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 绪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观 一、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由“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调整而来。 调整原因: 谈原因,先得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个概念的生成说起。 大致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 大多使用“新文学“这一名称,但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 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著作纷纷出现。与此同时,一批冠以”当 代文学史“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1949年以后的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 可见,“现代文学“对“新文学“的取代,是为”当代文学“概念的出现提供”空间”,是 在建立一种文学史时期划分方式,为当时所要确立的文学规范体系,通过对文学史 的“重写”来提出依据。而这种依据,主要来自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现代文学“对“新文学"概念的取代,正是在文学史叙述上,从两个方面来落实《新 民主主义论》的论述。一是新文学构成的等级划分,二是文学进化的阶段论。”现 代文学“"被明确为指”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这一时段的文学,而1949年之后的 我文学,已具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从概念运用和文学分期上加以确定。 这种划分的合理性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 (1)以政治事件作为现当代文学划分依据是否合理? (2)这种划分其实是一种等级划分,包含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3)现代文学被定性为“文学的现代性”,而“现代化“是一个过程,难道到 1949年文学的现代化就完全终止了? (4)"现代”“当代“作为时间概念,有交叉之处。 调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之所以不采用“百年中国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是因为:这两个概念都 不具有开放性:过于突出“世纪“概念与中国文化背景不符:作为学科概念,太过笼 统,不科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 绪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观 一、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由"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调整而来。 调整原因: 谈原因,先得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这两个概念的生成说起。 大致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 大多使用"新文学"这一名称,但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 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史"命名的著作纷纷出现。与此同时,一批冠以"当 代文学史"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 1949 年以后的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 可见,"现代文学"对"新文学"的取代,是为"当代文学"概念的出现提供"空间",是 在建立一种文学史时期划分方式,为当时所要确立的文学规范体系,通过对文学史 的"重写"来提出依据。而这种依据,主要来自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 "现代文学"对"新文学"概念的取代,正是在文学史叙述上,从两个方面来落实《新 民主主义论》的论述。一是新文学构成的等级划分,二是文学进化的阶段论。"现 代文学"被明确为指"五四"文学革命到 1949 年这一时段的文学,而 1949 年之后的 我文学,已具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从概念运用和文学分期上加以确定。 这种划分的合理性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 (1)以政治事件作为现当代文学划分依据是否合理? (2)这种划分其实是一种等级划分,包含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3)现代文学被定性为"文学的现代性",而"现代化"是一个过程,难道到 1949 年文学的现代化就完全终止了? (4)"现代""当代"作为时间概念,有交叉之处。 调整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 之所以不采用"百年中国文学"、"20 世纪中国文学",是因为:这两个概念都 不具有开放性;过于突出"世纪"概念与中国文化背景不符;作为学科概念,太过笼 统,不科学
为什么不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现当代文学史的内容,一是当前发生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即还没有进入“史“的 范畴的东西。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文化语境 三、性质:文学的现代化 1文学观念的现代化 2.思想内容的现代化 3语言形式的现代 4.艺术思维、感受方式的现代化 四、特点: 1面向世界,面向传统 2审美品格:焦灼、悲壮 3.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现代主义一直在发展中 4.重视作品的思想性、认识价值和教化作用。 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 (一)发生与源流 1封建帝制结束,思想统治松懈,为文化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2物质、阶级基础:民族工业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增长。 3新式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生力军。 4.近代知识界形成。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从破坏和建设两个维度进行。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 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为什么不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现当代文学史的内容,一是当前发生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即还没有进入"史"的 范畴的东西。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文化语境 三、性质:文学的现代化 1.文学观念的现代化 2.思想内容的现代化 3.语言形式的现代 4.艺术思维、感受方式的现代化 四、特点: 1.面向世界,面向传统 2.审美品格:焦灼、悲壮 3.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为主,现代主义一直在发展中 4.重视作品的思想性、认识价值和教化作用。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其意义 (一)发生与源流 1.封建帝制结束,思想统治松懈,为文化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2.物质、阶级基础:民族工业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的增长。 3.新式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生力军。 4.近代知识界形成。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从破坏和建设两个维度进行。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 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意义:石油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所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 新运动。它使中华民族克服了这场危机,倡导并确立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新的语言 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这个古老的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创造出一个既保持了本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平等对话的新中华文明。 (二)文学革命主张的提出 1胡适的主张 (1)1917.1,《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真正开始。”