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77 学分:2 学时:32 课程内容概要:文艺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文艺现象的内在规律的一门交 叉学科。文学艺术中的许多现象,只有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和深入认识。本课程主要讲授 对文艺心理学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的实验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 派的代表性学说与观点,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审美主体、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 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从而具备解读与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 关教学工作及文化事业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知识基础和相应的专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文艺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文艺现象的内在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文学 艺术中的许多现象,只有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和深入认识。文艺心理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属性,既要区别于一般形态的文艺学,又要注意区别于一般形态的心 理学。(支撑毕业要求) 2.文艺心理学主要讲授对文艺心理学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的实验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 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派的代表性学说与观点,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审美主体、创 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从而具备解读与分折各类文学 作品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及文化事业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知识基础和相应的专业能力。(支 撑毕业要求) 3.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 种现实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科学有效性和现实针对性。(支择毕业要求 4.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相关学科学术发展史的跟踪意识,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 的问题意识,以及形成和提出学术发现和学术选题的研究能力与文化创新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5.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路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 成长。(支撑毕业要求) 三、授课对象 本科二年级学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一)导论(8学时) 教学重点: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中西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对文艺心理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6 《文艺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77 学分:2 学时:32 课程内容概要:文艺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文艺现象的内在规律的一门交 叉学科。文学艺术中的许多现象,只有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和深入认识。本课程主要讲授 对文艺心理学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的实验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 派的代表性学说与观点,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审美主体、创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 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从而具备解读与分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 关教学工作及文化事业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知识基础和相应的专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文艺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文艺现象的内在规律的一门交叉学科。文学 艺术中的许多现象,只有通过心理学的视角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和深入认识。文艺心理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属性,既要区别于一般形态的文艺学,又要注意区别于一般形态的心 理学。(支撑毕业要求) 2.文艺心理学主要讲授对文艺心理学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的实验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 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派的代表性学说与观点,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审美主体、创 作心理、艺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从而具备解读与分析各类文学 作品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教学工作及文化事业打下必要的审美心理知识基础和相应的专业能力。(支 撑毕业要求) 3.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 种现实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科学有效性和现实针对性。(支撑毕业要求) 4.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相关学科学术发展史的跟踪意识,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过程中 的问题意识,以及形成和提出学术发现和学术选题的研究能力与文化创新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5.通过文艺心理学的学习,拓宽学生的思维路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 成长。(支撑毕业要求) 三、授课对象 本科二年级学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一)导论(8 学时) 教学重点: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中西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对文艺心理学的影响。 教学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1.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支撑课程目标1、2)】 (1)西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西方主要文艺心理学流派及相关文艺心理学理论:实验心理学:“移情说”与“距离说” 20世纪,西方主要文艺心理学流派: 结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搭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2)我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王因维,中因现代文艺心理学鼻祖。鲁迅、朱光潜、胡风等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与影向。 (3)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对文艺心理学的影响 2.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支撑课程目标1、2、3) (1)文艺心理学的性质与优势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文艺学和羊学的一个分支 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自上而下的纯粹理性思辨,文艺心理学善于采用自下而上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 (2)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宙革主体在一切宙羊体哈中的心理活动,是放透组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的宙 美心理机制。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是 艺术家的心理特征 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 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 审美体验是其核心命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文本作为二度体验的 艺术接受。 3文梦心理学的研方法 (1)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及其原因 (2)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二)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8学时) 教学重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一荣格、阿德勒、拉康与 文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教学难点:诸心理学派的核心概念与代表性学说对文艺心理学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内容: 1.