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貌等几方面。分析河流地貌发有的因素及演变规律。选择典型地段野外观察和室 内解读航空像片。 2.2.3原理方法 流水是陆地表面最活跃最普遍的一种外力,几乎所有地区都有流水作用,即 使在干旱地区也不例外。地表水流来自大气降水,最初在坡地上形成坡面片流, 然后汇集成沟谷暴流,最后汇入河流。河谷水流以其所具有的能量,通过侵蚀、 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出相应的各种河流地貌形态。 1.河流阶地观察 (1)首先要判定阶地的级数、类型,如属于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内叠阶地、上叠阶地或曲流阶地。 的宽度和长度、阶地面的倾斜方向与高低起伏等。 (3)第三分析阶地物质组成。对于侵蚀阶地,要观测基岩的岩性、产状和构 造:对于堆积阶地,要观测沉积物的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和沉积相特征,阶 地沉积物中可能蕴藏的砂矿、古人类遗迹、化石等。 (4)还要注意阶地组合,观察各级阶地的接触关系,了解各级阶地发育的程 度和部位,以及阶地的开发利用价值等。 最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阶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构造、气候、 水文或溯源侵蚀等原因,重建河流与阶地的发有演变过程。 2.平原及其河流地貌观察 平原区河床地貌比较复杂,许多地貌形态被泥沙埋藏,而且受人为改造影响 很大,野外调查难度不小。主要观察内容包括: (1)观察河床平面形态,判别河床类型,如曲流、汉流、辫流等及其发育原 因: (2)观察河谷的对称性,心滩发育程度,河漫滩的高度和宽度等,闸明它们 与地质构造及水文的关系; (3)观察平原上天然堤、决口扇、洼地牛辄湖等地貌特征、分布、物质组成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8 貌等几方面。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因素及演变规律。选择典型地段野外观察和室 内解读航空像片。 2.2.3 原理方法 流水是陆地表面最活跃最普遍的一种外力,几乎所有地区都有流水作用,即 使在干旱地区也不例外。地表水流来自大气降水,最初在坡地上形成坡面片流, 然后汇集成沟谷暴流,最后汇入河流。河谷水流以其所具有的能量,通过侵蚀、 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出相应的各种河流地貌形态。 1.河流阶地观察 (1)首先要判定阶地的级数、类型,如属于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 内叠阶地、上叠阶地或曲流阶地。 的宽度和长度、阶地面的倾斜方向与高低起伏等。 (3)第三分析阶地物质组成。对于侵蚀阶地,要观测基岩的岩性、产状和构 造;对于堆积阶地,要观测沉积物的厚度、岩性、结构、构造和沉积相特征,阶 地沉积物中可能蕴藏的砂矿、古人类遗迹、化石等。 (4)还要注意阶地组合,观察各级阶地的接触关系,了解各级阶地发育的程 度和部位,以及阶地的开发利用价值等。 最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阶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构造、气候、 水文或溯源侵蚀等原因,重建河流与阶地的发育演变过程。 2.平原及其河流地貌观察 平原区河床地貌比较复杂,许多地貌形态被泥沙埋藏,而且受人为改造影响 很大,野外调查难度不小。主要观察内容包括: (1)观察河床平面形态,判别河床类型,如曲流、汊流、辫流等及其发育原 因; (2)观察河谷的对称性,心滩发育程度,河漫滩的高度和宽度等,阐明它们 与地质构造及水文的关系; . (3)观察平原上天然堤、决口扇、洼地牛辄湖等地貌特征、分布、物质组成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等,分析它们的成因。通过钻探和沉积分析方法研究古河道、埋藏阶地等埋藏地 貌。 2.3风成地貌观察 2.3.1目的及要求 通过实习进一步认识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主要类型特种:初步掌握风成地貌 的野外调查方法和翻译航空像片的方法 2.3.2主要内容 选择典型地区野外观察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地貌形态,组成物质,收集实 习地区的气候资料,分析各地貌形成的原因 2.3.3原理方法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面积风成沙的地区,是荒漠中分布最广的类型,全世 界沙漠总面积70万平方公里。沙漠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 乏,基岩裸露,物理风化强烈,风沙活动盛行,形成各种风成地貌形态。沙漠主 要分布在内陆巨大的山间盆地里,以及干燥剥蚀的高原上。 风蚀地貌的调查,以收集研究取得气候气象材料为基础,包括年降水量、年降水 过程,暴雨特性,年蒸发量、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气温日较差、主要风向、 风速等等。