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与“革命” 在《尚书》中,王权受命于天的思想相当突出。 王朝的寿命和君王的禄位来自天帝的安排,是上天所 命定的。只要上天不终止这样的授命,一个王朝的统 治就可以延续下去。一旦上天终止了对某一个王朝的 授命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个王朝的末日就要到了。这 时天帝就要改变其授命的对象,这就是“革命”,这 就要导致改朝换代。《周易·彖传》在诠解“革”卦谈 到“革命”:“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 而应乎人。”这表明,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接受天 命和执行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诗经大 雅·文王》中的话来说,就是“天命靡常”,“骏命不 易”。怎样才能保持天命呢?这是贤明的君王时时考 虑的问题
在《尚书》中,王权受命于天的思想相当突出。 王朝的寿命和君王的禄位来自天帝的安排,是上天所 命定的。只要上天不终止这样的授命,一个王朝的统 治就可以延续下去。一旦上天终止了对某一个王朝的 授命的话,那就意味着这个王朝的末日就要到了。这 时天帝就要改变其授命的对象,这就是“革命” ,这 就要导致改朝换代。《周易·彖传》在诠解“革”卦谈 到“革命” :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 而应乎人。 ”这表明,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接受天 命和执行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诗经·大 雅·文王》中的话来说,就是“天命靡常” , “骏命不 易” 。怎样才能保持天命呢?这是贤明的君王时时考 虑的问题。 “天命”与“革命
《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一句话的解释 《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尧对如何保持天命 的经验总结,并以此经验告诫他的继承人舜,而舜也以此经验 告诫他的继承人禹。用现代汉语来表达,这段话的大意如下: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啊,按照上天安排的次序,天命就要 落在你身上了,你要真诚地执行正确的治国方针。如果天下人 陷于穷困之中,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舜在传位 给禹的时候,也用这同样的话告诫禹。 在这里,治国方针的正确与否,是与天下人的生活是富 裕还是穷困联系在一起的。而君王所受的天命能否维持,也与 人民的生活处境相关。接受天命者要承担使天下人安居乐业, 生活富裕的责任。如果天下人穷困,人民起来造反,革命就发 生,这是顺乎天意合乎民心的事情
《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一句话的解释 《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尧对如何保持天命 的经验总结,并以此经验告诫他的继承人舜,而舜也以此经验 告诫他的继承人禹。用现代汉语来表达,这段话的大意如下: 尧说:“啧啧!你这位舜啊,按照上天安排的次序,天命就要 落在你身上了,你要真诚地执行正确的治国方针。如果天下人 陷于穷困之中,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 ”舜在传位 给禹的时候,也用这同样的话告诫禹。 在这里,治国方针的正确与否,是与天下人的生活是富 裕还是穷困联系在一起的。而君王所受的天命能否维持,也与 人民的生活处境相关。接受天命者要承担使天下人安居乐业, 生活富裕的责任。如果天下人穷困,人民起来造反,革命就发 生,这是顺乎天意合乎民心的事情
对《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二段的注解 《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二段,根据朱熹的注解,这是商汤在战 胜夏桀后,回商的国都豪时,对来朝觐的诸侯所发布的文告中的一段话。该 文告一则说明讨伐夏桀的理由,二则说明天下更始后新天子的治国方针。因 而,“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是说“桀有罪,己不敢赦,而天下贤人,皆 上帝之臣,己不敢蔽。”我觉得这一解说较牵强,因为这句话中要添加上“ 桀”和“己”两个关键词。而且,这一注解的理由在于这段话与《商诰》中 文字大同小异,但朱熹所见到《商诰》已属于“伪古文经”,是东晋学者梅 赜所献,据清代学者考证,是依据散见于先秦诸子所引用的尚书的文字编造 出来的,可信度不高。据《墨子》和《吕氏春秋》中的有关叙述,这段话是 商汤在战胜夏桀后,遭逢大旱,商汤向上天祈祷求雨之词。我觉得这个说法 是可取的,我的以下译文把着重点放在商汤向天帝祈祷之上,从商汤面对天 帝的角度来理解文意: 商汤说:“我小子履大胆地用公牛来祭祀,明白地禀告最伟大的 天帝:凡是对你所犯下的一切罪行,我是决不敢擅自赦免的;在 天帝面前,下臣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无法遮蔽的,它们清清楚楚 地记在天帝的心上。我自己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 有罪,应该归在我身上
《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二段,根据朱熹的注解,这是商汤在战 胜夏桀后,回商的国都豪时,对来朝觐的诸侯所发布的文告中的一段话。该 文告一则说明讨伐夏桀的理由,二则说明天下更始后新天子的治国方针。因 而,“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是说“桀有罪,己不敢赦,而天下贤人,皆 上帝之臣,己不敢蔽。”我觉得这一解说较牵强,因为这句话中要添加上“ 桀”和“己”两个关键词。而且,这一注解的理由在于这段话与《商诰》中 文字大同小异,但朱熹所见到《商诰》已属于“伪古文经”,是东晋学者梅 赜所献,据清代学者考证,是依据散见于先秦诸子所引用的尚书的文字编造 出来的,可信度不高。据《墨子》和《吕氏春秋》中的有关叙述,这段话是 商汤在战胜夏桀后,遭逢大旱,商汤向上天祈祷求雨之词。我觉得这个说法 是可取的,我的以下译文把着重点放在商汤向天帝祈祷之上,从商汤面对天 帝的角度来理解文意: 商汤说:“我小子履大胆地用公牛来祭祀,明白地禀告最伟大的 天帝:凡是对你所犯下的一切罪行,我是决不敢擅自赦免的;在 天帝面前,下臣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无法遮蔽的,它们清清楚楚 地记在天帝的心上。我自己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 有罪,应该归在我身上。 ” 对《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二段的注解
