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四) 周云鹏主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四) 周云鹏主讲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一、80年代文学创作的外部环境 (一)前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潮流 1、“文革”的结束 “文革”被认为“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 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的内乱”(《决议》语)。 2、“新时期”应运而生。(“新时期”内涵:核心 是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 切渴望。) 3、思想解放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的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一、80年代文学创作的外部环境 (一)前期:思想解放的社会潮流 1、“文革”的结束 “文革”被认为“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 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的内乱”(《决议》语)。 2、“新时期”应运而生。(“新时期”内涵:核心 是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对于“现代化”的热 切渴望。) 3、思想解放运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的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二)后期:改革开发的全面深化与“市场 经济” ◆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的出现。 ◆ 文学成为“消费品”成为可能(文学的 意识形态化内文学大众化) ◆ 报刊业与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 ■ 文学的“商品化” ■ 上述嬗变无一不对文学的价值观产生深 刻影响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 (二)后期:改革开发的全面深化与“市场 经济” ▪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的出现。 ▪ 文学成为“消费品”成为可能(文学的 意识形态化⇨文学大众化) ▪ 报刊业与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 ▪ 文学的“商品化” ▪ 上述嬗变无一不对文学的价值观产生深 刻影响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二、80年代文学创作的内部环境 ,(一)对“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集中 表现在对“阴谋文艺”“根本任务论”“三突 出原则”的彻底批判 )(二)第四次文代会召开(1979、10-11) 文学从属于政治的状况有所松动(文艺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媒体渠道的外来影响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影响;“现 代派”成为关注焦点 2、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工作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二、80年代文学创作的内部环境 (一)对“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集中 表现在对“阴谋文艺”“根本任务论”“三突 出原则”的彻底批判 (二)第四次文代会召开(1979、10-11) 文学从属于政治的状况有所松动(文艺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媒体渠道的外来影响 1、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影响;“现 代派”成为关注焦点 2、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工作
第一讲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四)作家的分化与重组 )分化与重组方式:政治权利机制→社会需求 )前期:最有影响的两部分作家: 1、“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艾青、汪曾祺、 蔡其矫、牛汉、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 刘宾雁、邓友梅、邵燕祥、丛维熙、刘绍棠等) ♪2、“知青作家”(韩少功、史铁生、贾平凹、王 安忆、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 阿城、铁凝、郑义、张辛欣等) 其他重要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 心武、高行健等
第一讲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及文学概况(一) (四)作家的分化与重组 分化与重组方式:政治权利机制⇨社会需求 前期:最有影响的两部分作家: 1、“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艾青、汪曾祺、 蔡其矫、牛汉、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 刘宾雁、邓友梅、邵燕祥、丛维熙、刘绍棠等) 2、“知青作家”(韩少功、史铁生、贾平凹、王 安忆、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 阿城、铁凝、郑义、张辛欣等) 其他重要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 心武、高行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