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05年末,全县总人口506051人,其中农业人口319152人, 占总人口的6307%,城镇人口186899人,占总人口的3693%。全县 人口密度394人/平方公里,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 、行政区划 按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撤乡并镇工作通知》要求,2005 年,大邑县将唐场、元兴2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仁镇,丹凤乡所 属行政区域并入悦来镇,三坝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出阝江镇,高山乡 并入三岔镇,龙凤乡并入董场镇,敦义乡并入王泗镇,天宫庙镇与花 水湾温泉区合并更名为花水湾镇 第二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 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 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的相关要求,规划基期数据进行了转换,本轮规 划基期数据在2005年的“国控”数据基础上转换而来 2005年末,全县农用地面积为113724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 11332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3308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8859%、 8.83%、2.58%。 8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8 2005 年末,全县总人口 506051 人,其中农业人口 319152 人, 占总人口的 63.07%,城镇人口 186899 人,占总人口的 36.93%。全县 人口密度 394 人/平方公里,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 三、行政区划 按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撤乡并镇工作通知》要求,2005 年,大邑县将唐场、元兴 2 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安仁镇,丹凤乡所 属行政区域并入悦来镇,三坝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出阝江镇,高山乡 并入三岔镇,龙凤乡并入董场镇,敦义乡并入王泗镇,天宫庙镇与花 水湾温泉区合并更名为花水湾镇。 第二节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现状 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 制指导意见的通知》的相关要求,规划基期数据进行了转换,本轮规 划基期数据在 2005 年的“国控”数据基础上转换而来。 2005 年末,全县农用地面积为 113724 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 11332公顷,其他土地面积为3308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88.59%、 8.83%、2.58%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表1-12005年大邑县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地类 面积 占总面积比重(%) 耕地 29580 23.04 园地 285171 2.22 农用地 林地 6780669 52.82 牧草地 9318.17 其他农用地 416743 农用地合计 113724 88.59 城镇建设用地 2872 2.24 农村居民点 7631 城乡建设用地 采矿用地 其他独立建设 用地 建设用地 小计 10593 8.25 公路用地 0.20 水库水面 0.04 交通水利用地「水工建筑用地 0.00 小计 317 其他建设用地 小计 422 0.33 建设用地合计 11332 8.83 水域 2008 1.56 其他土地 自然保留地 1300 10 其他土地合计 3308 .58 土地总面 资料来源:大邑县国土资源局 1、农用地 耕地面积为29580公顷,园地面积为2851.71公顷,林地面积为 6780669公顷,牧草地面积为9318.17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416743公顷,分别占农用地的2304%、222%、5282%、726%325% 2、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1059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317公顷,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422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9348%、 280%、3.72% 3、其他土地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9 表 1-1 2005 年大邑县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公顷 地类 面积 占总面积比重(%) 农 用 地 耕地 29580 23.04 园地 2851.71 2.22 林地 67806.69 52.82 牧草地 9318.17 7.26 其他农用地 4167.43 3.25 农用地合计 113724 88.59 建 设 用 地 城乡建设用地 城镇建设用地 2872 2.24 农村居民点 7631 5.94 采矿用地 52 0.04 其他独立建设 用地 38 0.03 小计 10593 8.25 交通水利用地 公路用地 255 0.20 水库水面 56 0.04 水工建筑用地 6 0.00 小计 317 0.25 其他建设用地 小计 422 0.33 建设用地合计 11332 8.83 其他土地 水域 2008 1.56 自然保留地 1300 1.01 其他土地合计 3308 2.58 土地总面积 128364 100.00 资料来源:大邑县国土资源局 1、农用地 耕地面积为 29580 公顷,园地面积为 2851.71 公顷,林地面积为 67806.69 公顷,牧草地面积为 9318.17 公顷,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4167.43 公顷,分别占农用地的 23.04%、2.22%、52.82%、7.26%、3.25%。 2、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为 10593 公顷,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 317公顷,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 422 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93.48%、 2.80%、3.72%。 3、其他土地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在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2008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为1300 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6070%、39.30%。 土地利用特点 1、林地面积大,生态效益好 2005年末,全县林地面积为6780669公顷,大面积的林地是大 邑县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的有利条件 2、城镇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较分散 大邑县地形以山区为主,山区占总面积的比例为60.50%,全县 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东部平坝区的乡镇,西部山区较 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7631公顷,用地总量偏大,人均农村居 民点用地为239平方米/人,用地粗放,布局分散,农村居民点综合 整治潜力大。 土地利用问题 1、灾后重建用地需求大,使灾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全县20个(乡)镇部分耕地受损,城乡住 房大量倒塌和损毁,大量建设用地功能受损和部分建设用地灭失, 些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受损 严重,恢复重建用地需求量很大,灾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区域 生态功能严重受损,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震后次生灾 害频发,亟需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承接灾区人口、产业转移安置用地 压力增大。 2、人均耕地少,可垦、宜耕土地后备资源较少 2005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29580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88亩/ 人,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44亩/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四川省人均耕 地1.03亩/人的平均水平。全县可供开发后备耕地资源,零星分散于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10 在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 2008 公顷,自然保留地面积为 1300 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 60.70%、39.30%。 二、土地利用特点 1、林地面积大,生态效益好 2005 年末,全县林地面积为 67806.69 公顷,大面积的林地是大 邑县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的有利条件。 2、城镇建设用地相对集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较分散 大邑县地形以山区为主,山区占总面积的比例为 60.50%,全县 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和东部平坝区的乡镇,西部山区较 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 7631 公顷,用地总量偏大,人均农村居 民点用地为 239 平方米/人,用地粗放,布局分散,农村居民点综合 整治潜力大。 二、土地利用问题 1、灾后重建用地需求大,使灾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 地震及次生灾害造成全县 20 个(乡)镇部分耕地受损,城乡住 房大量倒塌和损毁,大量建设用地功能受损和部分建设用地灭失,一 些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受损 严重,恢复重建用地需求量很大,灾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区域 生态功能严重受损,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震后次生灾 害频发,亟需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承接灾区人口、产业转移安置用地 压力增大。 