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0064中国现当代文学(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教学大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China(1) 课程编号:05010065 学时/学分:422.5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版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一)教学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2.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主要讲授五四新文化运动到20世 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文学社团流派、重要作 家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整体成就及其经验教训。文学发展史 描述(纵向线索)和重要作家作品分析(横向展开)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在 修完本课程后,应基本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熟悉重要作家作品,明确其在文学史 上的意义、地位、影响,主要成就及局限:基本具备分析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有 关问题的专业能力,能独立进行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鉴赏。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主要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 2.主要后续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中 国现当代文学(四)、中国现代作家专题研究、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中国现当 代文学专题(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及文艺思潮)研究 (四)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2.重点:五四新文学的起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鲁迅, 各文类的重要作家作品、重要文学社团流派及文艺思潮、文艺运动。 3.难点:各文类的重要作家作品的风格及文学史地位、重要文学社团流派的特 点与影响。 (五)考核方式: 考查。考查形式由主讲教师确定,期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参考课外读 书笔记、平时作业和听课情况)。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30% 二、教学内容
05010064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教学大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China(1) 课程编号:05010065 学时/学分:42/2.5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4 版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一)教学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2.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主要讲授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20 世 纪 30 年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文学社团流派、重要作 家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整体成就及其经验教训。文学发展史 描述(纵向线索)和重要作家作品分析(横向展开)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在 修完本课程后,应基本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熟悉重要作家作品,明确其在文学史 上的意义、地位、影响,主要成就及局限;基本具备分析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有 关问题的专业能力,能独立进行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鉴赏。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主要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 2.主要后续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二)、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中 国现当代文学(四)、中国现代作家专题研究、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中国现当 代文学专题(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及文艺思潮)研究 (四)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 2.重点:五四新文学的起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鲁迅, 各文类的重要作家作品、重要文学社团流派及文艺思潮、文艺运动。 3.难点:各文类的重要作家作品的风格及文学史地位、重要文学社团流派的特 点与影响。 (五)考核方式: 考查。考查形式由主讲教师确定,期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参考课外读 书笔记、平时作业和听课情况)。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 30%。 二、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观 学科发展概况,性质,特征,时间,分期 第一章现代文学的觉醒(1917一1927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创作实绩,外国思潮的涌 入,社团流派,创作潮流与倾向 第二章鲁迅(一) 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简介,《呐喊》《彷徨》,《阿Q正传》,《野 草》《朝花夕拾》 第三章小说 冰心等人的”问题小说”,鲁彦等人的写实小说,郁达夫等人的抒情小 说,通俗小说 第四章散文 ”随感录”作家群、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的散文 第五章新诗 郭沫若的诗,早期白话新诗,自由体新诗,现代格律诗派,象征诗 第六章话剧 文明新戏,爱美剧,丁西林、田汉、郭沫若等的剧作 第七章现代文学的发展(1928一1937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革命文学论争与”左联”为核心的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第八章茅盾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小说成就,理论批评等的贡献 三、实验内容 无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42学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外辅 导、作业等,其学时分配建议见表。每学期由主讲教师负责安排课堂讨 论、案例教学(教学片观摩)各一次,讲课课时可作适当调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教学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总学 讲案例课堂习题课外课外辅 课内外 时 课 教学讨论数讨论 导 学时比 绪论
绪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观 学科发展概况,性质,特征,时间,分期 第一章 现代文学的觉醒(1917-1927 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创作实绩,外国思潮的涌 入,社团流派,创作潮流与倾向 第二章 鲁迅(一) 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简介,《呐喊》《彷徨》,《阿 Q 正传》,《野 草》《朝花夕拾》 第三章 小说 冰心等人的"问题小说",鲁彦等人的写实小说,郁达夫等人的抒情小 说,通俗小说 第四章 散文 "随感录"作家群、周作人、冰心、朱自清、郁达夫等的散文 第五章 新诗 郭沫若的诗,早期白话新诗,自由体新诗,现代格律诗派,象征诗 第六章 话剧 文明新戏,爱美剧,丁西林、田汉、郭沫若等的剧作 第七章 现代文学的发展(1928-1937 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十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革命文学论争与"左联"为核心的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第八章 茅盾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小说成就,理论批评等的贡献 三、实验内容 无 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 42 学时,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外辅 导、作业等,其学时分配建议见表。每学期由主讲教师负责安排课堂讨 论、案例教学(教学片观摩)各一次,讲课课时可作适当调整。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教学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总学 时 讲 课 案例 教学 课堂 讨论 习题 数 课外 讨论 课外辅 导 课内外 学时比 绪论 2 2
