都记述了陈涉起义军胜利进军和①的情况。【乙】文中秦二世表现
出的②,印证了【甲】文中“三老、豪杰”对于统治者“无道”的评价。(用自己的话回 四、现代文阅读(共37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912题。(共13分) 【材料一】 每年阳历十二月下旬初始,中国北方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从①(霜降冬至)那一天 算起,以后每九天记为一“九”,经过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 为了记录“数九”的过程,古人创造了“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 了数九期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总结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在中国北方流传最 广的“九九歌”这样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 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材料二】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为了消磨漫长冬日而创造的一种既实用又雅致的数九习俗。 传说“九九消寒图”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被关押大都(今北京)期间,正值数 九寒天,于是他便在狱墙上绘八十一格,毎日以墨涂一格,以此传达②(熬冬昐賽眷恋故 国)的心境。《帝京景物略》则记载了与之类似的雅图:“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 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从中可以想见一幅素梅图完成之后的 美好韵致。 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记载:“贴素梅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以胭脂日图一圈, 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俊俏佳人,清晨起来对镜梳妆,以纤纤素手蘸胭脂 画梅花,何尝不是画出了深闺里的柔情蜜意?待胭脂梅花铺满整幅,深闺之外,春光喜人, 恍然间素梅变作正当时当令的杏花……这恐怕是只有中国才有的闺阁情趣吧? 普通人家也会悬挂消寒图,其中最简单的要数画铜钱。在纸上画出九格,毎格内绘九个 铜钱状的圆,共八十一个,并根据“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中加圈半阴晴” 的歌诀,每天用墨笔填涂,直至春天到来。 清代还诞生了“九九消寒迎春联”。如“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③”(秋 闻秋语秋送秋香秋添秋思),上下联各为九个字,每字同为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 笔,冬尽则联成。 我们的先人在没有暖气、没有手机的古代,通过“画九”“写九”,将寂寞的寒冬过得 有滋有味。 注释:①垂:“垂”的繁体字写作“垂”,九画
出的②,印证了【甲】文中“三老、豪杰”对于统治者“无道”的评价。(用自己的话回 答)(3 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 37 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第 9-12 题。(共 13 分) 【材料一】 每年阳历十二月下旬初始,中国北方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从① (霜降 冬至)那一天 算起,以后每九天记为一“九”,经过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就到了春暖花开的时节。 为了记录“数九”的过程,古人创造了“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 了数九期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总结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在中国北方流传最 广的“九九歌”这样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 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材料二】 “九九消寒图”是古人为了消磨漫长冬日而创造的一种既实用又雅致的数九习俗。 传说“九九消寒图”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被关押大都(今北京)期间,正值数 九寒天,于是他便在狱墙上绘八十一格,每日以墨涂一格,以此传达②(熬冬盼春 眷恋故 国)的心境。《帝京景物略》则记载了与之类似的雅图:“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 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从中可以想见一幅素梅图完成之后的 美好韵致。 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记载:“贴素梅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以胭脂日图一圈, 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俊俏佳人,清晨起来对镜梳妆,以纤纤素手蘸胭脂 画梅花,何尝不是画出了深闺里的柔情蜜意?待胭脂梅花铺满整幅,深闺之外,春光喜人, 恍然间素梅变作正当时当令的杏花……这恐怕是只有中国才有的闺阁情趣吧? 普通人家也会悬挂消寒图,其中最简单的要数画铜钱。在纸上画出九格,每格内绘九个 铜钱状的圆,共八十一个,并根据“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中加圈半阴晴” 的歌诀,每天用墨笔填涂,直至春天到来。 清代还诞生了“九九消寒迎春联”。如“春泉垂①春柳春染春美,秋院挂秋柿③”(秋 闻秋语 秋送秋香 秋添秋思),上下联各为九个字,每字同为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 笔,冬尽则联成。 我们的先人在没有暖气、没有手机的古代,通过“画九”“写九”,将寂寞的寒冬过得 有滋有味。 注释:①垂:“垂”的繁体字写作“垂”,九画
