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期中/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忆读书 阅读《忆读书》(节选),完成1--5题。(18分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 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一一武松、鲁智 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 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 句,我酷爱古典诗 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 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 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 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 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 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 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 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怒发冲冠(guan)勉勉强强( qiang 2.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酷爱非常 若有所失_好像 3.根据提示,从上文中归纳有关作品。(4分) 作者喜欢读的作品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 楼梦》 ②作者不喜欢读的作品有:《荡寇志》、《精忠说岳》 4根据下列要点,举出作者读书得到好处的例子。(6分)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卫辛酸泪”, 个朝代和家庭盛衰的滋味 《水浒传》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读外国小说,“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提高品德修养, 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5.各写出下表中两部古代名著的一个故事和人物。(4分) 故事 相关人物 《三国演义》 《水浒传》 4.风筝 阅读《风筝》(节选),完成1—-5题。(18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 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 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 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
1 七年级上册期中/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忆读书 阅读《忆读书》(节选),完成 1——5 题。(18 分)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 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 深等人,都有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 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 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 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 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 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 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 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 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 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 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 分) 怒发冲冠.(ɡuān) 勉勉强.强(qiǎnɡ) 2.解释下列加点字。(2 分) 酷.爱 非常 若.有所失 好像 3.根据提示,从上文中归纳有关作品。(4 分) ①作者喜欢读的作品有:《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红 楼梦》。 ②作者不喜欢读的作品有:《荡寇志》、《精忠说岳》。 4.根据下列要点,举出作者读书得到好处的例子。(6 分)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美的享受。 《水浒传》让作者“尤其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一个朝代和家庭盛衰的滋味。 ②读书扩大知识面。 读《水浒传》了解到“官逼民反”的历史状况。读外国小说,“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提高品德修养。 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5.各写出下表中两部古代名著的一个故事和人物。(4 分) 故 事 相关人物 《三国演义》 《水浒传》 4.风筝 阅读《风筝》(节选),完成 1——5 题。(18 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 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 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 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
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 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 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 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有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 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 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 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 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 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 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 毫不怪代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根据下列的表述,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3分) ①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卷缩、國圄 ②费尽心思。固区圖 ③骄傲的样子。圆圈 2.“我”对风筝十分“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4分) ①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②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制作的风筝。 3.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这件事看,小兄弟具有什么可贵素质?(2分) 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或:具有创造精神) 4.画框词语“精神的虐杀”的含义是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5.“我”做了错事,二十年后向小兄弟提起,小兄弟是什么感受?“我”有没有“补过”呢?(3分) 成年之后,弟弟对此事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宽恕。对此,作者的心因感动而沉重,后悔不已,深深自责 6.作者在文中写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 玩游戏的看法。(4分)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快乐成长的表现,玩物未必丧志,游戏可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技能 七年級上册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完成1——6题。(18分)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 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 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 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 许多生产知识 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 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 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的。母亲 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 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2