商汤的罪的观念 这里出现“罪”这个概念,像基督教的《圣经》中一样,这里的 “罪”是指人对上帝所犯下的罪,上帝对此一清二楚,并通过降下灾害等 方式加以惩罚。夏桀“灭德作威”,“敷虐于万方百姓”,所以上帝“降 灾于夏,以彰厥罪”。现在,商已经灭夏,天命已经落在商朝的君主身上, 但是所遭逢的大旱还没有结束,这时商汤向上天祈祷求雨。商汤以天子 上帝的儿子)的身份向天求雨,“履”是商汤的名字,“予小子是商 汤的自谦之词。“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体现了商 汤崇高的精神,宁愿自己来承担罪责,使得天下万方免于灾害。这在一定 意义上可以与耶稣基督的以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为世人赎罪的精神相比拟。 当然,这里存在重要的差别。首先,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没有“原罪”的 观念,因而谈不上除解全人类受苦根源的问题。其次,商汤认为自己是天 子,其理由是他认为自己接受了天命,而耶稣也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 但这是三位一体的圣子。最后,商汤讲“我自己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 天下万方有罪,应该归在我身上”,是出于责任感,而不是出于“赎罪” 的意识。商汤认识到,君王有罪非民所致,而民有罪实君王治理无方所为, 现在自己掌握着管理天下万方的大权,权重者责任也重,因此自己要承担 最大的责任。这表现出他意识到接受天命后的重大责任和义务,以及厚于 责己薄于责人的精神
这里出现“罪”这个概念,像基督教的《圣经》中一样,这里的 “罪”是指人对上帝所犯下的罪,上帝对此一清二楚,并通过降下灾害等 方式加以惩罚。夏桀“灭德作威” , “敷虐于万方百姓” ,所以上帝“降 灾于夏,以彰厥罪” 。现在,商已经灭夏,天命已经落在商朝的君主身上, 但是所遭逢的大旱还没有结束,这时商汤向上天祈祷求雨。商汤以天子 (上帝的儿子)的身份向天求雨, “履”是商汤的名字, “予小子”是商 汤的自谦之词。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体现了商 汤崇高的精神,宁愿自己来承担罪责,使得天下万方免于灾害。这在一定 意义上可以与耶稣基督的以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死为世人赎罪的精神相比拟。 当然,这里存在重要的差别。首先,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没有“原罪”的 观念,因而谈不上除解全人类受苦根源的问题。其次,商汤认为自己是天 子,其理由是他认为自己接受了天命,而耶稣也认为自己是上帝的儿子, 但这是三位一体的圣子。最后,商汤讲“我自己有罪,不要牵连天下万方, 天下万方有罪,应该归在我身上” ,是出于责任感,而不是出于“赎罪” 的意识。商汤认识到,君王有罪非民所致,而民有罪实君王治理无方所为, 现在自己掌握着管理天下万方的大权,权重者责任也重,因此自己要承担 最大的责任。这表现出他意识到接受天命后的重大责任和义务,以及厚于 责己薄于责人的精神。 商汤的罪的观念
对《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三段的注解 孔子接下去谈为什么周武王能取商而代之,禀承天命,建立一个得 民心的新王朝 首先,周武王赏罚分明,用人得当。“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是说,对 于善人,周武王大加赏赐,使他们富裕起来,激励他们为周王朝建功立业。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是说周武王在用人的时候,任用仁人,而商纣王则 任用至亲,其结果当然是前者胜于后者。 其次,周武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像商汤一样认识到禀受天命者的重 大责任,此所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最后,周武王谨慎地修订和执行一系列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采取了 系列安抚民心的措施。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是说周武王谨慎地统一度量 衡,公平合理地进行交换和税收,认真审订法律礼乐制度,修复废弃的官制 ,让在位者各尽其职;这样,政令就在天下行得通了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是说周武王封黄帝、尧 舜、夏、商之后,释箕子之囚,复商容之位,这些做法是得民心的。 “所重:民、食、丧、祭”是说周武王关心民生问题,重视人民、粮食 丧葬和祭祀。这表明中国古代贤明的政治家早就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 本,粮食是人民的生命,丧祭可以使民德归厚,民衣食足,德行厚,就国泰 民安。以上这几段话在《尚书武成》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孔子接下去谈为什么周武王能取商而代之,禀承天命,建立一个得 民心的新王朝: 首先,周武王赏罚分明,用人得当。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是说,对 于善人,周武王大加赏赐,使他们富裕起来,激励他们为周王朝建功立业。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是说周武王在用人的时候,任用仁人,而商纣王则 任用至亲,其结果当然是前者胜于后者。 其次,周武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像商汤一样认识到禀受天命者的重 大责任,此所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 最后,周武王谨慎地修订和执行一系列经济、法律和政治制度,采取了 一系列安抚民心的措施。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是说周武王谨慎地统一度量 衡,公平合理地进行交换和税收,认真审订法律礼乐制度,修复废弃的官制 ,让在位者各尽其职;这样,政令就在天下行得通了。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是说周武王封黄帝、尧 、舜、夏、商之后,释箕子之囚,复商容之位,这些做法是得民心的。 “所重:民、食、丧、祭”是说周武王关心民生问题,重视人民、粮食 、丧葬和祭祀。这表明中国古代贤明的政治家早就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 本,粮食是人民的生命,丧祭可以使民德归厚,民衣食足,德行厚,就国泰 民安。以上这几段话在《尚书·武成》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对《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三段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