2、人均耕地少,可垦、宜耕土地后备资源较少 2005 年末,全县耕地总面积 29580 公顷,人均耕地仅为 0.88 亩/ 人,低于全国人均耕地 1.44 亩/人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四川省人均耕 地 1.03 亩/人的平均水平。全县可供开发后备耕地资源,零星分散于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西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土地开发成本高,由于灌溉条件的限制和生态 保护的需要,可垦宜耕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新增耕地的潜力有限。 3、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大邑县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205年末,全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2872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 比例为27.11%,所占比例偏小;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7631公 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为72.04%,所占比例偏大。 第三节上轮规划实施及评价 、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大邑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1998年底完成,2000年批准 实施,上轮规划期限是1997-2010年,以1996年为基期年,2010 年为规划目标年。 1、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末大邑县的耕地保有量为30113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8919公顷。 2005年末,根据大邑县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调查成 果,全县耕地面积为29580公顷,相对于1996年的耕地面积33557 公顷,净减少3977公顷。耕地净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农业 结构调整、非农业占用耕地。同时,本县也通过土地整治,对耕地进 行了一定数量的补充。 2005年末,大邑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29080公顷。大邑县严 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全县各类建设未占用 基本农田。 、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11 西部山区和中部丘陵,土地开发成本高,由于灌溉条件的限制和生态 保护的需要,可垦宜耕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新增耕地的潜力有限。 3、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大邑县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2005 年末,全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 2872 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 比例为 27.11%,所占比例偏小;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 7631 公 顷,占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72.04%,所占比例偏大。 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及评价 一、上轮规划实施情况 大邑县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于 1998 年底完成,2000 年批准 实施,上轮规划期限是 1997—2010 年,以 1996 年为基期年,2010 年为规划目标年。 1、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上轮规划确定,2010 年末大邑县的耕地保有量为 30113 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28919 公顷。 2005 年末,根据大邑县 1996-2005 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调查成 果,全县耕地面积为 29580 公顷,相对于 1996 年的耕地面积 33557 公顷,净减少 3977 公顷。耕地净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农业 结构调整、非农业占用耕地。同时,本县也通过土地整治,对耕地进 行了一定数量的补充。 2005 年末,大邑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29080 公顷。大邑县严 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全县各类建设未占用 基本农田。 2、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末大邑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382公 顷,到2005年末,大邑县建设用地实际占用耕地236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末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共増加耕 地面积933公顷。2005年末,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 总面积710公顷,完成了规划新增耕地总目标的8878% 二、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自2000年批准实施 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 大的形势下,通过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控制与引导, 较好协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为保障全县经济社会持 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效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29080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 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不断提高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地力,改善了 农业生产条件,大邑县粮食产出率由1996年的532吨/公顷增长到 205年的560吨/公顷,全县农业总产值从1996年的924亿元提高 到2005年的20.33亿元,增长1.2倍。 2、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人均GDP由1996年的4585元/人增加到2005年的9159元/, 单位面积GDP由1996年的171万元/公顷增长到2005年的376万 元/公顷。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997-2005年,在县境西部山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恢复自然 植被,在中部丘陵区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和微水治旱工程,在东部平坝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12 上轮规划确定,2010 年末大邑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 382 公 顷,到 2005 年末,大邑县建设用地实际占用耕地 236 公顷。 3、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 上轮规划确定,2010 年末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共增加耕 地面积 933 公顷。2005 年末,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 总面积 710 公顷,完成了规划新增耕地总目标的 88.78%。 二、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大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自 2000 年批准实施 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 大的形势下,通过实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控制与引导, 较好协调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为保障全县经济社会持 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效保护了耕地和基本农田、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 29080 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农田水利 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不断提高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地力,改善了 农业生产条件,大邑县粮食产出率由 1996 年的 5.32 吨/公顷增长到 2005 年的 5.60 吨/公顷,全县农业总产值从 1996 年的 9.24 亿元提高 到 2005 年的 20.33 亿元,增长 1.2 倍。 2、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人均 GDP 由 1996 年的 4585 元/人增加到 2005 年的 9159 元/人, 单位面积 GDP 由 1996 年的 1.71 万元/公顷增长到 2005 年的 3.76 万 元/公顷。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997-2005 年,在县境西部山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恢复自然 植被,在中部丘陵区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和微水治旱工程,在东部平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