2 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 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 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 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有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 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 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 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 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 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 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 毫不怪代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根据下列的表述,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3 分) ①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卷缩、颤 抖 ②费尽心思。苦 心 孤 诣 ③骄傲的样子。傲 然 2.“我”对风筝十分“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4 分) ①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可笑可鄙。 ②破坏(折断、踏扁)小兄弟制作的风筝。 3.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这件事看,小兄弟具有什么可贵素质?(2 分) 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或:具有创造精神)。 4.画框词语“精神的虐杀”的含义是扼杀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5.“我”做了错事,二十年后向小兄弟提起,小兄弟是什么感受?“我”有没有“补过”呢?(3 分) 成年之后,弟弟对此事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的宽恕。对此,作者的心因感动而沉重,后悔不已,深深自责。 6.作者在文中写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 玩游戏的看法。(4 分)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快乐成长的表现,玩物未必丧志,游戏可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技能。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 阅读《回忆我的母亲》(节选),完成 1——6 题。(18 分)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 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 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 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 许多生产知识。 佃农家庭的生活自然是很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 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 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的。母亲 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 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 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 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 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我们, 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 的人一一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 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劳碌(l)调味(tido)妯娌( zhouli) 和睦(m)节省( sheng)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劳动好手。 ②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 县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共同特点的农民 3.“母亲这样整日地劳碌着”。这句话中的“劳碌”一词能不能换成“劳累”?试比较一下两个词的区 别。(3分) 不能。“劳碌”指事情多而辛苦。“劳累”指过度的劳动而感到疲乏。从文中内容看,母亲操持一家二十 多口人的家务,应用“劳碌”更确切 4.文中的母亲具有许多优秀品质,请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3分) 勤劳俭朴、聪明能乇、宽厚仁慈、教子严格 5.人们常用“心灵手巧”来赞美一个人心思灵敏手艺高。请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母亲“手巧”的 具体事例。(3分) 提示;把粗劣的饭食做得有滋有味(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例,不可只写“做饭作衣服”等) 6.写一句赞颂母亲的话,用上一种修辞手法。(2分) 提示: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6.小巷深处 阅读《小巷深处》(节选),完成1——8题。(19分)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 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 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 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 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 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 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 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 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 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和卑微,也忘掉了临 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 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 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勤的招咱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 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五十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 聚会把她请来,你优秀的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哦……这?”这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 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3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 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 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 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我们, 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 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 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劳碌.(lù) 调.味(tiáo) 妯娌..(zhóulǐ) 和睦.(mù) 节省.(shěnɡ)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劳动好手。 ②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 ........。 具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共同特点的农民。 3.“母亲这样整日地劳碌着”。这句话中的“劳碌”一词能不能换成“劳累”?试比较一下两个词的区 别。(3 分) 不能。“劳碌”指事情多而辛苦。“劳累”指过度的劳动而感到疲乏。从文中内容看,母亲操持一家二十 多口人的家务,应用“劳碌”更确切。 4.文中的母亲具有许多优秀品质,请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3 分) 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教子严格。 5.人们常用“心灵手巧”来赞美一个人心思灵敏手艺高。请从上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母亲“手巧”的 具体事例。(3 分) 提示:把粗劣的饭食做得有滋有味(一定要有具体的事例,不可只写“做饭作衣服”等)。 6.写一句赞颂母亲的话,用上一种修辞手法。(2 分) 提示:母亲是月台,儿子是那挂长长的列车。 6.小巷深处 阅读《小巷深处》(节选),完成 1——8 题。(19 分)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 着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 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只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 待些时间。