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构造地震为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2、建筑的场地类别,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3、《抗震规范》将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值称为基本地震烈度超越概率为63.2%的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和房屋高度4、内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5、柱的轴压比n定义为n=N/fA。(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6、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7、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分别为最大加速度、频谱特征和强震持时8、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G=G2=1200kN,第一振型Φi2/Φii=1.618/1;第二振型Φ22/Φ21=-0.618/1。则第一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0、7249、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10、建筑平面形状复杂将加重建筑物震害的原因为扭转效应、应力集中11、在多层砌体房屋计算简图中,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无地下室时,结构底层层高一般取至室外地面以下500mm处1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80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200m/s,则该场地的场地土类别为III类场地(中软王)
《建筑结构抗震》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构造地震为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 动 。 2、建筑的场地类别,可根据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和 场地覆盖层厚度 划分为四类。 3、《抗震规范》将 50 年内超越概率为 10% 的烈度值称为基本地震烈度, 超越概率为 63.2% 的烈度值称为多遇地震烈度。 4、丙类建筑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 结构类型 和 房屋高度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5、柱的轴压比 n 定义为 n=N/fcAc (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 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6、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 震中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 震源深 度 。 7、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分别为最大加速度、 频谱特征 和 强震持时 。 8、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 G1=G2=1200kN,第一振型φ12/φ11=1.618/1;第二振型φ22/φ21=-0.618/1。则第一振 型的振型参与系数 j = 0、724 。 9、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 楼盖的水 平刚度(楼盖类型) 和 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 。 10、建筑平面形状复杂将加重建筑物震害的原因为 扭转效应、应力集中 。 11、在多层砌体房屋计算简图中,当基础埋置较深且无地下室时,结构底层层高 一般取至 室外地面以下 500mm 处 。 12、某一场地土的覆盖层厚度为 80 米,场地土的等效剪切波速为 200m/s,则该场 地的场地土类别为 Ⅲ类场地 (中软土)
13、动力平衡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动力平衡方程多惯性力和阻尼力14、位于9度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为S=YGSGE+YENSEhK+YESE+PYwSwk1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i)=V(i)/V(i)为第i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按罕遇地震动参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16、某一高层建筑总高为50米,丙类建筑,设防烈度为8度,结构类型为框架抗震墙结构,则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二级一,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一17、限制构件的剪压比,实质是是防正梁发生脆性的斜压破坏18、某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则其多遇地震烈度为6.45度,罕遇地震烈度为9度。19、框架结构的侧移曲线为剪切型。7020、框架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小于mm.21、7度区一多层砌体房屋,采用普通粘土砖砌筑,则其房屋的总高度不宜超过21米,层数不宜超过7层。和22、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7度和8度分别不小于10%13%一时,可判别为不液化土。23、当判定台址地表以下10米内有液化土层或软土层时,桥台应穿过液化土层或软土层。24、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王层覆盖层厚度大于60米,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结构的影响。25、框架结构设计时(不考虑填充墙的作用),框架梁是第一道防线,框架柱是第二道防线。26、建筑结构扭转不规则时,应考虑扭转影响,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层间位移不
13、动力平衡方程与静力平衡方程的主要区别是,动力平衡方程多 惯性力 和 阻尼力 。 14、位于 9 度地震区的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为 S G SGE EhSEhk EvSEvk w wSwk = + + + 。 1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 (i) V (i)/V (i) y = y e 为第 i 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 的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 i 层按罕遇地震动 参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 16、某一高层建筑总高为 50 米,丙类建筑,设防烈度为 8 度,结构类型为框架- 抗震墙结构,则其框架的抗震等级为 二级 ,抗震墙的抗震等级为 一 级 。 17、限制构件的剪压比,实质是 是防止梁发生脆性的斜压破坏 。 18、某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则其多遇地震烈度为 6.45 度 ,罕遇地震 烈度为 9 度 。 19、框架结构的侧移曲线为 剪切 型。 20、框架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小于 70 mm。 21、7 度区一多层砌体房屋,采用普通粘土砖砌筑,则其房屋的总高度不宜超过 21 米,层数不宜超过 7 层。 22、粉土的粘粒含量百分率,7 度和 8 度分别不小于 10% 和 13% 时,可判别为不液化土。 23、当判定台址地表以下 10 米 内有液化土层或软土层时,桥台应穿过液化 土层或软土层。 24、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裂的土层覆盖层厚度大于 60 米,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面结构的影响。 25、框架结构设计时(不考虑填充墙的作用), 框架梁 是第一道防线, 框架柱 是第二道防线。 26、建筑结构扭转不规则时,应考虑扭转影响,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层间位移不
1.5倍。宜大于楼层层间位移平均值的27、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28、为了避免发生剪切破坏,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29、按抗震等级为一、二级设计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钢筋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3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31、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P)波和横(S)波,面波分为瑞雷(R)波和洛夫(L)波,其中波速最快的波为纵(P)波。32、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F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33.结构减震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分为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混合控制。34.隔震系统一般由上部结构、隔震层、隔震层以下结构与基础等部分组成。35.隔震支座布置时应力求使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一致。36.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一般采用时程分析法法,对砌体结构及其基本周期相当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法。27.耗能减震装置根据耗能器耗能的依赖性可分为位移相关型和速度相关型等。29.轴压比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30.框架节点破坏的主要形式是钢筋锚固破坏和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31.影响框架节点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柱轴向力、直交梁约束、混凝土强度和节点配箍情况等。32.梁筋的锚固方式一般有直线锚固和弯曲锚固两种。33.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总体机制
