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四段的注解 该章最后的一段话“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 敏则有功,公则说”,可视为孔子本人对他评述尧舜 汤武等古代圣君治国方针的总结。孔子认为,当政者 应有宽厚、诚信、勤敏、公平这四种美德,因为宽厚 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诚信就会使人民安心地完成所 委派的任务,勤敏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就会使人心悦 诚服。寥寥数语,画龙点睛,说出了上古几千年政治 得失成败的要害
对《论语·尧曰》第一章中的第四段的注解 该章最后的一段话“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 敏则有功,公则说”,可视为孔子本人对他评述尧舜 汤武等古代圣君治国方针的总结。孔子认为,当政者 应有宽厚、诚信、勤敏、公平这四种美德,因为宽厚 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诚信就会使人民安心地完成所 委派的任务,勤敏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就会使人心悦 诚服。寥寥数语,画龙点睛,说出了上古几千年政治 得失成败的要害
对《论语·尧曰》第二章的注解:“尊五美,屏四恶 孔子在“尧曰”的第一章回顾和总结了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 在第二章中,孔子谈君子应该如何从政的问题。这通过子张与孔子间问答的 方式来表述。 与上一章相比,文义相当清楚。这里谈到美和恶,但这里谈的美和恶 不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美和恶,而是指政治和道德上的美和恶。 “尊五美”指君子应该尊奉五种好的政策和德行,即:1、使老百姓 得到实惠,而自己不费财;2、使唤老百姓,而老百姓不怨恨;3、有进取 心而不贪图名利;4、性情安宁而不骄傲;5、态度威严而不凶猛。孔子进 步给子张解释如何才能实现“尊五美”:让老百姓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资 源和所拥有的经营手段而获利,不就是使老百姓得到好处而不自己费财吗? 选择老百姓可以干的时间(农闲)而叫他们服劳役,还有谁会怨恨呢?追求 仁义而得到仁义,还贪图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 敢怠慢,不就是安宁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态度端正,使 人望而生敬畏之心,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最后,孔子给子张解释什么是“四恶”:不进行教育而杀戳叫虐;不 事先告诫而要求立即成功叫做暴;政令下达缓慢而要求下属限期完成叫做贼; 同样是给人财物而又舍不得拿出去叫做吝啬
对《论语·尧曰》第二章的注解: “尊五美,屏四恶” 孔子在“尧曰”的第一章回顾和总结了古代君王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 在第二章中,孔子谈君子应该如何从政的问题。这通过子张与孔子间问答的 方式来表述。 与上一章相比,文义相当清楚。这里谈到美和恶,但这里谈的美和恶 不是指自然界和社会的美和恶,而是指政治和道德上的美和恶。 “尊五美”指君子应该尊奉五种好的政策和德行,即:1、使老百姓 得到实惠,而自己不费财;2、使唤老百姓,而老百姓不怨恨;3、有进取 心而不贪图名利;4、性情安宁而不骄傲;5、态度威严而不凶猛。孔子进 一步给子张解释如何才能实现“尊五美”:让老百姓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资 源和所拥有的经营手段而获利,不就是使老百姓得到好处而不自己费财吗? 选择老百姓可以干的时间(农闲)而叫他们服劳役,还有谁会怨恨呢?追求 仁义而得到仁义,还贪图什么呢?无论人多人少,无论势力大小,君子都不 敢怠慢,不就是安宁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态度端正,使 人望而生敬畏之心,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最后,孔子给子张解释什么是“四恶”:不进行教育而杀戳叫虐;不 事先告诫而要求立即成功叫做暴;政令下达缓慢而要求下属限期完成叫做贼; 同样是给人财物而又舍不得拿出去叫做吝啬
孔子所说的恶完全是从政治上说的 在此,孔子所说的恶完全是从政治上说的,这也可从他的一句名言“苛政猛 于虎也”看出。孔子是不是意识到自然界中也存在恶呢?我想孔子当然是意 识到这一点的,孔子当然知道洪水猛兽对人民造成的困苦,但相比之下,苛 政对人民造成更大的困苦。在《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上古的先民把 灾荒看作是上帝对人所犯的罪行的惩罚,这与《圣经》,特别是旧约的“摩 西五经”所描绘的上帝降灾于不义之人,烧他们的城,灭他们的国,没有什 么区别。但孔子肯定也已经注意到,自然灾害在平常的日子里,甚至在贤明 的君主当政的时候,也会发生。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出现这种情况:商汤起兵 伐夏桀时,正值夏王朝境内发生旱灾,于是他宣告天下,上帝“降灾于夏, 以彰厥罪”,论证他的做法上应天意下顺民心。但是在商汤灭夏后,旱灾并 没有结束,反而扩大到更大的区域中去了,于是商汤在灭夏后要祭天求雨 孔子看到这些情况,所以他对自然界的恶(天灾)与人的罪的关系持审慎态 度,“子不语怪、力、乱 ”对同样问题的反思也出现在旧约圣经的较 晚期的作品中,如在“约伯篇”中,约伯反思一个虔敬的义人为什么也会遭 受极大的苦难。对此约伯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在新约中,特别是在保罗的 书信中,对此有了一个解释,即把人间的苦难与“原罪”挂钩,“因一人的 悖逆,众人就成了罪人。”(罗马书5:19)因此只能靠耶稣基督的拯救 赎罪),才能克服恶。在中国儒家的思想中,不是这样来解释恶的问题的。 儒家没有原罪的观念,儒家不用原罪来解释仁善之人也会受苦的问题,儒家 也不用灵魂不死和末日审判来解释最终的公正性的问题
