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特性(重点)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五行相生相克(重点) 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重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难 点)(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 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 第四节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难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 法【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微课程及多媒体教学,组织有关中医原创思维的小组探究和讨论。 第三章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明确气血津液的概念。 能阐述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并可运用其分析简单病理。 辨析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在生成、分布和功能上的区别。 明确血的生成、功能及运行相关脏腑。 大体把握津液生成、功能及输布与排泄过程及相关脏腑。 能综合运用气血津液间的相互关系阐释病理变化及临床治 疗。【教学内容】 第一节气 气的概念(重点) 气的生成(重点) 气的功能(重 点)(1)推动作用 (2)固摄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 气的分类(重 点)(1)元气 (2)宗气 (3)营气、卫气 第二节血 血的概念 血的生成(重点) 血的运行(重点) 血的功能 -4-
五行的特性(重点) 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五行相生相克(重点) 五行之间的生克异常(重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难 点)(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 互关系(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 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难点)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 法【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微课程及多媒体教学,组织有关中医原创思维的小组探究和讨论。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明确气血津液的概念。 能阐述气的生成、功能和运动,并可运用其分析简单病理。 辨析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在生成、分布和功能上的区别。 明确血的生成、功能及运行相关脏腑。 大体把握津液生成、功能及输布与排泄过程及相关脏腑。 能综合运用气血津液间的相互关系阐释病理变化及临床治 疗。【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 气的概念(重点) 气的生成(重点) 气的功能(重 点)(1)推动作用 (2)固摄作用 (3)温煦作用 (4)防御作用 (5)气化作用 气的运动 气的分类(重 点)(1)元气 (2)宗气 (3)营气、卫气 第二节 血 血的概念 血的生成(重点) 血的运行(重点) 血的功能 - 4 -
(1)营养滋润作用 (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重点) 第三节津液 津液的概念(重点) 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输布代谢(重点) 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重点) 气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关 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脏腑 【目的要求】 辨析藏象与脏腑的概念。 明确脏腑的分类及区别。 对藏象学说形成、中医脏腑概念和西医脏器概念的区别有所了解。 知晓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明确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 明确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明确奇恒之腑的概念,说清脑与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脏腑的关 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脏腑与藏象的概念。(重点) 脏腑的分类及区别。(重点) 中医脏腑理论的形成因素。(难点) 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 点第二节五脏 心 (1)主血脉(重 点)(2)主神志 (重点)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肝 (1)主疏泄(重点) (2)主藏血(重点)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脾 (1)主运化(重点) (2)主统血(重点) -5
(1)营养滋润作用 (2)血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重点) 第三节 津液 津液的概念(重点) 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输布代谢(重点) 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营养作用 (2)化生血液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重点) 气与津液的关系 血与津液的关 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脏腑 【目的要求】 辨析藏象与脏腑的概念。 明确脏腑的分类及区别。 对藏象学说形成、中医脏腑概念和西医脏器概念的区别有所了解。 知晓中医藏象学说的特点。 明确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联系。 明确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明确奇恒之腑的概念,说清脑与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与脏腑的关 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脏腑与藏象的概念。(重点) 脏腑的分类及区别。(重点) 中医脏腑理论的形成因素。(难点) 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 点第二节 五脏 心 ( 1 ) 主 血 脉 ( 重 点 ) ( 2 ) 主 神 志 (重点)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肝 (1)主疏泄(重点) (2)主藏血(重点)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脾 (1)主运化(重点) (2)主统血(重点) - 5 -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4.肺 (1)主气司呼吸(重点) (2)主通调水道(重点) (3)朝百脉,主治节(重点)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重点) (2)主水液(重点) (3)主纳气(重点)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三节六腑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第四节奇恒之腑 脑 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腑与腑的关 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开展脏腑关系的自主学习及PBL教学。 第五章经络 【目的要求】 明确经络的概念。(重点) 把握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 说清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大体走向、交接及体表分布规律,以及十二经脉大体流注次序与表里关 系。(重点) 知晓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及其意义。 知晓奇经八脉名称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知晓经络的生理功 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概述 经络的概念(重点) 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 经络的功能第 二节十二经脉 -6-