9.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4分) 10.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下面这种涂法所表示的含义。(2分) 11.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九九消寒图”为什么“既实用又雅致”。(3分) 12.材料中介绍了“九九歌”“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联”等数九习俗,请任选其中一种, 说说它是如何体现古人的智慧情趣的。(4分) (二)阅读下面小说选段,完成第13-16题。(共16分) ①他拉上了包月。哼,和拉散座儿一样的不顺心!这回是在杨宅。杨先生是上海人,杨 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 头一天上工,祥子就差点发了昏。一清早,大太太坐车上市去买菜。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 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学校不同,年纪不同,长相不同,可是 都一样的讨厌,特别是坐在车上,至老实的也比猴子多着两手儿。把孩子们都送走,杨先生 上衙门。送到衙门,赶紧回来,拉二太太上东安市场或去看亲友。回来,接学生回家吃午饭。 吃完,再送走。送学生回来,祥子以为可以吃饭了,大太太扯着天津腔,叫他去挑水。杨宅 的甜水有人送,洗衣裳的苦水归车夫去挑。这个工作在条件之外,祥子为对付事情,没敢争 论,一声没响的给挑满了缸。放下水桶,刚要去端饭碗,二太太叫他去给买东西。大太太与 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 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祥子不晓得这个,只当是头一天恰巧赶上宅里这么忙,于是又没 说什么,而自己掏腰包买了几个烧饼。他爱钱如命,可是为维持事情,不得不狠了心。 ②买东西回来,大太太叫他打扫院子。杨宅的先生,太太,二太太,当出门的时候都打 扮得极漂亮,可是屋里院里整个的像个大垃圾堆。祥子看着院子直犯恶心,所以只顾了去打 扫,而忘了车夫并不蓑管打杂儿。院子打扫清爽,二太太叫他顺手儿也给屋中扫一扫。祥子 也没驳回,使他惊异的倒是凭两位太太的体面漂亮,怎能屋里脏得下不去脚!把屋子也收拾 利落了,二太太把个刚到一周岁的小泥鬼交给了他。他没了办法。卖力气的事儿他都在行 他可是没抱过孩子。他双手托着这位小少爷,不使劲吧,怕湑溜下去,用力吧,又怕给伤了 筋骨,他出了汗。他想把这个宝贝去交给张妈——一个江北的大脚婆子。找到她,劈面就被 她骂了一顿好的。 ③一批批的把孩子们都接回来,院中比市场还要热闹,三个妇女的骂声,一群孩子的哭
9.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4 分) 10.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下面这种涂法所表示的含义。(2 分) 答: 11.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九九消寒图”为什么“既实用又雅致”。(3 分) 答: 12.材料中介绍了“九九歌”“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联”等数九习俗,请任选其中一种 ......, 说说它是如何体现古人的智慧情趣的。(4 分) 答: (二)阅读下面小说选段,完成第 13-16 题。(共 16 分) ①他拉上了包月。哼,和拉散座儿一样的不顺心!这回是在杨宅。杨先生是上海人,杨 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 头一天上工,祥子就差点发了昏。一清早,大太太坐车上市去买菜。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 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学校不同,年纪不同,长相不同,可是 都一样的讨厌,特别是坐在车上,至老实的也比猴子多着两手儿。把孩子们都送走,杨先生 上衙门。送到衙门,赶紧回来,拉二太太上东安市场或去看亲友。回来,接学生回家吃午饭。 吃完,再送走。送学生回来,祥子以为可以吃饭了,大太太扯着天津腔,叫他去挑水。杨宅 的甜水有人送,洗衣裳的苦水归车夫去挑。这个工作在条件之外,祥子为对付事情,没敢争 论,一声没响的给挑满了缸。放下水桶,刚要去端饭碗,二太太叫他去给买东西。大太太与 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 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祥子不晓得这个,只当是头一天恰巧赶上宅里这么忙,于是又没 说什么,而自己掏腰包买了几个烧饼。他爱钱如命,可是为维持事情,不得不狠了心。 ②买东西回来,大太太叫他打扫院子。杨宅的先生,太太,二太太,当出门的时候都打 扮得极漂亮,可是屋里院里整个的像个大垃圾堆。祥子看着院子直犯恶心,所以只顾了去打 扫,而忘了车夫并不兼管打杂儿。院子打扫清爽,二太太叫他顺手儿也给屋中扫一扫。祥子 也没驳回,使他惊异的倒是凭两位太太的体面漂亮,怎能屋里脏得下不去脚!把屋子也收拾 利落了,二太太把个刚到一周岁的小泥鬼交给了他。他没了办法。卖力气的事儿他都在行, 他可是没抱过孩子。他双手托着这位小少爷,不使劲吧,怕滑溜下去,用力吧,又怕给伤了 筋骨,他出了汗。他想把这个宝贝去交给张妈——一个江北的大脚婆子。找到她,劈面就被 她骂了一顿好的。 ③一批批的把孩子们都接回来,院中比市场还要热闹,三个妇女的骂声,一群孩子的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