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日常联结词与复合命题(1学时) 第二节真值联结词真值形式(1学时) 第三节重言式及其判定方法 第四节重言蕴涵式重言等值式(三、四小节1学时) 第五节命题逻辑的自然推理(2学时) 第六节广义模态逻辑(1学时) 第七节命题逻辑知识的综合应用(1学时) 第三章词项逻辑(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本章讨论逻辑类型之一的词项逻辑。词项逻辑对直言命题的内部结构做主项、谓项等形式的区分,并 探讨直言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本章中,我们重点讨论三种关于直言命题的推理:对当关系推理、命题 变形推理和三段论推理。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直言命题及其种类(1学时) 第二节直接推理(主要包括对当关系推理和命题变形推理)(2学时 第三节三段论(包括三段论的公理,一般规则,有效性的判定,三段论推理的应用等)(3学时)】 第四竟谓词逻辑(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本章主要讨论逻辑类型之一的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把一个简单命题分析为个体词、谓词、量词和联结 词成分,并研究如此分析后的命题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的逻辑理论。学习本章,要能够运用谓词 逻辑的方法分析日常语言的句子,能够进行简单的谓词逻辑自然推理。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个体词性质谓词量词和公式(1学时) 第一节关系谓词重叠理化一元关系的性质(1学时) 第三节模型和赋值普遍有效式 第四节普遍有效式的判定问题(三、四小节1学时) 第五节谓词罗辑的白然推理(3学时) 第五章归纳逻辑(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3) 本章讨论归纳逻辑,并指出归纳逻辑与前面几章所详细讨论的演绎逻辑的区别,重视案例分析,强调 归纳推理在科学研究和日常论证中的应用。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训练归纳推理能力。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什么是归纳推理(1学时) 第二节简单枚举法 第三节排除归纳法(二、三小节共1学时) 第四节类比推理(1学时) 第五节假说演绎法 第六节概率、统计推理(五、六小节共1学时) 第六章非形式逻辑(5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4) 本章介绍一些非形式逻辑的内容,包括定义理论、论证理论和谬误理论。特别强调澄清概念的意义 分清概念的层次。对于论证,强调论证的结构要素,如何评价论证,合理构造论证,介绍谬误的种类以及 强调对识别谬误能力的培养。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严谨的论证能力和识别谬误的能力。 31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31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 日常联结词与复合命题(1 学时) 第二节 真值联结词 真值形式(1 学时) 第三节 重言式及其判定方法 第四节 重言蕴涵式 重言等值式(三、四小节 1 学时) 第五节 命题逻辑的自然推理(2 学时) 第六节 广义模态逻辑(1 学时) 第七节 命题逻辑知识的综合应用(1 学时) 第三章 词项逻辑(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本章讨论逻辑类型之一的词项逻辑。词项逻辑对直言命题的内部结构做主项、谓项等形式的区分,并 探讨直言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本章中,我们重点讨论三种关于直言命题的推理:对当关系推理、命题 变形推理和三段论推理。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 直言命题及其种类(1 学时) 第二节 直接推理(主要包括对当关系推理和命题变形推理)(2 学时) 第三节 三段论(包括三段论的公理,一般规则,有效性的判定,三段论推理的应用等)(3 学时) 第四章 谓词逻辑(6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本章主要讨论逻辑类型之一的谓词逻辑。谓词逻辑把一个简单命题分析为个体词、谓词、量词和联结 词成分,并研究如此分析后的命题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的逻辑理论。学习本章,要能够运用谓词 逻辑的方法分析日常语言的句子,能够进行简单的谓词逻辑自然推理。教学目的:训练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 个体词 性质谓词 量词和公式(1 学时) 第二节 关系谓词 重叠理化 二元关系的性质(1 学时) 第三节 模型和赋值 普遍有效式 第四节 普遍有效式的判定问题(三、四小节 1 学时) 第五节 谓词逻辑的自然推理(3 学时) 第五章 归纳逻辑(4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1、2、3) 本章讨论归纳逻辑,并指出归纳逻辑与前面几章所详细讨论的演绎逻辑的区别,重视案例分析,强调 归纳推理在科学研究和日常论证中的应用。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训练归纳推理能力。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 什么是归纳推理(1 学时) 第二节 简单枚举法 第三节 排除归纳法(二、三小节共 1 学时) 第四节 类比推理(1 学时) 第五节 假说演绎法 第六节 概率、统计推理(五、六小节共 1 学时) 第六章 非形式逻辑(5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3、4) 本章介绍一些非形式逻辑的内容,包括定义理论、论证理论和谬误理论。特别强调澄清概念的意义, 分清概念的层次。对于论证,强调论证的结构要素,如何评价论证,合理构造论证,介绍谬误的种类以及 强调对识别谬误能力的培养。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严谨的论证能力和识别谬误的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定义理论(1学时 第二节论证理论(3学时 第三节谬误理论(1学时】 第七童逻辑基本规律(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4) 本章重点探讨几个逻辑基本规律,它们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强调遵守这些逻辑 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本节注重实例讲解和习题训练。教学目的:养成理性思考、科学思维的习惯。