观察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 (1)风蚀地貌观察:调查风蚀地貌的分布范围和特征,如形态、岩性等,观 察风蚀洞穴的方位、直径、深度、密度、分布高度等。观察风蚀柱、风蚀城的形 态,分布和岩性。观察形成雅丹地貌的沉积物性质,雅丹地貌的分布、高度、长 轴方向、风蚀洼地和风湿沟的深度、方向等。 (2)风积地貌观察:观察和测量沙丘剖面,沙丘组合和沙丘形态,测量沙丘 9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9 等,分析它们的成因。通过钻探和沉积分析方法研究古河道、埋藏阶地等埋藏地 貌。 2.3 风成地貌观察 2.3.1 目的及要求 通过实习进一步认识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主要类型特种;初步掌握风成地貌 的野外调查方法和翻译航空像片的方法 2.3.2 主要内容 选择典型地区野外观察风蚀地貌、风积地貌的地貌形态,组成物质,收集实 习地区的气候资料,分析各地貌形成的原因 2.3.3 原理方法 沙漠是指地表覆盖有大面积风成沙的地区,是荒漠中分布最广的类型,全世 界沙漠总面积 700 万平方公里。沙漠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 乏,基岩裸露,物理风化强烈,风沙活动盛行,形成各种风成地貌形态。沙漠主 要分布在内陆巨大的山间盆地里,以及干燥剥蚀的高原上。 风蚀地貌的调查,以收集研究取得气候气象材料为基础,包括年降水量、年降水 过程,暴雨特性,年蒸发量、年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气温日较差、主要风向、 风速等等。观察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个方面: (1)风蚀地貌观察:调查风蚀地貌的分布范围和特征,如形态、岩性等,观 察风蚀洞穴的方位、直径、深度、密度、分布高度等。观察风蚀柱、风蚀城的形 态,分布和岩性。观察形成雅丹地貌的沉积物性质,雅丹地貌的分布、高度、长 轴方向、风蚀洼地和风湿沟的深度、方向等。 (2)风积地貌观察:观察和测量沙丘剖面,沙丘组合和沙丘形态,测量沙丘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的高度、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沙垄的起伏、延伸方向,结合航片分析确定沙 丘的类型。根据气象气候资料,分析沙丘形成的气象气候条件,沙的来源、移动 的方向和速度。通过观察现代沙丘与古沙丘的叠复关系,沙丘所埋没的古墓、古 迹、古文物分析,以及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来推断沙丘的形成年代、移动途径和 移动速度,提出改造意见。 2.4冰川与冻土地貌观察 2.4.1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习加深对冰川和冻土地貌形态的了解,初步掌握冰川和冻土地貌的野 外观察和航空像片判读方法。 2.4.2主要内容 野外实地观察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形态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室内解译航空 像片,了解各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分布特征。 2.4.3原理方法 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多在0℃以下,地表常被冰雪覆盖或 埋藏着多年冻土。全世界现代冰川和冻土分布面积分别为1623万平方公里和3500 万平方公里,各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和24%。我国现代冰川和冻土分布面积月 220.8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3%。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时,世界上冰川和 冻土面积更为广大,冻土南界达到北纬40°附近。 1.冰川地貌观察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最常见的山岳冰川地貌观察包括以 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现代冰川观察:目的是了解冰川的规模、补给和运动等特征。冰川的规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10 的高度、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沙垄的起伏、延伸方向,结合航片分析确定沙 丘的类型。根据气象气候资料,分析沙丘形成的气象气候条件,沙的来源、移动 的方向和速度。通过观察现代沙丘与古沙丘的叠复关系,沙丘所埋没的古墓、古 迹、古文物分析,以及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来推断沙丘的形成年代、移动途径和 移动速度,提出改造意见。 2.4 冰川与冻土地貌观察 2.4.1 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习加深对冰川和冻土地貌形态的了解,初步掌握冰川和冻土地貌的野 外观察和航空像片判读方法。 