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植物学是生物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也是为了认识、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以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教学、科研和生产等领域,能直接或间接地取得社会效益。植物学中有许多实物无法在课堂上呈现,须注意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同时也应注意与实际相联系,使知识更好地为生产实际服务。本课程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种子植物形态解部学、第二部分是植物系统和植物分类。具体要求如下:1、认识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结构和发育。2.认识植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和进化规律。3,学会识别种子植物的方法,了解主要科、属和种的特点和经济价值。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总学时数:54学时。2.教学内容植物学 (上册)绪论(3学时)一、植物界简单介绍各大类群二、植物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根据研究对象,着重介绍学什么、为什么学,补充有关目前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的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学习方法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3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规律。2:了解植物组织几大类型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结构;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第一节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简单复习)一、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二、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明确细胞是立体的。三、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一)原生质体1.细胞核(略讲)2.细胞质:细胞器(质体,液泡,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微管,核糖体等,重点介绍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器,到电镜室讲授细胞亚显微结构),质膜,胞基质(二)细胞壁
植物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植物学是生物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也是为了认识、利 用、改造和保护植物,以能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教学、科研和生产等领域,能直接或间接 地取得社会效益。 植物学中有许多实物无法在课堂上呈现,须注意在教学中多使用多媒体,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和掌握植物学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同时也应注意与实际相联系,使知识更好地为生产实际 服务。 本课程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种子植物形态解剖学,第二部分是植物系统和植物分类。 具体要求如下: 1.认识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结构和发育。 2.认识植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和进化规律。 3.学会识别种子植物的方法,了解主要科、属和种的特点和经济价值。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总学时数:54 学时。 2.教学内容 植物学(上册) 绪论(3 学时) 一、植物界 简单介绍各大类群 二、植物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根据研究对象,着重介绍学什么、为什么学,补充有关目前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的新成就,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习方法 第一章 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3 学时) 教学目的:1.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规律。 2.了解植物组织几大类型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的相适应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结构;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简单复习) 一、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二、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明确细胞是立体的。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 (一)原生质体 1.细胞核(略讲) 2.细胞质:细胞器(质体,液泡,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微管,核糖体等,重点介 绍显微镜下可见的细胞器,到电镜室讲授细胞亚显微结构);质膜;胞基质 (二)细胞壁
重点介绍组成和成分,纹孔和胞间连丝(三)细胞内后含物淀粉粒,糊粉粒,脂肪和油类,晶体第二节植物细胞的繁殖(复习为主)第三节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复习为主)介绍生长、分化的概念第四节植物的组织类型组织系统(重点)一、植物组织的概念二、植物组织的类型1、分生组织、成熟组织(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2.组织系统(自学)第二章种子和幼苗 (自学)教学目的: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萌发成幼苗的条件和变化过程。2,掌握有关种子构造,萌发,休眠等知识,了解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上的有关问题。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构造: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一节种子的结构第二节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略讲)一、休眠的定义及原因,解决办法二、种子萌发的外因和内因(结合学生的萌发实验来总结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三、种子的萌发过程和幼苗的形成四、幼苗的类型(比较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的幼苗类型)教师在总结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1,各类型种子构造的异同,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2:比较各类型种子萌发条件和过程。3,生产上的浸种、晒种,适时播种,整地,控制播种深度等的作用是什么?第三章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9学时)(重点)教学目的:了解各营养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相适应。教学重点:根、、叶的结构教学方法:形态部分在野外讲述,要求学生采集和制作叶形和叶序的标本。第一节根一、根和根系的类型(到野外观察二、根的发育(以自学为主)三、根的初生结构(围绕根的吸收作用分析根的结构特点)(重点)1.表皮根毛的形成过程和作用2,皮层重点介绍内皮层的特点和凯氏带的作用3,维管柱中柱鞘的位置和作用,初生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特点(相间排列),木质部的发育方式(外始式)四、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重点)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结果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结果五、根的生理功能(自学,只介绍根的重要的经济价值)
