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上册期中复习材料 第一单元 、作者 1、冰心(1900~1999),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 原籍福建长乐,有诗集《繁星》和《春水》等 2、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马克·吐 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长篇小说《镀金时代》 (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 (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 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3、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4、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 人、《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课文内容梳理 《风筝》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 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忆读书》全文为总一—分—一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读书好。这一部分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发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2)能扩大知识面 (3)对写作有帮助 (4)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二部分:多读书。涉猎古今中外 第三部分:读好书。要会比较挑选。 《山中避雨》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课文按作者所记内容的因果联系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1)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2)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3)给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脚注 第二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1)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2)使报纸销量大增。 (3)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积累一批优美的语句或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初一年上册期中复习材料 第一单元 一、作者 1、冰心(1900~1999),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 原籍福建长乐,有诗集《繁星》和《春水》等。 2、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马克·吐 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长篇小说《镀金时代》 (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 (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 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3、丰子恺,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江苏省桐乡县石门镇)人,号称“中国漫画之父”。 4、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 人、《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二、 课文内容梳理 《风筝》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我”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的风筝的事情。 第三部分(5~11),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 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 第四部分(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忆读书》全文为总——分——总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读书好。这一部分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⑴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发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⑵能扩大知识面。 ⑶对写作有帮助。 ⑷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二部分:多读书。涉猎古今中外。 第三部分:读好书。要会比较挑选。 《山中避雨》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 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 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 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 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 课文按作者所记内容的因果联系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具体内容。 ⑴撰写希金斯投河的报道。 ⑵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⑶给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增写脚注。 第二部分:写“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的巨大反响。 ⑴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 ⑵使报纸销量大增。 ⑶使周围的人对作者刮目相看。 四、 积累一批优美的语句或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 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 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因而“久经逝去的春天”与“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相 矛盾。 2、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 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 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 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 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 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所以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五 理解各篇文章的主题 《风筝》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 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忆读书》课文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展开,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可 从四个方面来看:(1)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 的享受。(2读书能扩大知识面。(3)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4)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 养 《山中避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 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 来外乡人这三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们发表在报纸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 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六、学习一种妙想 《风筝》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的段落,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在内容上作用 相同吗? 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完整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开头由北京的春天写起,写了北京春天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引起对故 乡的“风筝时节”的回忆,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奠定了怀念的感情基调。结尾一段是 对风筝事件的总结,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与此同时,字里行间里表明了自己深深的自责。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 叔叔外出,让“我”编一期周报,“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讽刺和《汉尼巴尔周报》 对立的一家报纸编辑希金斯,这件事写得很详细,文章标题、插图内容及“我”当时的心理 状态,都有交你。第二件事情,是撰文讽刺两位名人,概述,一笔带过。第三件事是讽刺新 来的外乡人一—一个雇工裁缝,起因、经过,甚至原文都写出来了。三件事情,两详一略 疏密有致,重点突出。“我”的这次尝试,产生了很大反响,文章一一道来,使我们从而面 了解到作者语言的讽刺力量,读来妙趣横生 七、重温一个阅读语段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 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 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 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 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因而“久经逝去的春天”与“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相 矛盾。 2、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趣味。”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次作者是在山中小茶店的雨窗下拉琴,环境与往日截然不同,有一种天然之美。人物除作 者和两个女孩外,都是山村中的年轻人,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一起, 有一种和谐之美。大家的歌唱都是发自内心,感情十分真挚,有一种真挚之美。大家一起歌 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气氛热烈,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有一种氛围之美。以上种 种趣味之中,最主要是作者感受到这次拉琴与歌唱,十分自然真挚,是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 间的距离,使大家相处得如此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是作者以往没有体会过的。所以 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音乐的滋味。 五、 理解各篇文章的主题 《风筝》本文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也表 示了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伦理道德的否定和深恶痛疾,并启发人们思考,从而有所觉悟。 《忆读书》课文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展开,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可 从四个方面来看:⑴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 的享受。⑵读书能扩大知识面。⑶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⑷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 养。 《山中避雨》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 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加和谐。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本文通过撰文讽刺希金斯投河、嘲笑两位知名人士以及挖苦一个新 来外乡人这三件事,叙述了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它们发表在报纸的同一期上,不仅展示 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一期的报纸销量大增,使得周围的人不能不对作者刮目相看。 六、学习一种妙想 《风筝》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的段落,在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在内容上作用 相同吗? 文章开头两段与结尾一段都是总写,起到了前后呼应,使结构完整的作用。 从内容上看,开头由北京的春天写起,写了北京春天中“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引起对故 乡的“风筝时节”的回忆,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奠定了怀念的感情基调。结尾一段是 对风筝事件的总结,有总结全文的作用。与此同时,字里行间里表明了自己深深的自责。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 叔叔外出,让“我”编一期周报,“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讽刺和《汉尼巴尔周报》 对立的一家报纸编辑希金斯,这件事写得很详细,文章标题、插图内容及“我”当时的心理 状态,都有交你。第二件事情,是撰文讽刺两位名人,概述,一笔带过。第三件事是讽刺新 来的外乡人——一个雇工裁缝,起因、经过,甚至原文都写出来了。三件事情,两详一略, 疏密有致,重点突出。“我”的这次尝试,产生了很大反响,文章一一道来,使我们从而面 了解到作者语言的讽刺力量,读来妙趣横生。 七、重温一个阅读语段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 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 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
