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 编号06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基本课题:第五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教学目标:1.归纳致病菌毒力的物质基础及其致病作用。(重点) 2.比较细菌内、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重点、难点) 3.解释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者、菌血症、败 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Ⅰ.说出正常菌群、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的概念。9 2.复述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第五节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1.列举临床实例讲解 2.列表比较内、外毒素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和 适当的侵入部位 结合实例讲解。 15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提问学生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 06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五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教学目标:1. 归纳致病菌毒力的物质基础及其致病作用。(重点) 2. 比较细菌内、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重点、难点) 3. 解释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者、菌血症、败 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1. 说出正常菌群、菌群失调及菌群失调症的概念。9 2. 复述消毒、灭菌、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第五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性 (一)细菌的毒力 1. 列举临床实例讲解。 30 2. 列表比较内、外毒素。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和 适当的侵入部位 结合实例讲解。 15 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30 (一)感染的来源 提问学生
(二)感染的类型 画图并结合实例说明 三、医院感染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讲解。10 小结 4 1.如何制备破伤风抗毒素? 2.败血症的概念? 布置作业与预习 作业:比较细菌内、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预习:实验三细菌总论实验(三) 课后分析
(二)感染的类型 画图并结合实例说明。 三、医院感染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讲解。 10 小结 4 1. 如何制备破伤风抗毒素? 2. 败血症的概念?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比较细菌内、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作用。 预习:实验三 细菌总论实验(三) 课后分析
第五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对宿主能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确定的宿主而言。细菌的致病性包括细菌对宿主引 起疾病的性能和对宿主致病能力大小两个方面的含义。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 本身的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 细菌的毒力:细菌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 )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 概念: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功能,获得在机体內立足定居、生长繁 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1)菌体表面结构 ①菌毛和粘附素:菌毛、菌体表面的毛发样突出物,近年来还发现细菌 的粘附能力与其产生的粘附素有关。 ②荚膜及类荚膜物质:细菌的荚膜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 用,使病原菌在体内迅速繁殖,产生病变。如肺炎链球菌。有些细菌表面有 类似荚膜的物质。 (2)侵袭性酶类: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及其它
第五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对宿主能引起疾病的性能称为致病性。 一、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的致病性是针对确定的宿主而言。细菌的致病性包括细菌对宿主引 起疾病的性能和对宿主致病能力大小两个方面的含义。病原菌的致病性与其 本身的毒力、侵入数量和侵入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 细菌的毒力:细菌不同程度的致病能力。 (一)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 概念:病原菌突破机体某些防御功能,获得在机体内立足定居、生长繁 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1)菌体表面结构 ①菌毛和粘附素:菌毛、菌体表面的毛发样突出物,近年来还发现细菌 的粘附能力与其产生的粘附素有关。 ②荚膜及类荚膜物质:细菌的荚膜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 用,使病原菌在体内迅速繁殖,产生病变。如肺炎链球菌。有些细菌表面有 类似荚膜的物质。 (2)侵袭性酶类: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及其它 等
2毒素 (1)外毒素 ①来源: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许多革 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均能产生。 ②化学成分及特性 化学成分:蛋白质 特性:不稳定、不耐热,能被甲醛脱毒称为类毒素。 ③致病作用 毒性极强,各种外毒素均对组织器官有髙度的选择性 (2)内毒素 ①来源: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外层结构,细菌死亡裂解后,游离出 来 ②化学成分与特性: 化学成分:脂多糖(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多糖、类脂体A) 特性:耐热,不能被甲醛脱毒称为类毒素 ③致病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和侵入的途径 细菌数量的多少与病原菌毒力强弱和机体免疫力高低有关
2.毒素 (1)外毒素 ①来源: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许多革 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均能产生。 ②化学成分及特性 化学成分:蛋白质 特性:不稳定、不耐热,能被甲醛脱毒称为类毒素。 ③致病作用 毒性极强,各种外毒素均对组织器官有高度的选择性。 (2)内毒素 ①来源: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外层结构,细菌死亡裂解后,游离出 来。 ②化学成分与特性: 化学成分:脂多糖(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多糖、类脂体 A) 特性:耐热,不能被甲醛脱毒称为类毒素。 ③致病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和侵入的途径 细菌数量的多少与病原菌毒力强弱和机体免疫力高低有关
如:鼠疫耶尔森菌毒力强几个→鼠疫 沙门氏菌 毒力弱较大量→食物中毒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 传染原:患者、带菌者或带菌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与方式: (1)呼吸道:如结核、白喉等。 (2)消化道:如痢疾、伤寒及甲型肝炎等。 (3)皮肤粘膜创伤:如皮肤化脓、烧伤合并细菌感染等。 (4)接触:如淋病、沙眼、癣病、布氏杆菌病等。 (5)虫媒:如鼠疫、斑疹伤寒、乙型脑炎等。 如:志贺氏菌→消化道,结核杆菌→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 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 如正常菌群中的条件致病菌 二)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由于机体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 弱,感染后病原菌对机体的损害轻微,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易觉察的症状者称 为隐形感染
如:鼠疫耶尔森菌 毒力强 几个→鼠疫 沙门氏菌 毒力弱 较大量→食物中毒 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一)感染的来源 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 传染原:患者、带菌者或带菌的动物等。 传播途径与方式: (1)呼吸道:如结核、白喉等。 (2)消化道:如痢疾、伤寒及甲型肝炎等。 (3)皮肤粘膜创伤:如皮肤化脓、烧伤合并细菌感染等。 (4)接触:如淋病、沙眼、癣病、布氏杆菌病等。 (5)虫媒:如鼠疫、斑疹伤寒、乙型脑炎等。 如:志贺氏菌→消化道,结核杆菌→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 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 如正常菌群中的条件致病菌。 (二)感染的类型 1.隐性感染:由于机体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入侵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 弱,感染后病原菌对机体的损害轻微,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易觉察的症状者称 为隐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