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同一律和矛盾律(1学时) 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1学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法建议:教师授课与学生预学相结合,课内练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适当进行讨论式教学,通 过进行主题演讲、写作小论文等形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六、课程考核 见考试大纲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陈波著,《逻辑学导论》(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2.参考资料: 陈慕泽、余俊伟著,《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彭漪涟主编,《逻辑学基础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陈波著,《逻辑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郭彩琴编著,《逻辑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董毓著,《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一一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 邢滔滔著,《数理逻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杜国平著,《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基础》,北京:高等教有出版社,2006年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32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节 定义理论(1 学时) 第二节 论证理论(3 学时) 第三节 谬误理论(1 学时) 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2 学时)(支撑课程目标 3、4) 本章重点探讨几个逻辑基本规律,它们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强调遵守这些逻辑 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本节注重实例讲解和习题训练。教学目的:养成理性思考、科学思维的习惯。 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同一律和矛盾律(1 学时) 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1 学时)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 教学方法建议:教师授课与学生预学相结合,课内练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适当进行讨论式教学,通 过进行主题演讲、写作小论文等形式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六、课程考核 见考试大纲。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陈波著,《逻辑学导论》(第 3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 2.参考资料: 陈慕泽、余俊伟著,《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 南开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研室编著,《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年。 彭漪涟主编,《逻辑学基础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陈波著,《逻辑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郭彩琴编著,《逻辑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 董毓著,《批判性思维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认知和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邢滔滔著,《数理逻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 杜国平著,《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谋程教学大钢 《社会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99 学分:2 学时:32 课程内容:《社会学》是一门选修课。计划学时32学时,每周2课时,2个学分。本课选取经典教材 为基础,旨在讲授社会学的经典研究及理论,并将之与中国的社会现象融合起来,增强文科学生对社会问 题的关注、观察和分析能力。本课由相对独立的社会学专题构成,每讲均围绕社会学某一重要问题展开。 二、课程目标 通过系统讲解社会学基础知识,希望学生建立起社会学的基本框架:通过社会案例,使学生初步掌握 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和分析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具备基本的 研究素养。 三、授课对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秘书学专业本科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讲导论(2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经典理论家与理论范式 1.理论家 2.理论范式 三.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讲社会研究方法(4学时】 ·,何为研究? 二.如何开始研究? 1.从问题入手 2.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3.将研究思路操作化 4.选择实现研究目标的方法 5.分析资料的方法 6.应用研究结果的方法 第三讲社会化(4学时】 一.概述 一补合化的理论 1.库里的镜中我理论 3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33 《社会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3010099 学分:2 学时:32 课程内容:《社会学》是一门选修课。计划学时 32 学时,每周 2 课时,2 个学分。本课选取经典教材 为基础,旨在讲授社会学的经典研究及理论,并将之与中国的社会现象融合起来,增强文科学生对社会问 题的关注、观察和分析能力。