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一)(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 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 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 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 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 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儒家把 “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 “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 “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 “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 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处理国 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 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 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 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 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 “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 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 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 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 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 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 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 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 薄而来。”“君子”(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 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 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 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 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 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 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 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 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念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一)~(三)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 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 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 与之配合。 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 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 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儒家把 “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即 “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是天下各安其所的交往方式。而“和”的本质是 “仁”,“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左传》将这种 “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 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处理国 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 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 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 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境,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 和率领庞大水军巡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 “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 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 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 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 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 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 “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 纲领中就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关于“厚往薄来”,据唐朝孔颖达 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 薄而来。”“君子”(统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 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 系上,孔子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而孟子主张,“君子” 应持“义”而忘“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 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譬如,十分节俭的 明太祖就曾指示:“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来归, 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之意。” 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如上所述的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 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 (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既要关注古代的朝贡制度、中国中心主义和儒家的 天下观,还要考虑与之配合的涉外理念
B.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 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 C.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 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D.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 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 解析:选D原文中“厚往薄来”的意思是指“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 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 之意”。本项“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的转述不正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 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 B.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 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 C.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 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 D.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 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 解析:选A原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的“亲仁”不是一种理想境界,而 是处理好国家关系的方式。本项“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成为了“友善地 与邻国相处”的结果,故理解不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 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 B.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 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C.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 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 D.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 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解析:选A原文中论述的“涉外理念”并不包括“天下一家”,也没有说“天 下一家”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本项的分析不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朴素之美 陈望衡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老子从哲学的 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 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 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 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 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 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 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
B.儒家认为,“和”是构建理想“天下”秩序的思想准则,是国家之间理想的 交往方式,应以此实现“协和万邦”,使各国和平相处。 C.外交上,儒家主张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道”,但是要“以力辅仁”, 即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D.儒家的义利观批判见利忘义,主张“以义制利”,表现在外交上就是“厚往 薄来”,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 解析:选 D 原文中“厚往薄来”的意思是指“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 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怀柔 之意”。本项“尽其所能来回报对方的深情厚谊”的转述不正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左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重要的是要友善地与邻国相处,以达 到“亲仁”的理想境界,这是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宝。 B.儒家认为求同存异才能和谐共处,故其所倡导的“和”是建立在承认并尊重 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差异的基础上的。 C.明朝郑和率领水军巡游诸国时,对“夷狄之邦”奉行“以不治治之”的理念, 体现了与邻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 D.明太祖十分节俭,但是在赏赐来朝使节时却非常大方,这是为了表现“天子 有德”的风度,以显示对蛮夷之邦的怀柔之意。 解析:选 A 原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中的“亲仁”不是一种理想境界,而 是处理好国家关系的方式。本项“以达到‘亲仁’的理想境界”成为了“友善地 与邻国相处”的结果,故理解不正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协和万邦”“天下一家”“厚往薄来”等涉外理念,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 的重要保证,这对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困局有借鉴价值。 B.后世儒者提出的“王者不治夷狄”的主张,虽然与儒家所持的天下观并不完 全相同,但同样显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 C.一个国家要赢得别国的尊重,除了施行仁爱、道义之外,还需要拥有显示国 家威力的军队,因此“弱国无外交”是有道理的。 D.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计较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未来发 展的大局,这样才有助于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 解析:选 A 原文中论述的“涉外理念”并不包括“天下一家”,也没有说“天 下一家”是建立理想世界秩序的重要保证,本项的分析不正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朴 素 之 美 陈望衡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老子从哲学的 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 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 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 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 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 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 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
洁,充满生气。四是精诚观。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 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 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 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 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 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 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 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 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 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一一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一一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 碳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 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 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 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 4.下列有关“朴素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朴素观”由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了 自身的学说 B.“朴素观”与主要由道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 的道德观、审美观。 C.“朴素观”在我国农业社会从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 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 D.“朴素观”在工业社会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 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解析:选BB项与原文对照少了“在现实生活层面”,原文是“墨家”不是“道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朴素观”主要包括崇尚天然、纯真的本色观;不慕繁华、名利的恬淡观 充满生气、简洁的清新观和以诚信为美的精诚观。 B.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视朴素为美,认为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 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C.罗丹所说的“自然总是美的”“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和中华民族 倡导的“朴素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在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 现实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解析:选C“自然总是美的”并不是罗丹说的,原文是“罗丹这里说的‘自 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并不是说和我国的“朴素观”意思完 全一样