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 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 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 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 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 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笋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 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4)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 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 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 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 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 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 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 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概括这段选文的内容。 2.用横线画出选文第(1)(2)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2)段中的加点词语“荡漾”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选文第(3)段的画线句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弟弟怎样的感情 5.你说弟弟知道哥哥讨厌风筝吗?为什么他还要做风筝呢 6.选文第(4)段中,加点词“傲然走出”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7.想像一下,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弟弟,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参考答案1.由冬天在北京看到放风筝,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2.第(1)段环境描写渲染肃杀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第(2)段写故乡放风筝时春天的温和,与 严冬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3.“荡漾”用得好。因为这里的春天指小 时候故乡的天空中飞荡风筝的春天,现在看到冬天北京天空的风筝,就联想到故乡春天的气 息,充满了整个世界,所以用荡漾。4.神态、动作,表现弟弟的天真活泼和对风筝的喜爱 之情。5、知道。因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6.写出“我”当时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弄坏 小兄弟风筝为胜利的骄傲心理。7、略 《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 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 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泯[min]然称[chen]夫[fu] B.词义 (1)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 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 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 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 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 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笋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 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4)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 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 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 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 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 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 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 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概括这段选文的内容。 2.用横线画出选文第(1)(2)段中景物描写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2)段中的加点词语“荡漾”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选文第(3)段的画线句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弟弟怎样的感情? 5.你说弟弟知道哥哥讨厌风筝吗?为什么他还要做风筝呢? 6.选文第(4)段中,加点词“傲然走出”写出“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7.想像一下,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弟弟,想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参考答案 1.由冬天在北京看到放风筝,回忆起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2.第(1)段环境描写渲染肃杀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第(2)段写故乡放风筝时春天的温和,与 严冬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3.“荡漾”用得好。因为这里的春天指小 时候故乡的天空中飞荡风筝的春天,现在看到冬天北京天空的风筝,就联想到故乡春天的气 息,充满了整个世界,所以用荡漾。4.神态、动作,表现弟弟的天真活泼和对风筝的喜爱 之情。5、知道。因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6.写出“我”当时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弄坏 小兄弟风筝为胜利的骄傲心理。7、略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 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 若干条。 4.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 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尝”同“曾”,曾经。 (2)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a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3)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 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4)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5)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②.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无不 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全局表判断。)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 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 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 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 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 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木兰诗》 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 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鞍鞯[ an Jlang]辔[pei]头鸣溅溅[jan]金柝[tuo]阿姊 [zi]霍霍[huo]可汗[ ke han]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1)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2)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3)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4)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 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一般 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⑥.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 ⑧.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叫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跟以前听说的相当了。 ⑨.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 人就完了吗? 备注:文章属于一篇随笔,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法。 二、《木兰诗》 1.出处: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 叙事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 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2.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 [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B.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⑵.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⑶.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⑷.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