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 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心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 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 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 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 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 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 住读生活很快让我忘掉了以往的自己,忘掉了烈日、冰棍、瞎眼母亲带来的烦恼和卑微,也忘掉了临 行前的那一点点不安。谁都不知道我是谁,谁都以为我也同她们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家。 母亲果然遵守诺言。每月由一位早年已住进城里却经常回乡的老婆婆帮我捎来一些营养品及生活费。 坐落在小巷深处的那个家似乎与我完全隔绝了。我开始淡忘了家门前圆润光洁的石凳,那门上锈迹斑驳的 门锁,甚至淡忘了黄昏后母亲倚在门旁殷勤的招咱声。这样的日子平和而又迅速地溜过去,一直到我临近 毕业的那个学期。 那个学期的最后一个星期。 当老婆婆将一包鸡蛋和五十元钱塞给我时,我床对面的一位室友发话了:“莉,你妈对你多好,毕业 聚会把她请来,你优秀的成绩定会让她感到光彩!” “哦……这?”这迟疑了瞬间,“我妈太忙了,她……抽不出空,你瞧,连带东西都一直请别人帮忙, 哪有时间呢?”那刻,我惊异于自己说假话如同说真话一样。 送老婆婆出门时,我感激地对她说:“您这三年来为我操了心,让您受累了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一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 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 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 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 她的手是那么 ,她的眼睛是那 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 佛在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 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根据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理解,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四个 处,正确的顺序是:C、D、A、B。 (只填序号)(2分) A.黯淡B.憧憬C.黝黑D.粗糙 2.画出下面文字中的三个同义词。(2分)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 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3.文中形容母亲行走艰难的一个词语是:“蹒跚。”(1分) 4.文中的“我”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3分) 我”意识自己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为家的贫穷,母亲的卑微而厌恶家,淡忘家,进而疏远 5.“我”最后为什么又悔悟流泪?(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 6.上文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深沉而无私的母爱?(3分) 到女儿的虚荣,为不影响“我”的情绪而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 克服 像的困难,每个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感受,每次都让别人带到学校, 7.最后一段写道:“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女儿的“我”已经悔悟了,不但人回来了,心也回来了。表现“我”对母亲真心的爱。 8.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试作一下比较。 (3分) “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 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我的老师 阅读《我的老师》(节选),完成1——5题。(17分) ①春天到了,莎利文老师搀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我们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在大自然 中很自然地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阳光和雨露能使植物生长,鸟儿会为自己筑巢,松鼠 鹿、狮子等动物会为自己觅食做窝。随着知识的增长,我感到周围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东西给我带来了兴奋 和愉快。莎利文老师教我从森林中散发的芳香,从青草丛的叶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她还向我描绘地球的 形状。她从二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 使得大自然成为我思想的一音 ②但是,也就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早晨出门时天气很好,但很热。 因为走的路程较长,我们坐在树阴下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果树下。果树给我们提 供了一块凉爽的遮阴地。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容易地爬到树上去了。我一直往上爬,在树枝丛中找到 块能坐的地方,莎利文老师建议,我们就在树阴下吃午饭,叫我等她拿来午饭后,再从树上下来。 ③突然间天气起了变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已感觉不到阳光照射 的热量,还闻到一股从大地散发出来的奇异的味道,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 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周围是无垠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 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④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
4 “你……”她看来有些激动,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考得真的很好?”我点了点头。 “造孽!”她竟长叹一口气,“你……你妈怎么那么死心眼!” “怎么回事?”我突然有点紧张。 她不再说话,拉起我的手直冲出校门,然后拐到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老远,我便看见了,看见了她——我的母亲,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 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莉呀!你有出息啦,可不能没良心啊。这三年,我哪能每个月回乡?都是她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 下车后又摸到我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我;让我带给你,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 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 ,她的手是那么 ,她的眼睛是那么 ,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 佛在 ,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 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根据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理解,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四个“ ”处,正确的顺序是:C、D、A、B。 (只填序号)(2 分) A.黯淡 B.憧憬 C.黝黑 D.粗糙 2.画出下面文字中的三个同义词。(2 分) 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 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3.文中形容母亲行走艰难的一个词语是:“蹒跚。”(1 分) 4.文中的“我”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3 分) “我”意识自己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为家的贫穷,母亲的卑微而厌恶家,淡忘家,进而疏远 母亲,离开家庭。 5.“我”最后为什么又悔悟流泪?(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 6.上文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深沉而无私的母爱?(3 分) 母亲觉察到女儿的虚荣,为不影响“我”的情绪而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她克服常人难以想 像的困难,每个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感受,每次都让别人带到学校, 自己孤零零回家。 7.最后一段写道:“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 分) 女儿的“我”已经悔悟了,不但人回来了,心也回来了。表现“我”对母亲真心的爱。 8.如果把课文题目《小巷深处》改为《我的母亲》或《母亲赞》之类,你认为效果好吗?试作一下比较。 (3 分) “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这里珍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母爱故事,这里也是 真挚感情的寄托。其他题目则显得平淡直露。 7.*我的老师 阅读《我的老师》(节选),完成 1——5 题。