宜大于楼层层间位移平均值的 1.5 倍。 27、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应优先采用 横墙承重 或 纵、横墙共同承 重 的结构体系。 28、为了避免发生剪切破坏,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 4 。 29、按抗震等级为一、二级设计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 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 ;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钢筋强 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0 。 3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 行,即 初步判别 和 标准贯入试验 判别。 31、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 纵(P)波和 横(S) 波,面波分为 瑞 雷(R) 波和 洛夫(L) 波,其中波速最快的波为纵(P)波。 32、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 T1>1.4Tg 时,在 结 构顶部 附加ΔFn,其目的是考虑 高振型 的影响。 33.结构减震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分为 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被动 控制 和 混合控制。 34.隔震系统一般由 上部结构 、隔震层、隔震层以下结构 与 基础 等部分组成。 35.隔震支座布置时应力求使 质量中心 和 刚度中心 一致。 36.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一般采用 时程分析法 法,对砌体结构及其基本周期相 当的结构可采用 底部剪力法 法。 27.耗能减震装置根据耗能器耗能的依赖性可分为 位移相关型 和 速度相关型 等。 29.轴压比是影响柱子 破坏形态 和 延性 的主要因素之一。 30. 框架节点破坏的主要形式是 钢筋锚固破坏 和 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 。 31.影响框架节点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 柱轴向力、 直交梁约束、混凝土强 度 和 节点配箍情况 等。 32.梁筋的锚固方式一般有 直线锚固 和 弯曲锚固 两种。 33.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 总体机制
34.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包括节点构造和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两方面的内容。35.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及简体结构等结构体系。二、名词解释1、砂土液化: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3、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4、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5、结构的刚心: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6、构造地震: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7、基本烈度: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10%的烈度值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11、强剪弱弯:梁、柱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
34.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包括 节点构造 和 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 两方面 的内容。 35.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 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及 筒体结构 等结构体系。 二、 名词解释 1、砂土液化: 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 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 剧上升。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 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 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2、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 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 3、地震烈度: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 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4、重力荷载代表值: 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5、结构的刚心: 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力的合力中心 6、构造地震: 由于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下岩层断裂或错动引起的地面振动 7、基本烈度:50 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超越概率 10%的烈度值 8、地震影响系数α: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的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 比值 9、反应谱: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量与体系自振 周期的关系曲线 10、鞭稍效应:突出屋面的附属小建筑物,由于质量和刚度的突然变小,高振型 影响较大,将遭到严重破坏,称为鞭稍效应 11、强剪弱弯: 梁、柱端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的受剪承载力,避免梁柱端截面 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12、抗震等级:考虑建筑物抗震重要性类别,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
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待。13、层间屈服机制: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1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N17、轴压比:n=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f.A.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19、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20、地震系数: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21、抗震防线:在抗震体系中,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各部分。当某部分结构出现破坏,降低或丧失抗震能力,其余部分能继续抵抗地震作用。2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5,(i)=V,(i)/V.(i),第i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i层按罕遇地震动参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23、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24、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25、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王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因素,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抗震要求划分等级,以在计算和构造上区别对 待。 13、层间屈服机制: 结构的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塑性铰先出现在柱上。 14、震源深度: 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15、总体屈服机制::结构的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 即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现塑性铰,结构也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16、剪压比:截面内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之比 17、轴压比: c Ac f N n = 柱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 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18、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 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19、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 度的比值 20、地震系数: 地震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21、抗震防线: 在抗震体系中,吸收和消耗地震输入能量的各部分。当某部分结 构出现破坏,降低或丧失抗震能力,其余部分能继续抵抗地震作用。 22、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i) V (i)/V (i) y = y e ,第 i 层根据第一阶段设计所得到的 截面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受剪实际承载力与第 i 层按罕遇地震动参 数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 23、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 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24、场地覆盖层厚度: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 500m/s 的坚硬土层 或岩层顶的距离。 25、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 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