2.4.2 主要内容 野外实地观察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形态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室内解译航空 像片,了解各种冰川和冻土地貌的分布特征。 2.4.3 原理方法 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多在 0℃以下,地表常被冰雪覆盖或 埋藏着多年冻土。全世界现代冰川和冻土分布面积分别为 1623 万平方公里和 3500 万平方公里,各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11%和 24%。我国现代冰川和冻土分布面积月 220.86 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23%。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时,世界上冰川和 冻土面积更为广大,冻土南界达到北纬 40°附近。 1.冰川地貌观察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最常见的山岳冰川地貌观察包括以 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现代冰川观察:目的是了解冰川的规模、补给和运动等特征。冰川的规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模可由测量冰川的长度、宽度、厚度及面积来判断。冰川的长度是指从冰川末端 至粒雪盆后缘的距离。还要测量冰川的前缘、后缘高程及其表面坡度。冰川补给 状况,受分布于雪线以上的粒雪盆的形态、方位和规模,以及冰斗数目、冰雪覆 盖程度等因素控制。冰川的运动状态,可通过测量冰川的运动速度,观察冰川表 面的各种裂隙、沟槽、冰柱、冰蘑菇及各种冰碛物的岩性、形态特征等来了解。 (2)冰蚀地貌观察:冰蚀地貌主要包括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U形谷)、 羊背石等。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往往成群地分布于同一高程上。冰 斗的形态容易辨认,其三面为峭壁所围,外形呈围椅状,朝向坡下的出口处存在 岩坎,底部常有巨砾分布。测量冰斗出口处的高程,可确定雪线的位置。当冰川 消退后,冰斗底部常会积水形成冰斗湖。辨认刃脊或角峰不能单凭是否是狭窄的 山脊或塔状的山峰形态来确定,关键是这些地貌形态只有与冰斗共生才是真的刃 脊或角峰。 对冰川谷观察,主要是测量其纵、横剖面形态,其高程、方位等。要注意冰 川谷壁上冰川作用痕迹、擦痕和刻槽等,确定它们的深度、宽度及方向。分析冰 川谷纵剖面上坡坎的分布与成因,是否与岩性、构造、支冰川汇入等因素有关。 如果冰川谷底部有羊背石发育,要测量其形态、坡度及长轴方向等,还应分析羊 背石的岩性、构造与表面擦痕等特征。 (3)冰碛地貌观察:典型的冰碛地貌形态包括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等。 终碛垄是分布在冰川冰舌前端由冰碛物堆积而成的弧形垄岗状地貌。终碛垄可以 成组出现,分别代表不同的冰期或不同的冰川活动范围。侧碛垄上游源头始于雪 线附近,下游末端与终碛垄相连。在冰川消退后,冰川中的表碛、中碛、内碛等 都沉落在底碛上,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冰碛地貌调查,主要是观测这些冰 碛地貌形态的高度、宽度、长度、表面形态、岩性成分、结构、堆积年代等,重 塑冰川进退演变过程。 冻土地貌是指多年冻土分布区表层发生周期性融冻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 常见的冻土地貌类型包括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等。对于石海和石河,主 要观察其出现的高度、岩性、砾径及其分布特征,采样测定其年代:对于多边形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11 模可由测量冰川的长度、宽度、厚度及面积来判断。冰川的长度是指从冰川末端 至粒雪盆后缘的距离。还要测量冰川的前缘、后缘高程及其表面坡度。冰川补给 状况,受分布于雪线以上的粒雪盆的形态、方位和规模,以及冰斗数目、冰雪覆 盖程度等因素控制。冰川的运动状态,可通过测量冰川的运动速度,观察冰川表 面的各种裂隙、沟槽、冰柱、冰蘑菇及各种冰碛物的岩性、形态特征等来了解。 (2)冰蚀地貌观察:冰蚀地貌主要包括冰斗、刃脊、角峰、冰川谷(U 形谷)、 羊背石等。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往往成群地分布于同一高程上。冰 斗的形态容易辨认,其三面为峭壁所围,外形呈围椅状,朝向坡下的出口处存在 岩坎,底部常有巨砾分布。测量冰斗出口处的高程,可确定雪线的位置。当冰川 消退后,冰斗底部常会积水形成冰斗湖。辨认刃脊或角峰不能单凭是否是狭窄的 山脊或塔状的山峰形态来确定,关键是这些地貌形态只有与冰斗共生才是真的刃 脊或角峰。 对冰川谷观察,主要是测量其纵、横剖面形态,其高程、方位等。要注意冰 川谷壁上冰川作用痕迹、擦痕和刻槽等,确定它们的深度、宽度及方向。分析冰 川谷纵剖面上坡坎的分布与成因,是否与岩性、构造、支冰川汇入等因素有关。 如果冰川谷底部有羊背石发育,要测量其形态、坡度及长轴方向等,还应分析羊 背石的岩性、构造与表面擦痕等特征。 (3)冰碛地貌观察:典型的冰碛地貌形态包括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等。 