在此,孔子所说的恶完全是从政治上说的,这也可从他的一句名言“苛政猛 于虎也”看出。孔子是不是意识到自然界中也存在恶呢?我想孔子当然是意 识到这一点的,孔子当然知道洪水猛兽对人民造成的困苦,但相比之下,苛 政对人民造成更大的困苦。在《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上古的先民把 灾荒看作是上帝对人所犯的罪行的惩罚,这与《圣经》,特别是旧约的“摩 西五经”所描绘的上帝降灾于不义之人,烧他们的城,灭他们的国,没有什 么区别。但孔子肯定也已经注意到,自然灾害在平常的日子里,甚至在贤明 的君主当政的时候,也会发生。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出现这种情况:商汤起兵 伐夏桀时,正值夏王朝境内发生旱灾,于是他宣告天下,上帝“降灾于夏, 以彰厥罪”,论证他的做法上应天意下顺民心。但是在商汤灭夏后,旱灾并 没有结束,反而扩大到更大的区域中去了,于是商汤在灭夏后要祭天求雨。 孔子看到这些情况,所以他对自然界的恶(天灾)与人的罪的关系持审慎态 度,“子不语怪、力、乱、神。”对同样问题的反思也出现在旧约圣经的较 晚期的作品中,如在“约伯篇”中,约伯反思一个虔敬的义人为什么也会遭 受极大的苦难。对此约伯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在新约中,特别是在保罗的 书信中,对此有了一个解释,即把人间的苦难与“原罪”挂钩,“因一人的 悖逆,众人就成了罪人。”(罗马书5:19)因此只能靠耶稣基督的拯救( 赎罪),才能克服恶。在中国儒家的思想中,不是这样来解释恶的问题的。 儒家没有原罪的观念,儒家不用原罪来解释仁善之人也会受苦的问题,儒家 也不用灵魂不死和末日审判来解释最终的公正性的问题。 孔子所说的恶完全是从政治上说的
儒家诸派对天灾人祸的归因 恶包括天灾人祸两个方面。对于天灾是否是上帝对 人间恶行的警告和惩罚的问题,在儒家中没有统一的看法 孔子持存疑的态度,荀子持反对的态度,董仲舒持赞成的 态度。毋庸否认,与《尚书》中所表述的中国上古先民对 天与人的关系的看法相对照,董仲舒的看法更接近古人 而孔子和荀子则根据他们各自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在 不同程度上有所修正和偏离。然而对于人祸,儒家各派几 乎没有分歧,都主张人祸主要是由无道的君王和乱臣贼子 造成的政治上的恶
儒家诸派对天灾人祸的归因 恶包括天灾人祸两个方面。对于天灾是否是上帝对 人间恶行的警告和惩罚的问题,在儒家中没有统一的看法: 孔子持存疑的态度,荀子持反对的态度,董仲舒持赞成的 态度。毋庸否认,与《尚书》中所表述的中国上古先民对 天与人的关系的看法相对照,董仲舒的看法更接近古人, 而孔子和荀子则根据他们各自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在 不同程度上有所修正和偏离。然而对于人祸,儒家各派几 乎没有分歧,都主张人祸主要是由无道的君王和乱臣贼子 造成的政治上的恶
从《尚书》到《论语》表现出儒家有关天人关系 的观点的修正 这是不是说,《尚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与《圣经》 中的神人关系的观点是接近的,而经过孔子修正后的天人关系 的观点与《圣经》中的神人关系的观点有很大区别了呢?我认 为这一提法是正确的,因为尚书中的“天”与“帝”、“上 帝”、“天帝”常常是可以互换的,在此天与人的关系基本上 就是神(上帝)与人的关系。经过孔子修正后,天命的观念被 保留下来,但对于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孔子 则沉默不语。孔子把怎样才能去除恶的重点放在人的努力上, 即放在道德修养和政治修明上,而不是放在对天的祈祷上。这 是不是意味着孔子把一种《尚书》中的宗教思想改造为一种尘 世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牵涉对“宗教” 这个概念的理解
从《尚书》到《论语》表现出儒家有关天人关系 的观点的修正 这是不是说,《尚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与《圣经》 中的神人关系的观点是接近的,而经过孔子修正后的天人关系 的观点与《圣经》中的神人关系的观点有很大区别了呢?我认 为这一提法是正确的,因为尚书中的“天”与“帝” 、 “上 帝” 、 “天帝”常常是可以互换的,在此天与人的关系基本上 就是神(上帝)与人的关系。经过孔子修正后,天命的观念被 保留下来,但对于一个有意志的人格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孔子 则沉默不语。孔子把怎样才能去除恶的重点放在人的努力上, 即放在道德修养和政治修明上,而不是放在对天的祈祷上。这 是不是意味着孔子把一种《尚书》中的宗教思想改造为一种尘 世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牵涉对“宗教” 这个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