重点介绍组成和成分,纹孔和胞间连丝 (三)细胞内后含物 淀粉粒,糊粉粒,脂肪和油类,晶体 第二节 植物细胞的繁殖 (复习为主) 第三节 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复习为主) 介绍生长、分化的概念 第四节 植物的组织类型组织系统(重点) 一、植物组织的概念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1.分生组织、成熟组织(保护组织、薄壁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组织) 2.组织系统(自学) 第二章 种子和幼苗(自学) 教学目的: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萌发成幼苗的条件和变化过程。 2 .掌握有关种子构造,萌发,休眠等知识,了解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上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构造;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 第一节 种子的结构 第二节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略讲) 一、休眠的定义及原因,解决办法 二、种子萌发的外因和内因 (结合学生的萌发实验来总结和分析存在的问题。)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和幼苗的形成 四、幼苗的类型 (比较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的幼苗类型) 教师在总结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解答: 1.各类型种子构造的异同,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2.比较各类型种子萌发条件和过程。 3.生产上的浸种、晒种,适时播种,整地,控制播种深度等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章 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9 学时)(重点) 教学目的:了解各营养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相适应。 教学重点:根、茎、叶的结构 教学方法:形态部分在野外讲述,要求学生采集和制作叶形和叶序的标本。 第一节 根 一、根和根系的类型(到野外观察) 二、根的发育(以自学为主) 三、根的初生结构 (围绕根的吸收作用分析根的结构特点)(重点) 1.表皮 根毛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皮层 重点介绍内皮层的特点和凯氏带的作用 3.维管柱 中柱鞘的位置和作用,初生木质部和韧皮部的排列特点(相间排列),木质部的 发育方式(外始式) 四、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重点) 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结果 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结果 五、根的生理功能(自学,只介绍根的重要的经济价值)
六、根瘤和菌根(略讲)第二节茎一、茎的形态 (略讲)二、茎的发育(略讲)三、茎的初生结构(重点)1,以双子叶植物茎作系统介绍,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束,髓,髓射线(维管柱)2.裸子植物茎、单子叶植物茎的特点(略讲)3,茎维管组织和叶维管组织的联系(略讲)4,茎与根维管组织的联系(过渡区)四、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重点)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及活动2:重点讲来源及细胞组成,季节性活动3.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及活动皮孔的形成,树皮的概念4,单子叶植物茎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略讲)五、茎的生理功能 (略讲)第三节叶一、叶的形态(详讲)二、叶的发育(略讲)三、叶的结构(重点)1,以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作重点介绍,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与单子叶植物叶作比较;2,松树叶的结构:重点联系对旱生的适应结构特点四、叶的生态类型(略讲)五、落叶和离层(简单介绍)六、叶的生理功能(略讲)第四节营养器官的变态(与正常形态比较讲解)一、根的变态二、茎的变态三、叶的变态第四章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9学时)教学目的:1,了解种子植物各繁殖器官的发生、构造和发育2,学习和运用有关名词术语,为学习植物分类学打下基础教学重点:1花的组成2,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3.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4.果实的类型第一节植物的繁殖(自学)第二节花(重点)一、介绍花的组成,花冠类型,雄蕊类型,花序。二、了解花药的类型,雄蕊的类型,胎座类型,子房位置,花的对称类型等。三、边讲边练习花程式和花图式,边讲边观察禾本科植物的花。第三节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重点)一、花药的发育(成熟花药的结构)二、小孢子的形成(减数分裂)(略讲)
六、根瘤和菌根(略讲) 第二节 茎 一、茎的形态(略讲) 二、茎的发育 (略讲) 三、茎的初生结构(重点) 1.以双子叶植物茎作系统介绍,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束,髓,髓射线(维管柱) 2.裸子植物茎、单子叶植物茎的特点(略讲) 3.茎维管组织和叶维管组织的联系(略讲) 4.茎与根维管组织的联系(过渡区) 四、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重点) 1.维管形成层的来源及活动 2.重点讲来源及细胞组成,季节性活动 3.木栓形成层的来源及活动 皮孔的形成,树皮的概念 4.单子叶植物茎和裸子植物茎的次生结构(略讲) 五、茎的生理功能(略讲) 第三节 叶 一、叶的形态(详讲) 二、叶的发育(略讲) 三、叶的结构(重点) 1.以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作重点介绍,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与单子叶植物叶作比较; 2.松树叶的结构:重点联系对旱生的适应结构特点 四、叶的生态类型(略讲) 五、落叶和离层(简单介绍) 六、叶的生理功能(略讲) 第四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与正常形态比较讲解) 一、根的变态 二、茎的变态 三、叶的变态 第四章 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9 学时) 教学目的:1.了解种子植物各繁殖器官的发生、构造和发育 2.学习和运用有关名词术语,为学习植物分类学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花的组成 2.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3.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4.果实的类型 第一节 植物的繁殖(自学) 第二节 花(重点) 一、介绍花的组成,花冠类型,雄蕊类型,花序。 二、了解花药的类型,雄蕊的类型,胎座类型,子房位置,花的对称类型等。 三、边讲边练习花程式和花图式,边讲边观察禾本科植物的花。 第三节 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重点) 一、花药的发育(成熟花药的结构) 二、小孢子的形成(减数分裂)(略讲)