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2、3) (1)费希纳的研究:审美阀原则 (2)吉布森的研究 (3)贝里尼的研究:唤醒理论 (4)泽基的研究 (5)对实验派文艺心理学研究的评价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2)】 (1)重要概念:无意识: 俄狄浦斯情结:人格结构 (2)论梦和艺术 (3)对弗洛伊德文艺心理学研究的评价 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莱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2、3】 (1)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2)阿德勒与文艺心理学 27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7 1.文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支撑课程目标 1、2) (1)西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9 世纪,西方主要文艺心理学流派及相关文艺心理学理论:实验心理学;“移情说”与“距离说”。 20 世纪,西方主要文艺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文艺心理学;格式塔文艺心理学;人本主义文艺心理学;社会文化历史文艺心理学。 (2)我国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王国维,中国现代文艺心理学鼻祖。鲁迅、朱光潜、胡风等的文艺心理学研究与影响。 (3)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对文艺心理学的影响 2.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支撑课程目标 1、2、3) (1)文艺心理学的性质与优势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文艺学和美学的一个分支。 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哲学自上而下的纯粹理性思辨,文艺心理学善于采用自下而上的科学实验研究方法。 (2)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放诱饵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的审 美心理机制。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是:艺术家的心理特征、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 术作品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 审美体验是其核心命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文本;作为二度体验的 艺术接受。 3.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及其原因 (2)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二)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8 学时) 教学重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 文艺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教学难点:诸心理学派的核心概念与代表性学说对文艺心理学研究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内容: 1.实验派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 1、2、3) (1)费希纳的研究:审美阀原则 (2)吉布森的研究 (3)贝里尼的研究:唤醒理论 (4)泽基的研究 (5)对实验派文艺心理学研究的评价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 1、2) (1)重要概念:无意识;俄狄浦斯情结;人格结构 (2)论梦和艺术 (3)对弗洛伊德文艺心理学研究的评价 3.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 1、2、3) (1)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2)阿德勒与文艺心理学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3)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2) (1)整体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优格式塔”(也称“格式塔质”) (2)扬论 物理场、心理场。 (3)同型论(异质同构论) 表现论与简化原则。 (4)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论 5.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2) (1)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第三思湖 “第三种力量”或“第三思潮”。第一思湖是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第二思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2)需要层次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 (4)高峰体验理论 (5)存在性世界与艺术的关系 (6)对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6.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1、2、3】 (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文艺心理学的重要特征和主要观点 三个原则:决定论原则、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 (2)维戈茨基的文艺心理学研究 (三】艺术家与体哈(8学时) 教学重点: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艺术家的崇高体验、超越体验、神秘体验和归依体验 教学难点:体验生成的心理机制。 教学内容: 1.艺术体验(支撑课程目标1、2、3】 (1)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和区别 (2)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 (3)体验在艺术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2.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支撑课程目标1、2、3) (1)体验的生成性特征 (2)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3.艺术家的体验类型(支撑课程目标1、2、3) (1)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与丰富性体验 (2)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与优美体验 (3)艺术家的铝截体验与愧孩体验 (4)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 (5)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归依体验 四)艺术创作:体哈的迹化(8学时) 教学重点:燕狂状态:体验与艺术文本内在形式的生成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8 (3)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 1、2) (1)整体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优格式塔”(也称“格式塔质”) (2)场论 物理场、心理场。 (3)同型论(异质同构论) 表现论与简化原则。 (4)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论 5.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 1、2) (1)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第三思潮 “第三种力量”或“第三思潮”。第一思潮是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第二思潮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2)需要层次理论 (3)自我实现理论 (4)高峰体验理论 (5)存在性世界与艺术的关系 (6)对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6.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与文艺心理学(支撑课程目标 1、2、3) (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文艺心理学的重要特征和主要观点 三个原则:决定论原则、意识和活动统一原则、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原则。 (2)维戈茨基的文艺心理学研究 (三)艺术家与体验(8 学时) 教学重点: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艺术家的崇高体验、超越体验、神秘体验和归依体验。 教学难点:体验生成的心理机制。 教学内容: 1.艺术体验(支撑课程目标 1、2、3) (1)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和区别 (2)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 (3)体验在艺术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2.艺术家的体验生成(支撑课程目标 1、2、3) (1)体验的生成性特征 (2)童年经验与艺术家的体验生成 3.艺术家的体验类型(支撑课程目标 1、2、3) (1)艺术家的缺失性体验与丰富性体验 (2)艺术家的崇高体验与优美体验 (3)艺术家的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 (4)艺术家的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 (5)艺术家的神秘体验与归依体验 (四)艺术创作:体验的迹化(8 学时) 教学重点:癫狂状态;体验与艺术文本内在形式的生成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教学难点:内觉体验和审美相似律。 教学内容: 1.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支撑课程目标1、2、3) (1)创作潜动机 (2)创作显动机 (3)创作动机筋 2.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支撑课程目标1、2、3) (1)脑狂状图 (2)沉思状态 (3)内觉体验 3.艺术品内外形式的生成(支撑课程目标1、2、3) (1)体验与艺术品内在形式的生成 (2)体验与艺术品外在形式的生成 (3)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 (4)艺术创作的心理范式一形象范式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 课堂讲授与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 六、课程考核 课程论文+平时作业 1.