(3)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4.肺 (1)主气司呼吸(重点) (2)主通调水道(重点) (3)朝百脉,主治节(重点) (5)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5.肾 (1)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重点) (2)主水液(重点) (3)主纳气(重点) (4)与志、液、体、华、窍的联系 第三节 六腑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脑 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腑与腑的关 系【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开展脏腑关系的自主学习及 PBL 教学。 第五章 经络 【目的要求】 明确经络的概念。(重点) 把握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 说清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大体走向、交接及体表分布规律,以及十二经脉大体流注次序与表里关 系。(重点) 知晓十二经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及其意义。 知晓奇经八脉名称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知晓经络的生理功 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概述 经络的概念(重点) 经络系统的组成(重点) 经络的功能第 二节 十二经脉 - 6 -
十二经脉的名称(重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重点)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重点)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难点) 第三节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概念(重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重点) 督、带、冲、任的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重 点)(1)督脉 (2)任脉 (3)冲脉 (4)带脉 第四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第六章体质 【目的要求】 明确体质的概念,知晓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并学会辨析体质。 清楚体质的标志和影响体质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 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体质的标志和影响体质的因素 体质的标志 影响体质的因 素(1)先天因素 (2)后天因素:年龄、性别、饮食、劳逸、情志、疾病、治疗、环境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阴阳分类法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 质。【教学方式】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结合案例开展小组讨论。 第七章病因 概述 【目的要求】 复述病因的概念,对病因的分类方法、病因学说源流有系统性认 识。【教学内容】 病因概念:中医病因分类的历史脉络: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7-
十二经脉的名称(重点)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重点)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重点)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难点)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概念(重点)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重点) 督、带、冲、任的循行分布及功能特点(重 点)(1)督脉 (2)任脉 (3)冲脉 (4)带脉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第六章 体质 【目的要求】 明确体质的概念,知晓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并学会辨析体质。 清楚体质的标志和影响体质的因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 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体质的标志和影响体质的因素 体质的标志 影响体质的因 素(1)先天因素 (2)后天因素:年龄、性别、饮食、劳逸、情志、疾病、治疗、环境及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1)体质的分类方法 (2)阴阳分类法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 质。【教学方式】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结合案例开展小组讨论。 第七章 病因 概 述 【目的要求】 复述病因的概念,对病因的分类方法、病因学说源流有系统性认 识。【教学内容】 病因概念;中医病因分类的历史脉络;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 7 -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授课,出题优进行随堂测试及学生课后练习。 第一节外感病因 【目的要求】 复述六淫的概念,分析六淫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并能结合临床 病证阐述相关性。 知晓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外感病因 六淫 (1)六气与六淫的概念(重点)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重点) (3)六淫的各自致病特点(难点) 疠气(补充现代传染病的认 识)(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疠气形成和流行的原 因【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出题优进行随堂测试及学生课后练习。 第二节内伤病因 【目的要求】 明确七情内伤与五脏的关系,复述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知晓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理解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内伤七情 (1)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重点)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难点) 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劳逸失度 (1)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重点) (2)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两方面。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出题优进行随堂测试及学生课后练习。 第三节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目的要求】 复述痰饮和瘀血的概念。 分析痰饮和瘀血的形成原因。 理解痰饮和瘀血致病特点及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8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授课,出题优进行随堂测试及学生课后练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目的要求】 复述六淫的概念,分析六淫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并能结合临床 病证阐述相关性。 知晓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外感病因 六淫 (1)六气与六淫的概念(重点)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重点) (3)六淫的各自致病特点(难点) 疠气(补充现代传染病的认 识)(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疠气形成和流行的原 因【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出题优进行随堂测试及学生课后练习。 第二节 内伤病因 【目的要求】 明确七情内伤与五脏的关系,复述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知晓饮食失宜与疾病的关系、 理解劳逸失当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内伤七情 (1)七情与七情内伤的概念(重点)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难点) 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劳逸失度 (1)过劳: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重点) (2)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两方面。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出题优进行随堂测试及学生课后练习。 第三节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目的要求】 复述痰饮和瘀血的概念。 分析痰饮和瘀血的形成原因。 理解痰饮和瘀血致病特点及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