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有关罪和恶的观念的基本特征(4) 六、罪意味着人与上帝的失和,意味着人与上帝间的 种疏离状态。保罗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罗马书3:23)其结果是“与神所施的生命隔绝了”(以弗所书 4:18),使人失去平安自由,生活在上帝的念怒和诅咒之下,在 身体上受到应得的报应、痛苦、灾祸、及死亡。 七、人深陷于罪孽之中,心性败坏,靠自身的力量不能 自拔。正如豹不能改变它的斑点一样,习惯行恶的人,也不能自 觉行善了。沾满了罪污的人,无法用自己的手把罪污清洗干净。 但是上帝仍然怜悯人类,他差他的儿子,圣洁无罪的耶稣来到世 洁净了我们的罪。赦罪不是靠人的善行、功德、吃斋修道、祭祀 或放生等做法换来的,而是上帝的白白恩典。保罗写道:“我们 借着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 典。″(以弗所书1:⑦)罪只有靠着耶稣才能解决,唯有耶稣是 人类的救主
六、 罪意味着人与上帝的失和,意味着人与上帝间的一 种疏离状态。保罗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 ” (罗马书3:23)其结果是“与神所施的生命隔绝了”(以弗所书 4:18),使人失去平安自由,生活在上帝的忿怒和诅咒之下,在 身体上受到应得的报应、痛苦、灾祸、及死亡。 七、 人深陷于罪孽之中,心性败坏,靠自身的力量不能 自拔。正如豹不能改变它的斑点一样,习惯行恶的人,也不能自 觉行善了。沾满了罪污的人,无法用自己的手把罪污清洗干净。 但是上帝仍然怜悯人类,他差他的儿子,圣洁无罪的耶稣来到世 界,为罪人而被钉十字架流血牺牲,用他的身体和血救赎人类, 洁净了我们的罪。赦罪不是靠人的善行、功德、吃斋修道、祭祀 或放生等做法换来的,而是上帝的白白恩典。保罗写道:“我们 借着爱子的血,得蒙救赎,过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丰富的恩 典。 ”(以弗所书1:7)罪只有靠着耶稣才能解决,唯有耶稣是 人类的救主。 基督教有关罪和恶的观念的基本特征(4)
基督教有关罪和恶的观念的基本特征(5) 八、耶稣为人赎罪,标志着人与上帝的关系的修复, 标志着人与上帝间从疏远到重新和睦,标志着人从罪人成为新 人有了希望和保证。保罗写道:“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 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因而以自己的身体废除冤仇 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 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以弗所书2:14-15) 九、基督教不采取善恶二元论的立场说明恶的起源。上 帝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好的世界,上帝创造的天、地、人、动 物、植物都是甚好的。恶没有一种宇宙起源论和本体论的地位 世界不是由善恶两种力量合成的,恶不被理解为一个与善神并 列的恶魔作怪的结果,恶也不被理解为起源于一种原初的混沌 状态或黑暗的力量。恶不是已经存在于创世之前,也不是与创 世同时发生,而是发生在一个创世之后的“甚好”的世界中。 从亚当的故事看,恶有着一个人类学的起源,人犯了罪才有恶
八、 耶稣为人赎罪,标志着人与上帝的关系的修复, 标志着人与上帝间从疏远到重新和睦,标志着人从罪人成为新 人有了希望和保证。保罗写道:“因他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 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因而以自己的身体废除冤仇, 就是那记在律法上的规条,为要将两下借着自己造成一个新人, 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以弗所书2:14-15) 九、基督教不采取善恶二元论的立场说明恶的起源。上 帝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好的世界,上帝创造的天、地、人、动 物、植物都是甚好的。恶没有一种宇宙起源论和本体论的地位。 世界不是由善恶两种力量合成的,恶不被理解为一个与善神并 列的恶魔作怪的结果,恶也不被理解为起源于一种原初的混沌 状态或黑暗的力量。恶不是已经存在于创世之前,也不是与创 世同时发生,而是发生在一个创世之后的“甚好”的世界中。 从亚当的故事看,恶有着一个人类学的起源,人犯了罪才有恶。 基督教有关罪和恶的观念的基本特征(5)
基督教有关罪和恶的观念的基本特征(6) 十 亚当和夏娃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选择听从 上帝的话不吃禁果,然而他们却选择了听蛇的话。从 他们具有选择的自由这个方面看,罪和恶并不是必然 要发生的,而是偶然的,似乎仅仅是一念之差。然而, 这又与人的那种无法遏制的欲望有关,其中包括人奢 望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而这种奢望与人 的有限性相矛盾,这就是人间一切悲剧的根源。蛇在 这里象征着人的一种易受引诱而堕落的生活处境。蛇 不能强迫人吃禁果,而只能引诱人吃禁果。这一方面 说明恶不是必然的,人要对自己的罪负责;另一方面 说明人性的脆弱和人生存中的陷阱似乎又注定人要经 历一番磨难。人从因原罪和本罪而疏离上帝,到经耶 稣拯救而回归于上帝,又可以说是预定的
十、 亚当和夏娃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选择听从 上帝的话不吃禁果,然而他们却选择了听蛇的话。从 他们具有选择的自由这个方面看,罪和恶并不是必然 要发生的,而是偶然的,似乎仅仅是一念之差。然而, 这又与人的那种无法遏制的欲望有关,其中包括人奢 望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而这种奢望与人 的有限性相矛盾,这就是人间一切悲剧的根源。蛇在 这里象征着人的一种易受引诱而堕落的生活处境。蛇 不能强迫人吃禁果,而只能引诱人吃禁果。这一方面 说明恶不是必然的,人要对自己的罪负责;另一方面 说明人性的脆弱和人生存中的陷阱似乎又注定人要经 历一番磨难。人从因原罪和本罪而疏离上帝,到经耶 稣拯救而回归于上帝,又可以说是预定的。 基督教有关罪和恶的观念的基本特征(6)
基督教与儒家有关罪与恶的观点比较 下面我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阐述,对罪与 恶的观点进行比较,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中国儒家有关罪与恶的观点,在《论语》的“尧曰第二十” 中有着最经典的论述。它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孔子先引 用或转述《尚书》所记载的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的重 要言论,然后发表自己简短评论。这里谈到了“天禄”和 “罪”的问题。第二章,孔子回答子张关于如何从政的问 题,这里谈到了“五美”和“四恶”。第三章,孔子把 “天命”与“人为”统一起来,可看作是对前两章的总结。 这三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含义深刻,回味无穷:
下面我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关阐述,对罪与 恶的观点进行比较,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中国儒家有关罪与恶的观点,在《论语》的“尧曰第二十” 中有着最经典的论述。它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孔子先引 用或转述《尚书》所记载的尧、舜、禹商汤、周武王的重 要言论,然后发表自己简短评论。这里谈到了“天禄”和 “罪”的问题。第二章,孔子回答子张关于如何从政的问 题,这里谈到了“五美”和“四恶” 。第三章,孔子把 “天命”与“人为”统一起来,可看作是对前两章的总结。 这三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含义深刻,回味无穷: 基督教与儒家有关罪与恶的观点比较
)尧日:“咨!尔舜 论语》的“尧日第二+”n 中!四海困穷,天禄永 终。”舜亦以命禹。 日:“予小孑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 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 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二)子张问於孔子日:“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日:“尊五美,屏四 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日:“何谓五美?”子日:“君子惠而不费;劳 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日:“何谓惠而不费? 子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日 何谓四恶?”子日:“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 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三)子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 知人也
(一)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 终。”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 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 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二)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 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 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 “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 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 (三)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 知人也。 ” 《论语》的“尧曰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