三、花粉粒的形成和形态结构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略讲)第四节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重点)一、胚珠的发育、结构和类型二、胚囊的发育和结构第五节开花、传粉与授精重点介绍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第六节种子和果实 (重点)一、种子的形成(结合胚囊和种子的结构略讲)1.胚的发育2.胚乳的发育3.种皮的形成(自学)二、果实的形成三、果实的类型介绍果实类型,让学生分析、判断各种果实类型第七节被子植物生活史概述一、生活史概述二、被子植物生活史特点植物学(下册)引言(1学时)一、植物界的分类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三、拉丁文简介第一章藻类植物(Algae)(5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主要特点。简单了解各类群的分类历史与当前的分类观点。教学重点: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第一节藻类植物的概述一、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二、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第二节蓝藻门(Cyanophyta)一、蓝藻门的代表植物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鱼腥藻属(Anabeana)二、蓝藻门的系统地位第三节绿藻门(Chlorophyta)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二、绿藻门的代表植物1,衣藻属(Chlamydomonas),团藻属(Volvox):形态结构及生活史2:水绵属(Spirogyra):形态结构(丝状体)及接合生殖3:石莼属(Ulva),轮藻属(Char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花粉粒的形成和形态结构 四、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略讲) 第四节 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重点) 一、胚珠的发育、结构和类型 二、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第五节 开花、传粉与授精 重点介绍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第六节 种子和果实(重点) 一、种子的形成(结合胚囊和种子的结构略讲) 1.胚的发育 2.胚乳的发育 3.种皮的形成(自学) 二、果实的形成 三、果实的类型 介绍果实类型,让学生分析、判断各种果实类型 第七节 被子植物生活史概述 一、生活史概述 二、被子植物生活史特点 植物学(下册) 引言(1 学时) 一、植物界的分类 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 三、拉丁文简介 第一章 藻类植物(Algae)(5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的主要特点。简 单了解各类群的分类历史与当前的分类观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 藻类植物的概述 一、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藻类植物的分类依据 第二节 蓝藻门(Cyanophyta) 一、蓝藻门的代表植物 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鱼腥藻属(Anabeana) 二、蓝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三节 绿藻门(Chlorophyta) 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绿藻门的代表植物 1.衣藻属(Chlamydomonas),团藻属(Volvox):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2.水绵属(Spirogyra):形态结构(丝状体)及接合生殖 3.石莼属(Ulva),轮藻属(Char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绿藻门的系统地位第四节红藻门(Rhodophyta)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二、红藻门的代表植物紫菜属(Porphyr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三、红藻门的系统地位第五节褐藻门(Phaeophyta)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二、褐藻门的代表植物1,水云属(Ectocarpus):形态结构及生活史。2.海带属(Laminari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三、褐藻门的系统地位第二章菌类(Fungi)(略讲)第三章地衣植物(Lichens)(略讲)第四章苔藓植物(Bryophyta)(3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苔藓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洛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第一节苔纲(Hepaticae)一、苔纲的一般特征二、苔纲的代表植物地钱属(Marchantia):地钱属的常见植物地钱(Marchantiapolymorpha):生活史主要阶段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福第二节藓纲(Musci)一、藓纲的一般特征二、藓纲的代表植物1:葫芦藓属(Funaria):真藓目中常见的藓类2以葫芦藓(F.hygrometrica)为代表说明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第三节苔藓植物小结一、苔藓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二、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三、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第五章蕨类植物(Pteridophyta)(3学时)教学目的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洛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第一节维管植物一、维管植物的特征二、中柱类型三、维管植物的分类第二节蕨类植物的特征一、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三、蕨类植物的生活史
三、绿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四节 红藻门(Rhodophyta) 一、红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红藻门的代表植物 紫菜属(Porphyr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红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五节 褐藻门(Phaeophyta) 一、褐藻门的一般特征 二、褐藻门的代表植物 1.水云属(Ectocarpus):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2.海带属(Laminaria):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褐藻门的系统地位 第二章 菌类(Fungi)(略讲) 第三章 地衣植物(Lichens)(略讲) 第四章 苔藓植物(Bryophyta)(3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苔藓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 苔纲(Hepaticae) 一、苔纲的一般特征 二、苔纲的代表植物 地钱属(Marchantia):地钱属的常见植物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 生活史主要阶 段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 第二节 藓纲(Musci) 一、藓纲的一般特征 二、藓纲的代表植物 1.葫芦藓属(Funaria):真藓目中常见的藓类. 2.以葫芦藓(F. hygrometrica)为代表说明形态结构及生活史的特点。 第三节 苔藓植物小结 一、苔藓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二、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三、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第五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3 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类依据和代表植物;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教学重点: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特点。 第一节 维管植物 一、维管植物的特征 二、中柱类型 三、维管植物的分类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特征 一、蕨类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三、蕨类植物的生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