(17 分) ①春天到了,莎利文老师搀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我们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在大自然 中很自然地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我懂得了阳光和雨露能使植物生长,鸟儿会为自己筑巢,松鼠、 鹿、狮子等动物会为自己觅食做窝。随着知识的增长,我感到周围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东西给我带来了兴奋 和愉快。莎利文老师教我从森林中散发的芳香,从青草丛的叶片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她还向我描绘地球的 形状。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大自然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 ②但是,也就在这时候,我体会到大自然对人并不总是善的、美的。早晨出门时天气很好,但很热。 因为走的路程较长,我们坐在树阴下休息过两三次,最后一次是在离家不远的一棵果树下。果树给我们提 供了一块凉爽的遮阴地。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容易地爬到树上去了。我一直往上爬,在树枝丛中找到一 块能坐的地方,莎利文老师建议,我们就在树阴下吃午饭,叫我等她拿来午饭后,再从树上下来。 ③突然间天气起了变化,太阳一下子没有了。我知道天空已是乌云密布,因为我已感觉不到阳光照射 的热量,还闻到一股从大地散发出来的奇异的味道,我意识到这是雷雨的预兆。离开了老师,我一个人高 高地坐在树枝上,感到非常害怕,感到非常孤单。周围是无垠的空间,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我坐在树枝上 静静地等待着,我想只有等老师来,我才能从树上下来,否则别无办法。 ④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
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 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的轰鸣声 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在树枝摇晃得更厉害了。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老师来了 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 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1.写出上文的有关记叙要素。(4分) ①时间:春天 ②地点 边、草地上 ③人物:莎利文老师、“我”④事件: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 2.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哑人,莎利文老师怎样教她去感受外界?(3分) 莎利文老师让她置身于大自然中,调动她的触觉、嗅觉、心理感受,直接感受自然,深刻了解自然,培 养她对生活的信心,亲身体验自然中的美丑善恶 3.文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作者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收获。请把这两句话抄在下面。(4分) ①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大自然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 ②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4.画出对大雨将来临时的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 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渲染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为下文“给我上 5.莎利文老师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结合上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说出三点)(3分) 提示:①热爱学生,奉献爱心。②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藏。③能把知识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④引导学生 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春 阅读朱自清《春》选段,回答8-12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岀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批注①: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 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 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批注②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 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批注③ 8、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请你模仿老师为第一段加的批注,并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给第二、 第三段也加上恰当的批注(4分) 批注 9、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10、请你仔细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找出哪些话能体现选文内容。把它们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 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的拱动的力,树木拔节的喧 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
5 风早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周围的小树枝都打 断了,我想从树上跳下来,但周围的恐怖气氛使我动弹不得,我只好仍留在树上。我感到一阵的轰鸣声, 似乎有什么重物掉下来,我坐在树枝摇晃得更厉害了。我想树和我会一起倒下来。正巧这时,老师来了, 她一把抓住我的手,扶我从树上下来。我紧紧搂住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的脚又重新踏在坚实的土地上 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1.写出上文的有关记叙要素。(4 分) ①时间:春天 ②地点:田野、河边、草地上、树林里 ③人物:莎利文老师、“我” ④事件:开始了“我”的启蒙课程的学习 2.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个盲哑人,莎利文老师怎样教她去感受外界?(3 分) 莎利文老师让她置身于大自然中,调动她的触觉、嗅觉、心理感受,直接感受自然,深刻了解自然,培 养她对生活的信心,亲身体验自然中的美丑善恶。 3.文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作者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收获。请把这两句话抄在下面。(4 分) ①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大自然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 ②这件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大自然并不总是对你微笑,给你仁慈。 4.画出对大雨将来临时的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3 分) 周围死一般的沉寂。树叶开始骚动,然后整个树都在颤抖。要不是我使劲地抓牢树枝的话,一阵强风早 就把我从树上刮下来了。狂风怒吼,树不停地、猛烈地摇晃着。渲染了自己的恐惧心理,为下文“给我上 了一堂生动的课”埋下伏笔。 5.莎利文老师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结合上文内容加以概括。(至少说出三点)(3 分) 提示:①热爱学生,奉献爱心。②善于发掘学生的潜藏。③能把知识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④引导学生 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9.春 阅读朱自清《春》选段,回答 8—12 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 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批注①: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 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 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批注②: 。]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 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 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批注③: 。] 8、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请你模仿老师为第一段加的批注,并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给第二、 第三段也加上恰当的批注(4 分) [ 批注② ] : [ 批 注 ③]: 9、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 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10、请你仔细阅读下面材料,从中找出哪些话能体现选文内容。把它们写在下面横线上(3 分)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 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的拱动的力,树木拔节的喧 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