洁,充满生气。四是精诚观。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 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 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 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 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 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 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 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 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 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 碳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 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 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 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 月 18 日) 4.下列有关“朴素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朴素观”由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了 自身的学说。 B.“朴素观”与主要由道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 的道德观、审美观。 C.“朴素观”在我国农业社会从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 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 D.“朴素观”在工业社会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 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解析:选 B B 项与原文对照少了“在现实生活层面”,原文是“墨家”不是“道 家”。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朴素观”主要包括崇尚天然、纯真的本色观;不慕繁华、名利的恬淡观; 充满生气、简洁的清新观和以诚信为美的精诚观。 B.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视朴素为美,认为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 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C.罗丹所说的“自然总是美的”“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和中华民族 倡导的“朴素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在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 现实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解析:选 C “自然总是美的”并不是罗丹说的,原文是“罗丹这里说的‘自 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并不是说和我国的“朴素观”意思完 全一样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倡“朴素观”的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 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 B.工业社会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 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C.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必须是环境保护 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D.在现今社会中,我们要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来努力实现文明与生 态的协调发展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 解析:选D说法不完整,最后一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ˉ 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 现”,说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首先在历史使命中构建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 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 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 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 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 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 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 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 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 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 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 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 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 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 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 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 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 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 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 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 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 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倡“朴素观”的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 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 B.工业社会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 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C.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必须是环境保护 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D.在现今社会中,我们要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来努力实现文明与生 态的协调发展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 解析:选 D 说法不完整,最后一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 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 现”,说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首先在历史使命中构建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检测(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秦汉、唐宋、明清中国建筑艺术基本保持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实践 理性精神。 世界各民族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哥特式教堂等。而中 国的大都是宫殿建筑,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中国祭拜神灵在与现实生活紧 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中国建筑不重在 给人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 灵魂洗涤之处,而是能够居住或经常瞻仰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平面铺开的建筑 的有机群体,实体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就是说,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 样,人们一下子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 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亭台楼阁间,在这 个不断的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与环境的和谐。 这种实践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的结构上,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形状体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取胜, 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 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由于主要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 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讲究斗拱飞 檐,门、窗形式自由多样,追求色彩鲜艳。《论语》中有“山节藻棁”“朽木不 可雕也”。从汉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建筑中绘画雕刻的繁富,“金铺玉户”“重 轩镂槛”,是对它们的形容描述。延续到近代,也仍然如此。 大概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 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 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空间有畅通,有阻隔,变化无常,出人意料, 可以引发更多的想象和情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仍然 是以整体有机布局为特点的园林建筑,却表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 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它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以及“虚实”的方式、技巧, 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 的美。连远方的山水也似乎被收进这人为的布局中,山光云树,帆影江波都可以 收入建筑之中,更不用说其中真实的小桥流水“稻香村”了。它们的浪漫风味更
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 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髙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 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 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 髙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 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解析:选A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 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 染表达”三个方面。A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 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 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 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C.《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 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 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解析:选B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 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 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B.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 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 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 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解析:选D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 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 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 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
浓了,但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实践理性精神,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 间进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各项中,不能充分体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一项是( ) A.少林寺古塔建筑群为纪念寺院历代高僧而建,式样不同,风格各异,是我国 古代建筑、书法、雕刻艺术的文物宝库,也是了解我们佛塔建筑特点的胜地。 B.万里长城每段体制相同,在崇山峻岭之巅逶迤飞舞,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 示了时间中的绵延,使之成为民族伟大活力的象征。 C.北京故宫规划严整,秩序井然,中轴线左右两边形制基本对称,殿宇楼台, 高低错落,风貌统一而气势雄浑,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典范。 D.苏州园林极尽变化迂回之手法,虚实相生,高低互现,远近相称,动静相宜, 平冈远山,曲院回廊,竹坞曲水,假山奇石,颇具生活意绪。 解析:选 A 不合题意,本文所述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为“把 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严格对称的结构”及“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的渲 染表达”三个方面。A 项少林寺古塔建筑群是宗教建筑,其目的是纪念历代高僧, 不在上述三个方面之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筑不是用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恐惧而祈求保护, 而是通过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及环境的和谐。 B.园林摒弃了方正对称、威严庄重,而追求迂回曲折,趣味盎然,其巧妙的造 景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沟通,形成更加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 C.《论语》中的“山节藻棁”,汉赋中“金铺玉户”“重轩镂槛”,证明了中 国建筑的精致繁富,反映了人们对享受游乐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D.空间变化无穷,时而畅通,时而阻隔,“疑无路”“又一村”的奇特布局, 体现着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想。 解析:选 B 说法绝对,原文“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 破”并不意味着“摒弃了方正对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径通幽的园林,结构对称的屋宇,作为中国不同风格类型的建筑物而存在, 以玩赏自由的园林来补足居住整齐的屋宇,在中国建筑中真正体现了儒道互补。 B.随着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中国建筑的风格虽有所改变,但从秦 汉到明清,基本上仍保持和延续着实践理性精神。 C.西方哥特式教堂内高大空阔,凸现的是对上帝的敬畏和膜拜;中国的宫殿建 筑则是平面铺开的建筑的有机群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因为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供享受游乐而非祭拜神灵之用,所以中国的建筑充 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绘画、雕塑作品,能带给人艺术的享受。 解析:选 D 曲解文意,原文是“世间生活的场所,供游乐享受而不只供崇拜顶 礼之用”,说明也供祭拜神灵之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 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 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