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哲学课件之四 第四章启示(内容安排) 按照基督教的传统,启示是上帝在宇 宙和人类历史中,为了拯救人类而作出的 自我显示和通传,是上帝给予人类的关于 他自己和关于人类的得救的直接的知识。 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本章主要讨论启示的主体和启示的对 象的关系,启示的真理与理性的真理的关 系,启示与传承的关系,以及有关启示的 真理的辨别和确认的问题
按照基督教的传统,启示是上帝在宇 宙和人类历史中,为了拯救人类而作出的 自我显示和通传,是上帝给予人类的关于 他自己和关于人类的得救的直接的知识。 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本章主要讨论启示的主体和启示的对 象的关系,启示的真理与理性的真理的关 系,启示与传承的关系,以及有关启示的 真理的辨别和确认的问题。 基督教哲学课件之四 第四章 启示(内容安排)
第一节基督教启示观念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基督教启示观念的基本特征
基督教的启示观的要义 “启示”( revelati0)这个词的拉丁文原义是 “掀开帐幕”,表示把藏在帐幕后面的事物显露出 来,把隐藏的东西显示出来。 基督教用“启示”表示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 和上帝的话语的自我显示和在人间的通传。由于受 到启示,基督徒感到必须信仰上帝。 他们相信,基督教的信仰不是人的探索或发现 的结果,而是上帝的启示的结果。信仰并不主动发 现信仰的对象(上帝),信仰从根本上说是由信仰 的对象构成的,是信仰的对象给予信仰者的。信仰 是人的行为,启示是上帝的行为。信仰必须以启示 为根据,基督徒的信仰是基督徒对上帝的启示的反 应
“启示”(revelatio)这个词的拉丁文原义是 “掀开帐幕” ,表示把藏在帐幕后面的事物显露出 来,把隐藏的东西显示出来。 基督教用“启示”表示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 和上帝的话语的自我显示和在人间的通传。由于受 到启示,基督徒感到必须信仰上帝。 他们相信,基督教的信仰不是人的探索或发现 的结果,而是上帝的启示的结果。信仰并不主动发 现信仰的对象(上帝),信仰从根本上说是由信仰 的对象构成的,是信仰的对象给予信仰者的。信仰 是人的行为,启示是上帝的行为。信仰必须以启示 为根据,基督徒的信仰是基督徒对上帝的启示的反 应。 基督教的启示观的要义
基督教的启示的观念有如下基本特征: 启示意味着揭幕,意味着把暗藏的东西公诸于众。当启示 发生的时候,面纱就被去除了,秘密就显露出来了。 启示的事件不是由人的活动发起的,而是由上帝发起的。 人是启示的见证者,但不是启示的发起者。启示的发起者就是 在启示的事件中所揭示的对象。这也就是说,启示者自己向人 揭开自己的面纱,自己主动地把神圣的秘密公布于世。 三、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启示的内容、受启示者的范围、受启 示者对启示内容的领悟完全是由上帝决定的。启示不在人力所 能运作和控制的范围之内,启示的事件和效用完全是藉着上帝 的恩赐而发生的。 四、启示为信仰提供可靠的基础。基督徒为什么相信上帝,为 什么相信上帝的救恩的计划,这不是根据人自己的经验,也不 是根据人自己的理性的推导,而是凭借上帝所恩赐的启示
一、启示意味着揭幕,意味着把暗藏的东西公诸于众。当启示 发生的时候,面纱就被去除了,秘密就显露出来了。 二、启示的事件不是由人的活动发起的,而是由上帝发起的。 人是启示的见证者,但不是启示的发起者。启示的发起者就是 在启示的事件中所揭示的对象。这也就是说,启示者自己向人 揭开自己的面纱,自己主动地把神圣的秘密公布于世。 三、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启示的内容、受启示者的范围、受启 示者对启示内容的领悟完全是由上帝决定的。启示不在人力所 能运作和控制的范围之内,启示的事件和效用完全是藉着上帝 的恩赐而发生的。 四、启示为信仰提供可靠的基础。基督徒为什么相信上帝,为 什么相信上帝的救恩的计划,这不是根据人自己的经验,也不 是根据人自己的理性的推导,而是凭借上帝所恩赐的启示。 基督教的启示的观念有如下基本特征: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 “启示”的观念之比较(1)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启 示”的观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重要区别。 在佛教中,“觉悟”含有去除障蔽,觉 见光明的意思。这是说,众生由于过去无量 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迷而不觉,处于 黑暗之中。经过他自己的修行和佛教理论的 开导,他们去除障蔽,觉见光明。“启示” 含有把暗藏的东西公诸于众的意思,就这点 而论,“启示”与“觉悟”有类似之处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启 示”的观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重要区别。 在佛教中,“觉悟”含有去除障蔽,觉 见光明的意思。这是说,众生由于过去无量 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迷而不觉,处于 黑暗之中。经过他自己的修行和佛教理论的 开导,他们去除障蔽,觉见光明。“启示” 含有把暗藏的东西公诸于众的意思,就这点 而论,“启示”与“觉悟”有类似之处。 佛教中“觉悟”的观念与基督教的 “启示”的观念之比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