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阴离子聚合反应 一、单体与催化剂 ●单体 共性:π电子流动性大(共轭效应大),即Q值越越大越好;取代基吸电子能力强, 即e值越大越好。单体的聚合能力随结构不同而变化。如: 聚合能力小 大 (A) (B) (C) (D) CH2-CH CH2=CH CH2=CH CH2=C-CN C6H5 COOCH3 CN COOCH3 Q值 1.0 0.42 78 12.6 e值 0.8 0.60 20 2.10 ●催化剂 共性:具有亲核能力的亲核试剂(多为碱性物质) 催化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各催化剂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其催化能力越大;同时,还取 决于与单体的匹配情况关系
§2-3 阴离子聚合反应 一、单体与催化剂 ●单体 共性:π电子流动性大(共轭效应大),即Q值越越大越好;取代基吸电子能力强, 即e值越大越好。单体的聚合能力随结构不同而变化。如: 聚合能力 小 大 (A) (B) (C) (D) CH2=CH CH2=CH CH2=CH CH2=C-CN Q值 1.0 0.42 1.78 12.6 e值 -0.8 0.60 1.20 2.10 ●催化剂 共性:具有亲核能力的亲核试剂(多为碱性物质)。 催化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各催化剂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其催化能力越大;同时,还取 决于与单体的匹配情况关系 C6H5 | COOCH3 | CN | COOCH3 |
§2-3阴离子聚合反应 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匹配 催化能力 催化剂 匹配关系 单体结构 反应能力 K, KR CH2=C(CH3)-C6H 大 Na, Nar a CH2=CH--C6H LLLIR AR CH=C(CH3)CH=CH2 RMgX b CH2=CHCH=CH2 T-ROLi CH2=C(CH3)COOCH3 ROK BCH2=CHCOOCH RONa CH2=CH-CN ROLI CH2=C(CH3)-CN 吡啶 CH2=CH一NO NR D CH2=C(COOCH3)2 ROR CH2=C(CNCOOC2Hs 大 H2O CH2=C(CN)2 表中a组碱金属及其烷基化合物碱性最强,催化能力极强,可以引发各种单体进行阴离子聚合;b 组不引发极性最弱的单体,只能引发A、B、C组单体;c组碱性比d组弱;d组只能引发聚合能力最强 的A组单体
§2-3 阴离子聚合反应 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匹配 表中a组碱金属及其烷基化合物碱性最强,催化能力极强,可以引发各种单体进行阴离子聚合;b 组不引发极性最弱的单体,只能引发A、B、C组单体;c组碱性比d组弱;d组只能引发聚合能力最强 的A组单体。 催化能力 催化剂 匹配关系 单体结构 反应能力 大 小 K,KR Na,NaR Li,LiR RMgX T-ROLi ROK RONa ROLi 吡啶 NR3 ROR H2O CH2=C(CH3)-C6H5 CH2=CH-C6H5 CH2=C(CH3)CH=CH2 CH2=CHCH=CH2 CH2=C(CH3)COOCH3 CH2=CHCOOCH3 CH2=CH-CN CH2=C(CH3)-CN CH2=CH-NO2 CH2=C(COOCH3)2 CH2=C(CN)COOC2H5 CH2=C(CN)2 小 大 A B C D a b c d
§2-3阴离子聚合反应 二、阴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以正丁基锂为催化剂,苯乙烯为单体,四氢呋喃为溶剂,甲醇为终止剂。机理如下 链引发 n-C4HOL+CH2=CH- C4H9-CH2-CHLit 链增长 CH2-CHLi+CH2=CH,CH2-CH-CH2-CHLit 链终止 CH2-CHLi+ CH3OH CH2-CH2+ LiOCH 有关的分析:
§2-3 阴离子聚合反应 二、阴离子聚合反应机理 以正丁基锂为催化剂,苯乙烯为单体,四氢呋喃为溶剂,甲醇为终止剂。机理如下: 链引发 n-C4H9Li+CH2=CH → C4H9-CH2-CHLi 链增长 ~CH2-CHLi +CH2=CH → ~CH2-CH-CH2-CHLi 链终止 ~CH2-CHLi + CH3OH → ~CH2-CH2 + LiOCH3 有关的分析: - + - + - + - +
§2-3阴离子聚合反应 ●链引发反应 金属有机化合物引发(KNH、NaNH2;RLi、RMgX) 总特点:引发活性取决于金属-碳键的极性,极性越强,引发活性越大 用RLi、RMgX引发,特点是催化剂溶解于溶剂之中,形成单阴离子活性中心;C一Li 键的性质取决于溶剂的性质,在非极性溶剂中属于共价键,在极性溶剂中属于离子键。 用KNH2、NaNH2引发,需要在液氨中引发,并且先发生KNH2的分解 KNH2 K+ NH2 NH2+ CH2=CH- H2N-CH2-CHKt 电子转移引发 碱金属(Li、K、Na)直接引发,通过最外层电子直接转移给单体,形成自由基-阴离 子,经偶合形成双阴离子活性中心,再引发单体 Li+ CH2=CH CH2-ChLit
§2-3 阴离子聚合反应 ●链引发反应 〆金属有机化合物引发(KNH2、NaNH2;RLi、RMgX) 总特点:引发活性取决于金属-碳键的极性,极性越强,引发活性越大。 用RLi、RMgX引发,特点是催化剂溶解于溶剂之中,形成单阴离子活性中心;C-Li 键的性质取决于溶剂的性质,在非极性溶剂中属于共价键,在极性溶剂中属于离子键。 用KNH2、NaNH2引发,需要在液氨中引发,并且先发生KNH2 的分解。 KNH2 K + NH2 NH2 + CH2=CH → H2N-CH2-CHK 〆电子转移引发 碱金属(Li、K、Na)直接引发,通过最外层电子直接转移给单体,形成自由基-阴离 子,经偶合形成双阴离子活性中心,再引发单体。 Li + CH2=CH → ·CH2-CHLi - + + - - X | X | - +
§2-3阴离子聚合反应 2CH2-CHL计+→tiCH-CH2-CH2-CHL计 (双阴离子活性中心) 特点:非均相反应;两个聚合方向;反应在金属表面进行,活性中心逐步形成,引发 速率较慢,产物聚合度较大,并且分布较宽 碱金属间接电子转移引发,如钠在四氢呋喃存在下,与萘或蒽形成配合物再引发。 Na t THE Na(绿色) II Na+CH2-CH-(I+.CH2-CHNat 2. CH2-CHNat NaCH--CH2-CH2-CHNat (红色双阴离子中心) 特点:颜色变化明显,反应可以定量进行
§2-3 阴离子聚合反应 2•CH2-CHLi → LiCH-CH2-CH2-CHLi (双阴离子活性中心) 特点:非均相反应;两个聚合方向;反应在金属表面进行,活性中心逐步形成,引发 速率较慢,产物聚合度较大,并且分布较宽。 碱金属间接电子转移引发,如钠在四氢呋喃存在下,与萘或蒽形成配合物再引发。 Na + →[ ]Na (绿色) [ ]Na + CH2=CH → + ·CH2-CHNa 2·CH2-CHNa → NaCH-CH2-CH2-CHNa (红色双阴离子中心) 特点:颜色变化明显,反应可以定量进行。 X | - + X | X | - + + - + - - - - - - + + + + + T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