第一章4 4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2 第八章 4 4 五、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本课程教材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主要参考书: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制订人:黄宇羊 益新 审核人: 批准人:
第一章 4 4 第二章 8 8 第三章 7 7 第四章 5 5 第五章 8 8 第六章 2 2 第七章 2 2 第八章 4 4 五、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本课程教材: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2.主要参考书: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制订人: 黄宇 羊 益新 审核人: 批准人:
05010064中国现当代文学(二) 《中国现当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China (2) 课程编号:05010064 时/学分:422.5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版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一)教学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2.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二)主要讲授20世纪30一40年代中 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文学社团流派、重要作家作品、中国 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整体成就及其经验教训。文学发展史描述(纵向线 索)和重要作家作品分析(横向展开)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在修完本课程 后,应基本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熟悉重要作家作品,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地位、影响,主要成就及局限:基本具备分析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关问题的专 业能力,能独立进行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鉴赏。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主要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一) 2.主要后续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中 国现代作家专题研究、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小说、诗 歌、散文、戏剧及文艺思潮)研究 (四)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每学期安排课堂讨论和教学片观摩各一次) 2.重点:各文类的重要作家作品、重要文学社团流派及文艺思潮、文艺 运动 3.难点:各文类的重要作家作品的风格及文学史地位、重要文学社团流派的 特点与影响。 (五)考核方式: 考试。考试为闭卷笔试。期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参考课外读书 笔记、平时作业和听课情况)。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30%。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小说
05010064 中国现当代文学(二) 《中国现当代文学(二)》教学大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China (2) 课程编号:05010064 时/学分:42/2.5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4 版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一)教学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 2.教学目的与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二)主要讲授 20 世纪 30—40 年代中 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文学社团流派、重要作家作品、中国 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整体成就及其经验教训。文学发展史描述(纵向线 索)和重要作家作品分析(横向展开)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在修完本课程 后,应基本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熟悉重要作家作品,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地位、影响,主要成就及局限;基本具备分析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关问题的专 业能力,能独立进行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鉴赏。 (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 1.主要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一) 2.主要后续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中 国现代作家专题研究、中国当代作家专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小说、诗 歌、散文、戏剧及文艺思潮)研究 (四)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 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每学期安排课堂讨论和教学片观摩各一次) 2.重点:各文类的重要作家作品、重要文学社团流派及文艺思潮、文艺 运动 3.难点: 各文类的重要作家作品的风格及文学史地位、重要文学社团流派的 特点与影响。 (五)考核方式: 考试。考试为闭卷笔试。期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参考课外读书 笔记、平时作业和听课情况)。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的 30%。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 小说
老舍、沈从文、巴金等作家的小说,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小 说,通俗小说 ·新诗(二) 戴望舒、卞之琳等的诗歌,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减克家的诗歌 ·鲁迅(二) 杂文,《故事新编》 ·散文(二) 杂文,小品文,报告文学 ·话剧(二) 曹禺的剧作,话剧的发展与成熟 ·现代文学的成长(1937一1949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 艺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小说(三) 张爱玲、钱钟书、萧红、萧军、沙汀、艾芜、赵树理、丁玲、周立 波、孙犁等的小说,通俗小说 ·新诗(三) 艾青的诗歌,七月派诗人群、九叶派的创作 ·散文(三)》 报告文学,杂文,小品散文 ·戏剧(三) “广场戏剧”刷场戏剧再度兴起,历史剧的繁荣
老舍、沈从文、巴金等作家的小说,左翼小说,京派小说,海派小 说,通俗小说 • 新诗(二) 戴望舒、卞之琳等的诗歌,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臧克家的诗歌 • 鲁迅(二) 杂文,《故事新编》 • 散文(二) 杂文,小品文,报告文学 • 话剧(二) 曹禺的剧作,话剧的发展与成熟 • 现代文学的成长(1937-1949 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 艺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 小说(三) 张爱玲、钱钟书、萧红、萧军、沙汀、艾芜、赵树理、丁玲、周立 波、孙犁等的小说,通俗小说 • 新诗(三) 艾青的诗歌, 七月派诗人群、九叶派的创作 • 散文(三) 报告文学,杂文,小品散文 • 戏剧(三) "广场戏剧" 剧场戏剧再度兴起,历史剧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