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地霞工程研究中心第十五讲05.4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口5.5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q5.4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q5.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第 十 五 讲
满北省地霞工程研究中心85.4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5.4.1抗震墙结构的设计要点前述的抗震设计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如平面布置尽可能对称等)也适用于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将一道抗震墙分成较均匀的若于墙段(包括小开洞墙有联肢墙),洞口连梁的跨高比宜大于6,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应小于2。这主要是使构件(抗震墙和连梁)有足够的弯曲变形能力。(2)墙肢截面的高度沿结构全高不应有突变: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以及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其抗震墙的截面面积不应小手相邻非框支层抗震墙截面面积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平面布置尚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
§5.4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前述的抗震设计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如平面布置尽可能对称等)也适用于抗震墙结构。 5.4.1 抗震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设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较长的抗震墙宜开设洞口,将一道抗震墙分成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包括小开洞墙有 联肢墙),洞口连梁的跨高比宜大于6,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应小于2。这主要是使构件(抗 震墙和连梁)有足够的弯曲变形能力。 (2)墙肢截面的高度沿结构全高不应有突变;抗震墙有较大洞口时,以及一、二级抗震 墙的底部加强部位,洞口宜上下对齐。 (3)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框支层,其抗震墙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相邻非框支层抗震墙 截面面积的50%;框支层落地抗震墙间距不宜大于24m。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的平面 布置尚宜对称,且宜设抗震筒体
河北省地霞工程研究中心5.4.2地震作用的计算1.抗震墙的分类单棉抗震墙按其开洞的大小呈现不同的特性。洞口的大小可用洞口系数表示墙面洞口面积(5-46)P=墙面不计洞口的总面积另外,抗震墙的特性还与连梁刚度与墙肢刚度之比及墙肢的惯矩与总惯矩之比有关。故再引入整体系数α和惯矩比I/,其中α和I分别定义为:
5.4.2 地震作用的计算 1. 抗震墙的分类 单榀抗震墙按其开洞的大小呈现不同的特性。洞口的大小可用洞口系数表示: 墙面不计洞口的总面积 墙面洞口面积 (5-46) 另外,抗震墙的特性还与连梁刚度与墙肢刚度之比及墙肢的惯矩与总惯矩之比有 关。故再引入整体系数和惯矩比IA /I,其中和IA分别定义为:
河北省地霞工程研究中心oeW24α=H(5-47)am+1j=lthZ!j=1m+1EI(5-48)IA=I-j=1T轴向变形系数,3~4肢时取为0.8,5~7肢时取为0.85,8肢以上时取为0.95m=孔洞列数b为第孔洞连梁的折算惯性矩a为第孔洞连梁计算跨度的一半c为第孔洞两边墙肢轴线距离的一半1为第j墙肢的惯性矩1为抗震墙对组合截面形心的惯性矩bjo第孔洞连梁的折算惯性矩的计算为b30μlbjo1+2Aplo
m j 1 3 j 2 bj j m 1 j 1 j a I c h I 24 H 1 1 m j A j I I I (5-47) (5-48) =轴向变形系数,3~4肢时取为0.8,5~7肢时取为0.85,8肢以上时取为0.95; m=孔洞列数 Ibj为第j孔洞连梁的折算惯性矩 aj为第孔洞连梁计算跨度的一半 cj为第j孔洞两边墙肢轴线距离的一半 I j为第j墙肢的惯性矩 I为抗震墙对组合截面形心的惯性矩 第j孔洞连梁的折算惯性矩的计算为 2 b bj bj0 bj0 bj A 30 I 1 I I
河北省地霞工程研究中心(2厂节点受剪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以上导出了节点区的剪力设计值V。节点区抗剪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5-41)V,sVu其中V为节点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考虑正交梁和轴向压力对节点受剪承载力的有利影响,取fAb.hsvjyV1V1.lm.f.b.h.+0.05m.N(hbo-a,)(5-42)jub.hSYREC当设防烈度为9度时,则取fAVVSVV.0.9m.f.b.h(5-43)a.hhJuSYRE
(2) 节点受剪承载力的设计要求 以上导出了节点区的剪力设计值Vj。节点区抗剪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 Vj Vju (5-41) 其中Vju为节点受剪承载力设计值。考虑正交梁和轴向压力对节点受剪承载力的有利影 响,取 (h a ') s f A b h b h 1.1 f b h 0.05 N 1 V b0 s yv svj c c j j j t j j j RE ju (5-42) 当设防烈度为9度时,则取 (h a ') s f A 0.9 f b h 1 V b0 s yv svj j t j j RE ju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