八事 (2)1918.4,《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治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4)提倡写实主义,主张诗体解放:引发“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 热潮。 2.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1917.2《文学革命论》 3.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信 4.周作人的主张 (1)1918.12《人的文学》,1919年初,《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平 民文学的口号“。 (2)1919.3,《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应该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字革命,而思 想革命尤为重要。 (3)1923,“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 (4)确立现代散文文体理论 三、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创作活动 四、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涌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发难者直接才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启示 2.借鉴外国经验建设新文学 3.大量译介外国文艺思潮、作品 4.纷纷选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方法 (二)新文学社团的涌起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意义:石油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所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 新运动。它使中华民族克服了这场危机,倡导并确立了 20 世纪中华民族新的语言 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这个古老的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创造出一个既保持了本民族特色,又能与世界先进国家平等对话的新中华文明。 (二)文学革命主张的提出 1.胡适的主张 (1)1917.1,《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真正开始。"八事" (2)1918.4,《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3)治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4)提倡写实主义,主张诗体解放:引发"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 热潮。 2.陈独秀的"三大主义" 1917.2《文学革命论》 3.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信" 4.周作人的主张 (1)1918.12《人的文学》,1919 年初,《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平 民文学的口号"。 (2)1919.3,《思想革命》:文学革命应该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字革命,而思 想革命尤为重要。 (3)1923,"自己的园地"的文学观 (4)确立现代散文文体理论 三、文学革命初期的文学创作活动 四、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涌起 (一)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 1.发难者直接才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启示 2.借鉴外国经验建设新文学 3.大量译介外国文艺思潮、作品 4.纷纷选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方法 (二)新文学社团的涌起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语丝社 4新月诗派 5.湖畔诗派 五、文学论争 1.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复古主义的论争 2.与”甲寅派“的斗争 3.与”学衡派“的论争 第二节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理性精神的显现 二、感伤情调的流行 三、个性化的追求 四、多种创作方法的探索 第二章鲁迅 一、鲁迅的文化心理、思想创作概说 鲁迅人生哲学的核心:绝望的抗战 济慈:"没有人可以达到顶点,除非他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并且日 夜不得安宁 二、《呐喊》(1918-1922): (一)主题: 绝望与热情的内在抗争 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鲁迅所说的寂寞,是一种包含着寂寥感和无力感 的绝望。面对民族的命运,没有一声反抗,即使有也没有任何反响。《呐喊》的小 说世界当然是一个完结了的没有出路的、令人绝望的黑暗世界了。然而,鲁迅没有 把绝望作为绝望写尽,正是因为有”主将"的命令和对青年的顾及,换句话说,就是 “为了对于热情者的同感”的缘故。 高利克认为,《呐喊》有着浓厚的人生抒情基调,“没有超越孤独、沉默和谎 言所设定的界限
3.语丝社 4.新月诗派 5.湖畔诗派 五、文学论争 1.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复古主义的论争 2.与"甲寅派"的斗争 3.与"学衡派"的论争 第二节 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理性精神的显现 二、感伤情调的流行 三、个性化的追求 四、多种创作方法的探索 第二章 鲁迅 一、鲁迅的文化心理、思想创作概说 鲁迅人生哲学的核心:绝望的抗战 济慈:"没有人可以达到顶点,除非他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苦难,并且日 夜不得安宁" 二、《呐喊》(1918-1922): (一)主题: 绝望与热情的内在抗争 伊藤虎丸《鲁迅与日本人》:鲁迅所说的寂寞,是一种包含着寂寥感和无力感 的绝望。面对民族的命运,没有一声反抗,即使有也没有任何反响。《呐喊》的小 说世界当然是一个完结了的没有出路的、令人绝望的黑暗世界了。然而,鲁迅没有 把绝望作为绝望写尽,正是因为有"主将"的命令和对青年的顾及,换句话说,就是 "为了对于热情者的同感"的缘故。 高利克认为,《呐喊》有着浓厚的人生抒情基调,"没有超越孤独、沉默和谎 言所设定的界限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从个人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其实是一种自传体 的形之于艺术写作的对失落了的时间的求索',目的在驱除仍在缠绕着他的那一部 分往事。当然,按照理想,也可以期望鲁迅把这公众的和私人内心的两方面的创作 意图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自己过去的经历作艺术的安排,使之能够适应中国民 族经验的更大的图画,以求对读者有更深刻的意义。 (二)《狂人日记》 主题: 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信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吃人民 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伊藤虎丸认为,《狂人日记》是作者告别青春、获得自我的记录。 两个文本: 日记构成的文本世界:个人与众人的对立(狂人的形象) 序言构成的文本世界:对立的消失(治愈的形象) 序言的作用:增加日记的真实感,在作者与文本间制造审美距离,形成文本 差异,暗示着作者的声音 狂人的发现与呐喊: 受迫害狂的狂人:害怕被吃(从发昏中清醒》 发现吃人世界的情景:善人吃恶人、孩子也学会吃人、自己的亲人也合伙吃人 无效的劝说:今后的世界容不得吃人的人,但人们不听劝说 罪的自觉:自己无意中吃过人 呐喊:救救孩子 鲁迅人的自觉与罪的自觉: 人的自觉就是真的个人的自觉 是发现每个人的不同所具有的价值,从既成的规范、教条、组织等来衡量人的 异己意识和尊卑意识当中解放出来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从个人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其实是一种自传体 的形之于艺术写作的‘对失落了的时间的求索’,目的在驱除仍在缠绕着他的那一部 分往事。当然,按照理想,也可以期望鲁迅把这公众的和私人内心的两方面的创作 意图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自己过去的经历作艺术的安排,使之能够适应中国民 族经验的更大的图画,以求对读者有更深刻的意义。" (二)《狂人日记》 主题: 1918 年 8 月 20 日,致许寿裳信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吃人民 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伊藤虎丸认为,《狂人日记》是作者告别青春、获得自我的记录。 两个文本: 日记构成的文本世界:个人与众人的对立(狂人的形象) 序言构成的文本世界:对立的消失(治愈的形象) 序言的作用:增加日记的真实感, 在作者与文本间制造审美距离, 形成文本 差异,暗示着作者的声音 狂人的发现与呐喊: 受迫害狂的狂人:害怕被吃(从发昏中清醒) 发现吃人世界的情景:善人吃恶人、孩子也学会吃人、自己的亲人也合伙吃人 无效的劝说:今后的世界容不得吃人的人,但人们不听劝说 罪的自觉:自己无意中吃过人 呐喊:救救孩子 鲁迅人的自觉与罪的自觉: 人的自觉就是真的个人的自觉 是发现每个人的不同所具有的价值,从既成的规范、教条、组织等来衡量人的 异己意识和尊卑意识当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