论文成绩:以提交结课论文为主(占总成绩的70%) 2.平时成绩:以课堂提问、讨论、小作业、大作业等自由灵活的考核方式(占总成绩的30%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36年版。 2.参考资料: (1)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36年版。 (2)金开诚著:《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3)鲁枢元著:《文艺心理阐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4)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5)鲁枢元、童庆炳、程克夷、张皓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奥地利]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7)[德]卡尔·考夫卡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有出版社,1997年版 (8)[美]马斯洛著:《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9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29 教学难点:内觉体验和审美相似律。 教学内容: 1.艺术创作的心理动机(支撑课程目标 1、2、3) (1)创作潜动机 (2)创作显动机 (3)创作动机簇 2.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支撑课程目标 1、2、3) (1)癫狂状态 (2)沉思状态 (3)内觉体验 3.艺术品内外形式的生成(支撑课程目标 1、2、3) (1)体验与艺术品内在形式的生成 (2)体验与艺术品外在形式的生成 (3)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 (4)艺术创作的心理范式-形象范式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 课堂讲授与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 六、课程考核 课程论文+平时作业 1.论文成绩:以提交结课论文为主(占总成绩的 70%) 2.平时成绩:以课堂提问、讨论、小作业、大作业等自由灵活的考核方式(占总成绩的 30%)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36 年版。 2.参考资料: (1)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36 年版。 (2)金开诚著:《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3)鲁枢元著:《文艺心理阐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年版。 (4)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 (5)鲁枢元、童庆炳、程克夷、张皓主编:《文艺心理学大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6)[奥地利]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 (7)[德]卡尔·考夫卡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版。 (8)[美]马斯洛著:《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逻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97 学分:2 学时:32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它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本课程主要讲授命题逻辑、词项逻 辑和谓词逻辑的知识和理论,注重现代逻辑知识在日常思维中的运用。在教授现代逻辑的过程中,重在培 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此外,本课程还讲授归纳逻辑、逻辑基本规律以及一些非形式逻辑的内容,这些 内容注重概念分析、严格论证、合理归纳等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逻辑教学与逻辑训练,旨在提高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觉运用逻辑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了解逻辑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历史,逻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在各门具体学科中的作用, 树立理性思考的习惯,培有科学精神。(支撑毕业要求2.2、3.5、3.6) 2.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逻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训练和 提高学生正确推理的能力。通过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的教学,重在训练和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通过归纳逻辑教学,有效训练和提高归纳推理能力。重视推理能力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支撑 毕业要求3.5、3.6、7.3) 3.通过定义理论、论证理论、谬误理论和逻辑基本规律的教学,提高澄清概念、分清层次、科学地评 估和论证、合理揭示谬误、进行科学思维等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4、3.7、7.3) 4.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就确定的论题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并进行演讲,学会依据科学的方法搜集、整 理资料,训练进行有效论证、准确而有条理表达观点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3.4、8.1、8.2) 三、授课对象 文学院一年级本科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章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 本章属于学科状况与研究对象介绍。教学目的:使学生总体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的历史发 展,一般的逻辑类型以及逻辑学的核心概念。从而对逻辑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逻辑学的历史与现状(1学时) 第二节命题分析与逻辑类型、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1学时) 第二章命题逻辑(7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本章主要讨论逻辑类型之一的命题逻辑。命题逻辑以复合命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各自的逻辑性质 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逻辑理论,也可称为“联结词逻辑”。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 灵活运用该能力进行论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30 《逻辑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97 学分:2 学时:32 逻辑学是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它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本课程主要讲授命题逻辑、词项逻 辑和谓词逻辑的知识和理论,注重现代逻辑知识在日常思维中的运用。在教授现代逻辑的过程中,重在培 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此外,本课程还讲授归纳逻辑、逻辑基本规律以及一些非形式逻辑的内容,这些 内容注重概念分析、严格论证、合理归纳等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逻辑教学与逻辑训练,旨在提高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觉运用逻辑工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了解逻辑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发展历史,逻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在各门具体学科中的作用, 树立理性思考的习惯,培育科学精神。(支撑毕业要求 2.2、3.5、3.6) 2.逻辑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点。逻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训练和 提高学生正确推理的能力。通过命题逻辑、词项逻辑、谓词逻辑的教学,重在训练和提高演绎推理能力, 通过归纳逻辑教学,有效训练和提高归纳推理能力。重视推理能力在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支撑 毕业要求 3.5、3.6、7.3) 3.通过定义理论、论证理论、谬误理论和逻辑基本规律的教学,提高澄清概念、分清层次、科学地评 估和论证、合理揭示谬误、进行科学思维等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3.4、3.7、7.3) 4.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就确定的论题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并进行演讲,学会依据科学的方法搜集、整 理资料,训练进行有效论证、准确而有条理表达观点的能力。(支撑毕业要求 3.4、8.1、8.2) 三、授课对象 文学院一年级本科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章 逻辑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 ) 本章属于学科状况与研究对象介绍。教学目的:使学生总体了解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的历史发 展,一般的逻辑类型以及逻辑学的核心概念。从而对逻辑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逻辑学的历史与现状(1 学时) 第二节 命题分析与逻辑类型、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1 学时) 第二章 命题逻辑(7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 本章主要讨论逻辑类型之一的命题逻辑。命题逻辑以复合命题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各自的逻辑性质 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的逻辑理论,也可称为“联结词逻辑”。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 灵活运用该能力进行论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