本课由相对独立的社会学专题构成,每讲均围绕社会学某一重要问题展开。 二、课程目标 通过系统讲解社会学基础知识,希望学生建立起社会学的基本框架;通过社会案例,使学生初步掌握 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和分析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介绍,使学生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具备基本的 研究素养。 三、授课对象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秘书学专业本科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 四、教学内容、学时 第一讲 导论(2 学时) 一.什么是社会学 二.社会学经典理论家与理论范式 1.理论家 2.理论范式 三.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讲 社会研究方法(4 学时) 一.何为研究? 二.如何开始研究? 1.从问题入手 2.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3.将研究思路操作化 4.选择实现研究目标的方法 5.分析资料的方法 6.应用研究结果的方法 第三讲 社会化(4 学时) 一.概述 二.社会化的理论 1.库里的镜中我理论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钢 2.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三.社会化的中介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媒体 四.社会化的典型案例:性别 第四讲群体与组织(4学时】 一.群体 1.什么是社会群体 2.群体类型 3.群体成员互动方式 一组织 1.什么是组织 2.科层组织 3.科层组织中的组织文化理念 4.组织与现代社会 第五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4学时) 一.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含义 2.社会不平等类别 3.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 4.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 5.历史上的分层制 二.社会流动 1.定义 2.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 3.社会流动的条件 4.社会筛选机制问题 三.传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 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第六讲贫困与社会福利(4学时】 一.贫困 1.概念 2.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3.贫困线 4.剥夺与排斥 5.贫困的原因 6.小结 社会福利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34 2.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三.社会化的中介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媒体 四.社会化的典型案例:性别 第四讲 群体与组织(4 学时) 一.群体 1.什么是社会群体 2.群体类型 3.群体成员互动方式 二.组织 1.什么是组织 2.科层组织 3.科层组织中的组织文化理念 4.组织与现代社会 第五讲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4 学时) 一.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含义 2.社会不平等类别 3.社会分层的三个维度 4.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 5.历史上的分层制 二.社会流动 1.定义 2.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 3.社会流动的条件 4.社会筛选机制问题 三.传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总体特征 四.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第六讲 贫困与社会福利(4 学时) 一.贫困 1.概念 2.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3.贫困线 4.剥夺与排斥 5.贫困的原因 6.小结 二.社会福利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谋程教学大钢 1.福利国家 2.社会保障 第七讲现代社会与宗教(4学时 一.社会学与宗教 1.概述 2.社会学中的宗教 3.关于宗教的社会学理论 二.现实世界的宗教 1.图腾崇拜和泛灵论 2.一神教 3.多神教 4.东方伦理宗教 三.世俗化与宗教 1.世俗化 2.评估世俗化 第八讲媒介与当代社会(4学时) 一.传播与社会 1.人类的传播创造了社会与文化 2.媒介维持社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受众环境 3传播的名类别 .传媒与当代社会 1.全球传播 2.信息社会 3.从数字化到全球化 第九讲越轨行为(2学时】 一.越轨的本质 1.越轨的定义 2.对越轨的误解 二.越轨与社会控制 L.内在控制 2.外在控制 三.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 1.生物学视角 2.心理学视角 3补合学视任 四。越轨的社会功能和功能障码 1.正功能 2.反功能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
首都师范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35 1.福利国家 2.社会保障 第七讲 现代社会与宗教(4 学时) 一.社会学与宗教 1.概述 2.社会学中的宗教 3.关于宗教的社会学理论 二.现实世界的宗教 1.图腾崇拜和泛灵论 2.一神教 3.多神教 4.东方伦理宗教 三.世俗化与宗教 1.世俗化 2.评估世俗化 第八讲 媒介与当代社会(4 学时) 一.传播与社会 1.人类的传播创造了社会与文化 2.媒介维持社会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受众环境 3.传播的多类别 二.传媒与当代社会 1.全球传播 2.信息社会 3.从数字化到全球化 第九讲 越轨行为(2 学时) 一.越轨的本质 1.越轨的定义 2.对越轨的误解 二.越轨与社会控制 1.内在控制 2.外在控制 三.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 1.生物学视角 2.心理学视角 3.社会学视角 四.越轨的社会功能和功能障碍 1.正功能 2.反功能 五、先修课要求及教学方法建议 先修课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