终碛垄是分布在冰川冰舌前端由冰碛物堆积而成的弧形垄岗状地貌。终碛垄可以 成组出现,分别代表不同的冰期或不同的冰川活动范围。侧碛垄上游源头始于雪 线附近,下游末端与终碛垄相连。在冰川消退后,冰川中的表碛、中碛、内碛等 都沉落在底碛上,形成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冰碛地貌调查,主要是观测这些冰 碛地貌形态的高度、宽度、长度、表面形态、岩性成分、结构、堆积年代等,重 塑冰川进退演变过程。 冻土地貌是指多年冻土分布区表层发生周期性融冻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态。 常见的冻土地貌类型包括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等。对于石海和石河,主 要观察其出现的高度、岩性、砾径及其分布特征,采样测定其年代;对于多边形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土和石环,要观察其大小、形态、结构等特征,判断其发有状况。 2.5土壤调查与剖面观察 2.5.1土壤调查选线 野外的土壤调查工作一般可分为概略的路线调查和详细的全面普查。对于时 间有限的学生自然地理实习而言,通常都是进行概略性的路线调查。 为了较准确地把握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壤地理规律,设计和选择一条合适的调 查路线是至关重要的。通常调查路线应该穿越具有不同成土环境的景观类型,以 便观察在各种成土条件的组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差异。例如在山区选线时,就要 考虑调查谷底、谷坡、山间盆地、山鞍、丘顶等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发育情况。 如果山体比较高大,还要考虑不同海拔高度可能产生的垂直分异,以及山坡的朝 向等问题。在性质比较均一的广阔平原区,土壤的变化要简单得多:土壤性质的 差异多出现于中、小地形的起伏变化处,如河流的阶地、天然堤、交接洼地、岗 地等。 由于实习调查区域范围是有限的,基本上处于相同的生物气候地带背景条件 下。因此区内土壤的差异或变化通常是由地貌和母质条件决定的。地形的高低凸 凹陡缓,导致矿物质侵蚀堆积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变:不同性质的母 岩母质条件,也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所以在设计区域调查路线时,要特别 注意通过这些有地形及母质变化的地段。 通常在自然地理实习或调查结束后,往往可根据实地资料及整理结果绘制出 一个地区自然地理断面图,用以说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系列变化。而对于一个 有经验的地理工作者来说,他应该有这种估计的可能的剖面图为根据,选择适合 的调查路线。 2.5.2土壤剖面的设置 土壤调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点带面。虽然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土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书 12 土和石环,要观察其大小、形态、结构等特征,判断其发育状况。 2.5 土壤调查与剖面观察 2.5.1 土壤调查选线 野外的土壤调查工作一般可分为概略的路线调查和详细的全面普查。对于时 间有限的学生自然地理实习而言,通常都是进行概略性的路线调查。 为了较准确地把握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壤地理规律,设计和选择一条合适的调 查路线是至关重要的。通常调查路线应该穿越具有不同成土环境的景观类型,以 便观察在各种成土条件的组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差异。例如在山区选线时,就要 考虑调查谷底、谷坡、山间盆地、山鞍、丘顶等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发育情况。 如果山体比较高大,还要考虑不同海拔高度可能产生的垂直分异,以及山坡的朝 向等问题。在性质比较均一的广阔平原区,土壤的变化要简单得多;土壤性质的 差异多出现于中、小地形的起伏变化处,如河流的阶地、天然堤、交接洼地、岗 地等。 由于实习调查区域范围是有限的,基本上处于相同的生物气候地带背景条件 下。因此区内土壤的差异或变化通常是由地貌和母质条件决定的。地形的高低凸 凹陡缓,导致矿物质侵蚀堆积的变化,引起土壤水分状况的改变;不同性质的母 岩母质条件,也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所以在设计区域调查路线时,要特别 注意通过这些有地形及母质变化的地段。 通常在自然地理实习或调查结束后,往往可根据实地资料及整理结果绘制出 一个地区自然地理断面图,用以说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系列变化。而对于一个 有经验的地理工作者来说,他应该有这种估计的可能的剖面图为根据,选择适合 的调查路线。 2.5.2 土壤剖面的设置 土壤调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点带面。虽然在一个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土